楓林Q:
請問諸行無常的「行」與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的「行」,五蘊中受、想、行的「行」以及十二因緣中愛、取、有的「取」,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
a.諸「行」無常
b.十二緣起支的「行支」
c.五蘊中的「行蘊」
d.愛取有中的「取」
十二緣起支: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老、死、愁、悲、苦、憂、惱)
。。。。。。。。。。。。。。。。
Hui-Yueh
A:
因為個人沒有夠水平的經典原文語言學素養,所以試著從中文字義為主,並以簡單巴利語為輔來試著解析上述問題。
a.『諸「行」無常』是法的三共相: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 中的一句,諸法的三共相也是諸法的實相。所以諸「行」無常,總括了所有一切變遷中的諸法,無一例外 必定是遷流不已、無有恆常。所以這裡的「行」包括了12緣起各支,也包括了其中的「行支」,及「愛取有」三支,也包括了五蘊全部跟其中的「行蘊」。
一切「行」無常(巴利語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法句經277偈)
b.十二緣起支的「行支」,它在「無明」後,說的是因為有這不明白實相的錯見,而「發動」、「造作」(思心所)了後續身口意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也因此為自己造作出了「苦」來了。十二緣起講的是,「苦」生起跟消失的兩個面向,佛法用語 流轉門、還滅門。
此處的「行」(巴利語saṅkhāra)指的是能造業的思心所。
c.五蘊中的「行蘊」,是在解釋「人」的這個生命體的身心運作現象,並進一步明白沒有實體「人」的存在(無我)。「行蘊」,就是將「色蘊」(物質)、「受蘊」(感受)、「想蘊」(認知、記憶功能)、「識蘊」(識別顏色物體、聲音、氣味、味覺、冷熱酸痛麻軟硬滑的各種觸覺、知道有念頭思想種種的功能)除外的其它全歸納為「行蘊」,例如,計畫、決定、付諸行動、慚愧、貪、瞋⋯⋯。用《阿毘達摩》來講的話,就是52心所中,除了「受」、「想」兩種心所之外的50心所。「蘊」有聚集、集合,歸為同一類別的意思。
行蘊(巴利語saṅkhārakkhandho)
52心所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160762253
d.12緣起中「愛取有」的「取」
「取」(梵文與巴利語:Upādāna)的字面意思為攀爬、抓取。也就是取著、執著的意思。
眾生有四種執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雜298》、《雜490》、S.38.12)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013578544.pdf
所以從上述來看abcd之間的差異是,a包含了bcd,又雖然abc都用的是同一巴利語saṅkhārā,但廣義到狹義的漸次是a>c>b,d則是完全不同的字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