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分類
[阿姜舒淨]
心,巴利語citta。意思是認知或者識知所緣。所緣,即心的目標、對象。在一組心路中,諸心的生起滅去,只是純粹認知所緣的過程,並沒有所謂的我、靈魂或主宰。心除了純粹認知所緣的過程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造作者”或“工具”的實體存在。假如認為心是造作者或工具,則容易讓一些人執著心是我,落入“心是主人”、“心有實體”、“心是肉體的主宰”等的邪見,錯誤地認為心是永恆的。
根據阿毗達摩論教,有四種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即:
1、心(citta);
2、心所(cetasika);
3、色法(rupa);
4、涅槃(nibbàna)。
心、心所與色──包含了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涅槃屬於無為的究竟法(不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為脫離諸有為法之苦,而達至最終解脫之法。
心與心所同生同滅,執行種種不同的作用。雖然心由於心所的不同組合而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但是它們的特點、現起都一樣。心的特點是認知所緣,作用是作為諸心所的前導,心所的作用則是輔助心認知所緣、認知對象。
心剎那剎那生滅,無一剎那停留。因為心有認知能力,能抓取曾經體驗過的過去所緣作為意門心路的目標,作為認知的對象,所以表現為回憶、經驗。因為人們有回憶、經驗,於是錯誤地認為心是一個連續的體驗者,或者是恆常的主宰。但是,過去心早已滅去,現在心正在壞滅,未來心也將壞滅,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常住真心、靈魂、主宰。心只是單純地認知所緣而已。
心不會單獨生起,心的生起必定伴隨著若干心所一起生起,共同執行朝向所緣的作用。就好像一家公司不會只有一個老總完成所有的工作,一個國家也不會只有一個國王而沒有其他臣民。同樣地,心認知所緣,必定伴隨著相應的心所一起工作,而且它們同生同滅:心生,心所一起生;心滅,心所一起滅。剎那是極短的時間,一個剎那只有一個心識生滅。同時,當一個心生起時,它只能識知一個所緣,一個心不能同時識知很多所緣。
心的生滅極其快速,一個色法從生到滅這一段期間,名法(心)已經生滅了十七次。即使色法生滅的速度再快,也不夠心生滅的速度快。如果執著生滅無常的心為“我”,認為是主宰、靈魂,這叫做“我見”或者“邪見”。
心依其本性分為四類:
一、不善心(akusalacitta);
二、善心(kusalacitta);
三、果報心(vipàkacitta);
四、唯作心(kiriyacitta)。
這四類心當中,不善心和善心能夠造業。不善心造的是不善業,善心造的是善業。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屬於果報心。果報心本身並不造業,它們純粹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結果。但是,在體驗好或不好的果報之後,心又對這些所緣進行加工和分析,然後產生執著或排斥,於是又開始造作新的業。
還有一種是唯作心,分為兩類:
1、佛陀等阿羅漢聖者的世間速行心;
2、轉向心,把心流轉向所緣的心。有兩種轉向心:一、五門轉向心,二、意門轉向心。
由於果報心和唯作心從業的角度上來說既非善也非不善,因此稱為“無記”(abyàkata)。既不能說果報心到底是善心還是不善心,也不能說唯作心到底是善心還是不善心,因此稱為“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