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D45C18-FE62-48F9-8FBD-F9783665EB36.jpeg

心法概要(11)

 

[阿姜舒淨]

 

心和心路的生滅就在我們每一刻的生命中,但是以法相的名詞來解釋,就變得好像很深奧、很難了解。但是不管用什麼名詞來稱呼,心法的精神現象,和色法的物質現象都在我們每一時、每一刻的生命中。因此,“法”並不是在佛的經典上,而是就在我們身上,就在我們看、聽、嗅、嚐、觸、在想的每一剎那。

 

心的運作規則、有一定的定律。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對象,首先生起的是五門轉向心,然後是眼識,接著生起領受、推度、確定,然後是速行,之後彼所緣或生起或不生起。心的運作規律必定是這樣的,這是定法,不會紊亂。

 

心的分類,又依其本性分為四類: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唯作心這四類心當中,不善心和善心能夠造業。不善心造的是不善業,善心造的是善業。

 

果報心本身並不造業,它們純粹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結果。但是,在體驗好或不好的果報之後,心又對這些所緣進行加工和分析,然後產生執著或排斥,於是又開始造作新的業。體驗過去造作的不善業所帶來的苦報之心,稱為“不善果報心”。體驗過去造作的善業所帶來的善報之心,稱為“善果報心”。因此,這些心的善與不善並非依業而說,而是依果報來說的,故稱為果報心。

 

還有一種是唯作心,分為兩類: 

1、佛陀等阿ㄌ漢聖者的世間速行心; 

2、轉向心,即把心流轉向所緣的心。

 

果報心和唯作心從業的角度上來說既非善也非不善,因此稱為“無記”(abyà kata)。

 

心必然是不斷生滅的,一個心生起滅去,不可能延續到下一個心識剎那,即使有分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但是每一個有分心只能維持一個心識剎那,然後滅去,接著另一個心再生再滅,這是心的定律。

 

現在我們知道當我們在看的時候,心路由有分心流中生起,接著是轉向心、眼識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緣心等一組心的生滅。了解這些真相後,也使到我們明白善心或不善心,是在七個重複生滅的速行心過程中累積。

 

我們身處這個世間,每天所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的,也不可能都是不好的,這和果報有很大關係。接觸到善的果報稱為福報,接觸到不善的果報稱為苦報。而體驗種種福報與苦報的心,就是果報心。

 

心雖然有八十九種或分化為一百二十一種,但只有十四種作用。我們的心一直都是這樣運作,只是我們不知道或沒有覺察到而已。

 

一、結生:即把今生與前世連結起來。投生那一剎那的心,稱為“結生心”。一個有情在一期生命中,結生心只生起一次。其作用是連結上一世,使兩世之間的心流不中斷。結生心是造成投生的心,即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

 

二、有分:“有分”意即生命的成份或生命的要素,是生命流不可或缺的心。只要沒有心路生起,有分心就持續地生起。心流是如此運作的:執行看、聽、嗅、嚐、觸、想的心理過程稱為“心路”。

 

心除了心路外,還有其他狀態,例如無夢的熟睡,這時心並沒有識知看、聽、嗅、嚐、觸、想的所緣,但其時心還是不停的在生滅。這些在沒有看、聽、嗅、嘗、觸、想的時候,繼續不停生滅的心就是有分心。換言之,心路能認知現在所緣,而有分心不能認知現在所緣。

 

三、死心:一期生命最後的心,執行死亡的作用,是一期生命的終結。死心與結生心在一生當中都只生起一次。結生心執行投生的作用,從結生那一剎那開始就有了生命;而死心一生起,該期生命即告死亡。

 

結生、有分和死亡這三種作用都是果報心,因為生命屬於業的果報。

 

四至八、雙五識:這些心執行看、聽、嗅、嚐、觸的作用,只發生在五門心路,由相應的根識執行,屬於果報心。執行看的心是眼識,執行聽的心是耳識,執行嗅的心是鼻識,執行嚐的心是舌識,執行觸的心是身識。

 

九、轉向:作用是使心流從有分流轉向所緣。有兩種轉向心:1.五門轉向心,2.意門轉向心。

這兩種心都是唯作心。從轉向心生起的剎那開始,心路就產生,在此之前則是有分心流。

 

十至十二、領受、推度、確定:這三種心在五門心路中,分別執行領受、推度、確定所緣的作用。例如眼門心路,在眼識滅去之後,接著生起的心領受剛才眼識看到的顏色,稱為“領受”;“推度”是推度或檢查眼識剛剛看到的顏色所緣;“確定”是確定這是顏色。這三種心是接連發生的,而且它們不會發生在意門心路,只發生在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心路中,起著領受、推度和確定的作用。

 

十三、速行:負責造業的即是速行心,速行心在領受、推度、確定心之後生起。一切善心、不善心、有因唯作心都是速行心,出世間心也都是速行心,所以速行心的範圍很廣。

 

十四、彼所緣:是指速行的所緣,即這種心繼續緣取速行心的目標。當速行心滅去之後,如果對象很強烈、清晰,可能會生起兩個彼所緣,繼續取速行心的所緣為標。好像品茶一樣,茶喝下去後在口中繼續回味。彼所緣的作用就好比是回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