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定律
[阿姜舒淨]
心的生滅是極其微細難見的,有一定的規律、法則,也是心的定律,是佛陀覺悟、發現它們之後準確地表述出來,我們俗子凡夫研習佛學,只是照本宣科,依照佛陀的教導把它們轉述出來而已。
心的定律(cittaniyàma):心的運作有一定的規則、定律。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對象,首先生起的是五門轉向心,然後是眼識心,接著生起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然後是速行心,之後彼所緣心或生起或不生起。心的運作規律必定是這樣的,這是定法,不會紊亂。
心體驗到可愛所緣,生起的果報心是善果報;體驗到不可愛所緣,生起的果報心則是不善果報,這也是心的定法。
心的特徵是識知,或體驗,心生起時識知或體驗的對象,稱為“所緣”。心體驗到哪種所緣,由過去的因緣成熟的業來決定,當不善業成熟時,人們體驗到不可愛所緣;生起識知該所緣的是不善果報心。由於體驗到不可愛所緣,在五門心路中生起的根識心、領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緣心,也必定是不善果報心。
相反地,當善業成熟時,人們體驗到可愛或極可愛所緣;生起識知該所緣的是善果報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善業成熟時,看到、聽到、嚐到、觸到的都是好的所緣。
果報心由所緣的性質決定,而所緣的性質又與過去的業有關,過去業的成熟使我們體驗到相應的善果報或惡果報。體驗果報的心即是果報心。我們無法改變果報心是善還是不善,但是卻可以通過智慧的滋長改變造業的心——速行心。
若體驗不可愛所緣,例如看到不好看的、聽到不好聽的,或遭遇不幸等等,這些不好的對象都由眼、耳、鼻、舌、身來體驗。同時相應地,在五門心路中的根識心、領受心、推度心與彼所緣心都是不善果報心。
以眼見為例:當不可愛的顏色所緣撞擊眼淨色和有分後,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滅去後生起一個眼識心,眼識心看到這不可愛的顏色所緣;眼識心滅去後生起一個領受心;領受心滅去後生起一個推度心,眼識、領受、推度三種心屬於果報心,因為體驗到的是不可愛所緣,所以這三種心都是不善果報心。如果是不善果報成熟,則體驗到不好的對象,所謂的受苦、受災、不幸等,都是由這些心來體驗。
推度心滅去之後生起一個確定心,確定心屬於不是善、也不是惡的無因唯作心,它只是確定所緣而已,既不造業,也不體驗果報。確定心滅去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速行心不是果報心,而是造作善或不善業的心。速行心滅去後,如果所緣是清晰的極大所緣,將有兩個彼所緣生起,這兩個彼所緣也屬於不善果報心。彼所緣滅去之後,心流又落入有分。
若體驗極可愛或可愛所緣,根識心、領受心、推度心與彼所緣心都是善果報心。極可愛所緣表現為美好、美麗、漂亮、合意的對象,可以給人帶來可愛、合意、舒適的感覺。
心必然是不斷生滅的,一個心不可能延續到下一個心識剎那,即使有分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但是每一個有分心只能維持一個心識剎那,然後滅去,接著另一個心再生再滅,這是心的定律。
沒有因緣,心不會生起。既然心必須依賴諸多因緣才能生起,能不能說心是“我”、心是主宰者呢?不能!如果認為心是我,它必須是獨立的、自主的。實際上,心必須具足諸多因緣才能生起,而且,我們也不能控制不要生惡果報心,或只要生善果報心,所以說心無我。而心識知的所緣,也只有在心路生滅時存在,心路滅去後,那所緣也不存在,所以所緣也無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