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學裡的輪迴
[阿姜舒淨]
輪迴是真有的嗎?相信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感到迷惑。不相信輪迴的人會說只有這一世,死了就一了百了沒有下一世了,認為輪迴之說只不過是為了勸人行善的說法而已。
但假如沒有輪迴,那又何來三世因果之說,何況有的人生性聰明,從小就表現出在某方面的特長,而有的人生來就很愚蠢;有人自小性情兇暴,有人性情純良。別說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即使是一胎而生的一窩小狗,幾乎也都有著不同的屬性,如果不是前世的因果,又該如何解釋。
在阿毘達摩的心法篇章裡,佛陀把心有系統的分門別類,對心的種類、心的不同特徵、心的作用、心的承繼功能、心的累積習性、心和心所以及色法的因緣關係……等等,都有抽絲剝繭、深入透徹的解說,只要按部就班,通過耐心的研習、思考、印證,都可以明白眾生這個由心、心所以及色組成的生命的實相。
心通過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與意門等六個門戶接觸到所緣(目標)後滅去,緊隨著生起的心就對這所緣生起喜歡或厭惡的情緒,接下去生起的心就會有善念或惡念的造作。
因為心的生滅迅速無比,當我們知道自己對所緣喜歡或不喜歡的時候,其實已經超越了心經驗到所緣的一剎那。
在佛學中,心經驗到所緣的一剎那是實相,是究竟法,心隨後的綿綿聯想造作的只是概念。每個心有其獨特的特徵,但概念是沒有限制,要怎樣想都可以。
舉個例子,當你握著一個硬的東西,你知道是鐵棒那是因為你看見它,但當你在閉著眼睛握它時,手裡就只有硬的感覺,是鐵棒、銅棒,或是金棒就不知道了。
由此可知手接觸的只是“硬”,是真實的法相,在心裡想這是金棒就是一個概念,或者會為這個概念而歡喜如狂,那個歡喜的心就是貪心,如果在發現握著的不是金棒因而感到失望的心是嗔心。
阿毘達摩裡的心法,針對的就是生起滅去於當下的一剎那的心,我們所要學習瞭解的就是自己每一個剎那生滅的心的實相,不是上一個已經消失的心,也不是下一個還沒有生起的心。
佛陀的講解,完全顛覆了世間的各種理論概念,所以聆聽佛法,就是聆聽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教導。因為分析解說的是沒有實質的錯綜複雜心念,就使人覺得深奧難以理解。但是只要鍥而不捨的耐心研習,不斷的思考再思考,最終會發現佛陀的教導,真的是超越時空,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真理是經得起考驗的。
研習究竟法,是一個次第的、慢慢熏習、熏陶、磨練的過程,只有不斷累積能夠辨別善惡是非的正確知見,才能夠產生智慧,如果善惡不分,智慧也無從培育。
要知道輪迴是不是真有的,也不是經典裡說有就引經據典的說有,而必須是來自認真遵循佛陀的教導去探討生命的真相,在我們還沒有透徹的明白錯綜複雜的諸法規律之前,對於輪迴,在此也只能作概略的解釋。
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意識,實際上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心,極迅速地相續生滅,以致我們不能察覺它們是個別不同的心。一個心念的運作,由生起到滅去,有一定的過程,稱為心路。
上一個滅去的心,是下一個心生起的因,在已滅去的上一個心路裡產生的善或惡會延續到下一個心,換句話說也就是剛生起的心承繼了上一個心所有的累積。心如此生滅不息,譬如生命流,假如心的承繼中斷,生命就立刻結束,實際上,我們生命就是源源不絕的心在生起滅去。
心在生滅的過程中也累積習性,容易惱怒的人是因為心在生滅中累積得多的是嗔的情緒;而有的人樂於行善,即使發生不如意的事,也能泰然處之,就是因為在過去生起滅去的心中,累積的是善心。
盡管大千世界是五花八門的多姿多彩,但無非是通過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表現出來的法相,而且所有法相都無常的在不停變幻,不受主宰,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這也就是佛學中的無我。
所謂前世、今世和下一世,實際上只是無從計算的各種類心的延續,心是無常,隨起隨滅,即使是在熟睡中,心的起滅也不間斷,我們這一世最後一個心(死亡心)在滅去時,結生心隨即生起,結生心也就是下一世的第一個心。
死亡心是眾生生命中的最后一個心,死亡心生起滅去,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但隨即而生的結生心又開始了新的一世,結生心是在什麼體形裡就關係到過去世所造的業,這就是生死輪迴的真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