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羅與障礙
雖然隆波是在自己的家鄉創建寺院,但他仍然面對重重的困難。開始時有些當地人,包括出家與在家的誤解他,不能理解他建寺的目的。在一次探訪分院時隆波敘述這件事:“回到家鄉來,剛開闢巴蓬寺時,我挖了口井,並在旁邊豎立起一塊告示牌,指明這口井只允許僧眾使用,而在家人則用水甕裏的水。
沒想到這則告示卻引來一些風波,那些居民回去散布說寺院不准他們喝水!那些沒有到過寺院來的人,比如有個叫努居士的,立刻對僧眾深感失望和不滿:‘什麼!他們到底從哪裏來的?憑什麼不准在家人喝水!出了家卻作出這等事,根本是在浪費時間。難道他們沒有想過托缽時仍然要依賴我們嗎?’
這純粹是場誤會!我怎麼可能作出這種事?他們當然可以喝水呀!我只是不允許他們自己從井裏汲水,因為他們通常在桶裏養青蛙和魚,汲水時就會把井水給汙染,變得充滿腥味。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打水儲藏在甕裏給他們喝和用。過了好一陣子,我才有機會向村子裏的人解釋寺院這樣做的理由。他們了解我們的動機之後,成了忠誠的信徒和施主……”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些之前經常來這個地區狩獵、砍柴或放牧的人,因為寺院的比丘勸他們停止這些活動,如此一來,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有些人因此懷恨在心,竟然利用婦女來威脅僧眾!
有位必須獨自出外托缽的比丘異常擔心,隆波知道後和他換托缽的路線。在家弟子們勸請隆波小心不要中了他們的計謀:“隆波,您千萬要小心,不可單獨一個人出外托缽!他們說會叫一些女人來擁抱你,然後誣賴你強暴女人!”
“哦,真的?好哇!我要試試看,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抱過女人呢!讓他們去進行,我蠻喜歡這個主意唷!”
結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無論如何,隨著時間的消逝,情勢逐漸改善,地區的居民慢慢的能夠接受巴蓬寺。
就在這時,發生了村民偷寺院水果的事件。剛開始他們向院方討,後來某些貪得無厭的竟然帶了大藤籮來偷。隆波成功的逮捕這些竊賊,並慈悲的訓誡他們:“下次不要這樣做了!你千辛萬苦偷來的木瓜收藏不到幾天,倒不如老老實實工作,給你的孩子作個榜樣。”關於這起事件,暫時談到這裏為止,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得敘述。總之,隆波對到來寺院裏的村民都是循循善誘的給予教導。
另一次,一個附近的居民把狗遺棄在巴蓬寺裏。隆波很溫和的向他解釋為什麼不適合把狗放在寺內:“呃,我們這裏是屬於森林寺院,不需要這些貓和狗。為什麼呢?因為這裏已經有許多動物。你看,我們有松鼠,有樹鼩、紅原雞還有……
只要我住在這裏,我就會盡量保護它們。這樣我們的子子孫孫才有機會看到這些動物,不然它們會逐漸絕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你把狗放在寺裏,它會把這些小動物吃掉。所以這是不行的,下次請不要再放狗來寺內。誰放進來誰就得帶回去。
怎麼樣?把它捉回去吧!如果你不捉回去,我就只好麻煩其他人來幫忙領走。其實,這些野生動物雖然說是寺院的,但也是屬於你們的!改天你的孩子長大了,他們還有機會在這裏看到它們哩。如果這些動物長在外面,早就絕跡了!”
至於教界方面,開始時面對一些困擾,因為鄉村寺院的僧人認為森林僧或修行僧沒有學習佛學,無法正確的教導佛法或應用經典。有些認為森林僧舉止索隱行怪,例如把食物放進缽裏吃,是宗教狂或自虐狂。隆波不理會這類看法,把這當成是正常的遭遇,遠的不說,即使是阿姜曼在烏汶行腳時也曾經被驅逐過啊。
隆波剛成立巴蓬寺時,這個地區許多寺院的戒律鬆弛是眾所周知的事,許多寺院內的活動明顯抵觸比丘律。例如,在寺院的年慶舉行拳擊、播放電影等娛樂節目。比丘對戒與律的受持非常鬆懈,有的甚至替人算命、治病或出真字等來賺錢。出家人這類行為在當地很普遍,一向來沒有受到質疑。主要是人們無從比較,也沒有客觀的標準來衡量。所以對這類活動也就沒有遭受到嚴重的批評。
當隆波和他那一小批人在這裏住下來之後,他們成了新的模範。有些村民開始拿當地的寺院與巴蓬寺比較,進而對森林僧更加恭敬。這一來造成一些村裏及城市中的長老對隆波及他的僧團產生怨恨,他們有些稱隆波是“瘋和尚”!
對於這些反應,隆波一概不管,只是小心不與他們起衝突。他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相信法的修行者會受到法的保護。
雨安居來臨時,隆波會帶領僧眾去拜見長老,向他們頂禮。即使是他們當中有些對隆波及他的僧眾冷嘲熱諷,隆波仍然表現得謙恭有禮,不讓人拿到把柄來批評他。另外,只要條件允許,隆波還經常把得到的一些資具供養給他們。開始時,隆波甚至自告奮勇教導佛學,巴蓬寺的出家人也都參加考試,並且全體過關。後來,雖然佛學課程沒有再繼續辦下去,隆波依然允許有興趣的僧眾自己學習。這是隆波改變森林僧負面形象的一部分努力。
再後來,一些擁有高僧階有名的法師,例如阿姜摩訶阿磨,阿姜摩訶蘇蓬(Longpor Maha Supong)等前來巴蓬寺,依止在隆波的座下。隆波的名聲逐漸傳開來,受到全國人民的矚目,人潮開始從四面八方湧進巴蓬寺。隆波越來越圓滿的波羅蜜,還有外在的壓力形成了僧伽的團結。至於寺院僧眾的素質,在後來則更廣泛的影響了巴蓬寺的發展。
法的資財
巴蓬寺開創的最初十年並沒有永久性堅固的建築。所有的房子都像在森林裏的茅棚一般,比丘、沙彌和美琪住在個別的茅舍裏。這些茅舍全是由茅草、香蕉葉、竹之類的天然材料搭成。隆波把全副精神放在自己的修行和訓練弟子上,完全沒有心思去考慮建設永久性的硬體設備,況且當時也缺乏資金作這種策劃。
可是,隆波的聲譽傳遍烏汶和泰國之後,前來依止的比丘、沙彌和在家弟子的數目顯著增長,因此茅棚已經不敷應用,寺院也就不斷的擴充起來。現在,巴蓬寺成了許多小分院的祖庭,為了因應新的角色和任務,發展寺院,籌建更多永久性建築和設備成了當務之急。作為一個健全的叢林道場以照顧數以百計的僧眾,巴蓬寺擁有七十間男眾茅舍、六十間女眾茅舍。此外還有一棟多元用途的大殿、一座齋堂、一所火葬場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設備,全都建在一百三十六畝的寺院範圍內。對於寺院的設備和建築,隆波堅持樸素和簡單實用,並且能與環境融合。因此他親自監督工程的進行,確保它們符合要求。
還有一項隆波一貫堅持的重要原則,就是不向在家信眾募化任何東西,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進行。他經常強調僧人募化是令人反感的行為。巴蓬寺所有的建設資金都是人們自動布施而來的。出家人以教化信眾佛法為修善業,而在家信眾則反過來布施建寺作為回饋。
卜玉美琪提起巴蓬寺的建築工程狀況時,這麼說:“隆波絕不允許任何人募捐,資金足夠建到哪裏,他就進行到那裏。錢用完了工程還未完成的話,就停著等有錢時再續工。主要的勞力資源則來自比丘和沙彌。這一來可以節省金錢,還有就是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心和毅力,在任何活動中都能夠修行念住。另一方面這種集體勞作也可以培養常住的團結精神。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資金有限,不允許我們揮霍。為了節省金錢,只要可以做的我們都自己動手。有時,附近鄉村的居民也會前來幫忙。”
大殿及齋堂
大殿的建築在一九六三年正式施工,面積是十六公尺寬四十公尺長。在填地基時,有些村民評論說面積太大了,有多少人會來這荒山野嶺使用這大殿呢?隆波聽了回應:“哦,太大?我看是太小了!改天越來越多人來時,位子將不夠,人們被迫坐到外面去!”事後證明,隆波的看法是正確的。
多年以後,當這棟建築太陳舊時,現任住持阿姜連在一九九〇年決定在同一地點重建一座新的大殿,面積比舊的更大以應付當時的需要。整個工程花了好多年才完成,主要是資金的匱缺,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時限要完成。
一九六三年,建築工程正式開始的第一年,打下六十根鋼筋混凝土柱,鋼條來自一座業已摧毀了的舊橋。
第二年,棟梁和屋頂等部分建好,大殿基本架構算是完成。齋堂是大殿後座的延伸,面積十六公尺寬五十二公尺長。建設過程中,村民提供了人力和資金的協助。一九六九年,整個工程,包括給男眾禪修的上層建築竣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