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墻和道路
巴蓬寺有兩層圍墻,這是由於一九七七年寺院土地從原有的八十五畝擴展到一百三十六畝的緣故。新建的外墻高兩公尺,長兩千七百二十公尺,圍繞整個寺院的範圍。
隆哺隋(Luangpuu Soei)告訴我們內墻,即原來的圍墻的歷史:“完成大殿之後,就開始建路。道路是依著寺院的界標而建。可是界標範圍內有些土地是其他人的,共有十來個地主吧。於是我們跟他們把土地買下了。買地的過程中遇到其中一個地主的刁難,他堅持索價一萬銖,相比之下其他人才賣一千銖。價錢一直談不攏,可是缺了他這塊地,寺院的地就連接不起來。最後,頭家宋旺(Thaokae Somwang)和他的伙伴依照所開的價把地買下來。
巴蓬寺原來的籬笆是有刺鐵絲網圍起來的,後來才以水泥墻代替。砌水泥墻還蠻辛苦的,我們事先把水泥灌好,才能開始砌墻。當時是我帶領村民建這幅墻。晚上,剛村、皮甕村還有塔替村(Ban Tatid)的居民會來幫忙,剛村的村長用車子把他們載來。他們協助挖洞和灌製水泥柱。每晚大概可以灌製十根水泥柱。工程通宵進行,直到第二天凌晨隆波出去托缽為止,那時大家一起工作充滿了樂趣。
隆波會叫我們送給前來幫忙的人一些面巾、肥皂、牙刷、牙膏之類的結緣品。後來,他們每建好一堵墻我們給兩銖。一個晚上下來大約可建五六堵墻。那個時代,寺院難得有資金來源。記得有一次迦郗那功德衣節,我們收到五六百銖。這是寺院每年唯一有資金收入的節日,而且我們也沒有募捐,都是民眾自動供養。”
法定地位
七十年代初期,巴蓬寺在法律上經歷了幾件標誌性的事件。首先,一九七〇年十月二十八日,巴蓬寺正式獲得官方批准的法定地位。在此之前,巴蓬寺在法律上是屬於私立的僧眾住所,因此不能剃度僧人出家。結果,每次有人要出家,就必須到其他寺院舉行出家儀式,而且還要邀請羯磨師和尊證戒師,三四十人一起受戒。整個戒會的運作非常麻煩。因此,隆波決定親自訓練他的弟子成為羯磨師,簡化戒會的運籌工作。
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九日,隆波正式受官方委任為住持。
一九七四年二月四日,隆波正式受官方委為戒師。同年四月五日巴蓬寺的戒堂正式受官方承認為布薩堂。這樣,舉辦出家授戒儀式的問題總算獲得解決。
布薩堂
那時巴蓬寺還沒有正式的布薩堂。僧伽的活動,例如出家授戒儀式或半月誦戒都在小殿堂(後來成為倉庫)舉行。那個殿堂太小,而且經過二十多年的使用已經陳舊不堪了。隆波因此批准了僧俗弟子們重建殿堂的建議。
新布薩堂的建築工程在一九七五年初施工,在一九七九年完成。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詩麗吉皇后出席了新布薩堂結界的慶典儀式。
隆波的茅舍
隆波從一九五四年開創巴蓬寺迄去世為止,住過好幾間茅舍。第一間茅舍是啟奧(Khiaw)老居士在一九五四年三月搭的,後來毀壞了。於是洪(Hum)老居士在附近建了第二間,現在已拆了。第三間則是在彤甘蘇吡(Tongkam Supit)老師的護持下建起來,目前作為客廳用。隆波住在這裏最久。
隆波的健康開始惡化時,現任住持阿姜連在池塘中央建了一座茅舍給他養病。可是,那個池塘後來滲漏,不能再蓄水。阿姜連只好自己注水進去。隆波最後的這間茅舍設計成療養房,因為他當時已不能照顧自己了。其實,他本來應該住院,可是他堅持不肯去醫院。結果由科斯利卜蘇(Kesri Bulsuk)居士領導的在家眾協助建築這間茅舍。工程由一九八二年四月開始,十月竣工。隆波在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九日住進去。目前的住持阿姜連自己住在這裏。
鐘樓
鐘樓的建築工程是在一九七一年開始,一九七四年完成。鐘樓坐落在齋堂的北部,長和寬各六公尺,高十五公尺。鐘樓的頂樓安置佛陀的舍利。建築內的墻壁鋪石膏裝飾的佛陀生平故事,還有巴蓬寺內的野生動物,包括紅原雞、松鼠、樹鼩、四腳蛇等。這個設計是隆波的主意,由剛村的布瓦巴沃欣(Buapa Wongsing)倒模製作。
博物館
博物館是隆波住三隆坎吡醫院(Samrong Kahnpaed Hospital)時,在巴蓬寺僧伽的批准下,由寺院的在家委員會興建的。博物館的藍圖則在隆波入院之前幾年已得到他的允許。
其他大事記
一九七七年,寺院的面積擴充北部及東北部,從原來的八十五畝增加到一百三十六畝。女眾住處搬到北部新的範圍內,在這裏興建了新的女眾宿舍,兩座禮堂還有齋堂。
一九七八年,建外部的佛殿和火葬場。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一日滿月節,隆波在寺院前的圓地,主持澆鑄巴蓬寺的主佛像倒金儀式。
一九八〇年,寺內開始有電流供應。
一九八一年,建設蓄水池和水槽及安裝水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