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58FA2-C607-45A4-A5BB-280D5CF32423.jpeg

[班迪達]

◎預流——涅槃的初次體驗
初次體驗到涅槃——證得須陀洹道的剎那,預流道心粉碎了連結惡趣的三循環,不再投生於畜生、餓鬼或地獄之中。導致投生該處的煩惱被根除,不再造作輪迴彼界的業行,而可能導致投生惡趣的過去業則會失效。
在更高的證悟階段,根除更多的煩惱,最後成就阿羅漢道心,則完全去除煩惱、業與果。阿羅漢永遠不再受這些的折磨,死時即進入般涅槃的庇護所,永不再進入輪迴的涅槃。

即使只是最低層次的證悟,你也將免於從事錯誤的修行或走上任何邪道,知道這點或許能鼓勵你,這敘述於《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覺音(Buddhaghosa) 於第五世紀的偉大作品。你必然也會從自責、智者的譴責、刑罰與墮入惡趣的危險中解脫。


◎全然寂靜的馬車
尚未到達預流的凡夫,就如旅者開始一段冒險的旅程,有許多危險在等著想要橫越沙漠、叢林或森林的人,他必須裝備齊全。這種旅程所不可或缺的,是輛優良可靠的交通工具,佛陀提供比丘天人一個卓越的選擇。「你會搭乘,」他說:「一輛全然寂靜的馬車。」
在他最近身處天界樂神中的體驗後,可以想天人會發現乘坐一輛寂靜的車子是多麼吸引人,但在此還有弦外之音。
大部分的車輛都有噪音,佛陀時代所使用的早期雙輪或四輪馬車喧囂地發出嘎嘎聲,特別是潤滑油不足、粗製濫造或超載時,更是如此。現代的汽車或卡車仍十分喧鬧,然而,佛陀提供的馬車並非普通車輛,它製造精良,不論數以千、百萬或億計的眾生搭乘,移動時都安靜無聲。這輛馬車可載運所有人安全地橫越海洋、沙漠,穿越輪迴的叢林,是一輛修習毗婆舍那的八正道馬車。
佛陀在世時,數百萬眾生只是聽聞他的開示便證悟了。有一千、十萬或百萬個眾生,可能都聽聞同一個開示,所有這些眾生同時在馬車上一起橫越。
這輛馬車永遠不會嘎嘎作響,但乘客則常會發出許多嘈雜聲,特別是那些到達較遠的彼岸——抵達涅槃這安全庇護所的人,他們興奮地高聲讚美:「這馬車多好啊!我使用了它,它也發揮了功效!引領我到達覺悟。」
這些是已抵達覺悟四階段的聖人——預流者、一來者、不來者與阿羅漢,他們以各種方式歌頌馬車:「我的心已完全改變,充滿信心、清明與廣闊。許多智慧於我身中展開,心堅強而穩定,能彈性地面對生命的變化。」
能進入禪定的聖人們也會歌頌這輛車,進入滅定的一來者與阿羅漢也是如此,他們能經驗到心、心所與一切心所生法的寂滅。從這些定中出來,他們對這輛車充滿喜樂與讚美。

通常人死時,人們會悲傷、哀號。看到有情離開這世間,會感到哀悼、悲慟、憂傷。然而,對已根除一切煩惱的阿羅漢而言,死亡是件期待的事。他會說:「終於能丟棄這苦的聚合體了!這是我的最後一生,我不用再面對苦,而只有在涅槃庇護所的喜樂。」
阿羅漢的珍貴也許超乎你的想像,但你自己可以知道阿羅漢可能會有的感覺。看看自己的修行,你或許已能克服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與疑,而能清晰地見到所緣的本質;也許已看到名色之間的差別,或現象的剎那生滅。看到生滅的階段,即是一種解脫與快樂,這種心的喜悅、清明,就是禪修的果。
佛陀說:「曾密集禪修的人,曾達到禪那的人,他身上生起的喜悅,遠勝過人世間或天界的欲樂所能經驗的快樂。」
此處的禪那等同安止定,或是在修觀時所開展非常深層的剎那定,如我們早先所討論的,後者稱為「觀禪」(vipassanA jhAnas)。


◎無與倫比的滋味
能持續保持正念的行者,會在禪修中經驗到很深的喜悅,一種從未品嚐過、無與倫比的法味。
初次經驗時,你會充滿驚奇:「佛法多殊勝啊!真是神奇!我無法相信內在竟能生起如此多的平靜、喜樂。」你會充滿信念、信心、滿意與滿足,會開始想與別人分享這經驗,甚至企圖舉辦自己的傳教活動。這是你心中的聲音,為搭乘這輛寂靜的馬車而讚頌。
另一種聲音比較不那麼狂熱,那是搭乘馬車而沒有成就與喜樂的行者的尖叫聲,他們也許想繼續堅持,但很勉強,這些是未勤奮修習的行者。在毗婆舍那的修習中,少量的精進只有微不足道的結果,懈怠的行者永遠無法品嚐法味,他們也許聽說別人的成功,或看到別人坐得直挺安穩,推測他們享受很深的止與觀,自己卻陷入散亂與五蓋中。懷疑會悄悄潛入他們的心中——懷疑老師、方法與馬車本身:「這是個糟透了的馬車,無法載我到任何地方,車身顛簸,又製造許多噪音。」
有時甚至會聽到絕望的哀號從馬車的方向傳來,這哭聲來自對禪修極具信心且努力修行的行者,但為了某些原因,無法如預期般的進步良多。他們開始失去信心,懷疑是否能達成目標。


◎愈是迷路,得到的米愈多
緬甸有種用來鼓勵這些人的說法:「非家者(anagArika)愈迷路,得到的米愈多。」「非家者」是存在於佛教國家的一種出家人,他(她)們受持八戒或十戒,穿著白袍,剃除髮鬚,因為捨離世間而住在寺院,以種種方式維持寺院與協助比丘,職責之一是每隔幾天進城化緣。在緬甸,化緣通常得到的是生米,他們挑著兩端吊著竹簍的扁擔,沿街而行。
也許是他不熟悉村落的小徑,在該回家時找不到回寺院的路。這位可憐的出家人走入死巷,於是轉入一個小巷,結果又是一條死巷,人們一直以為這是他路線的一部分,而繼續布施給他。等到他找到回家的路,已獲得一大堆戰利品。有時迷路或偏離正軌的人,可以想想你最後會得到一大袋的佛法。


◎「心精進與身精進是其兩輪」
一如佛陀所形容的,這輛神聖的馬車具有兩輪,在當時馬車即如此製造,這樣的隱喻才容易為當時的聽眾所接受。佛陀解釋馬車的一輪是身精進,另一輪則是心精進。
禪修與從事其他的職業一樣,精進是很重要的,必須努力勤奮才能成功。如果我們不屈不撓地精進,就能成為英雄——無畏的人,無畏的精進正是禪修所需要的。身精進是維持身體行、住、坐、臥各種姿勢的努力;若沒有心精進,就沒有禪修可言,它是人盡力保持正念與定,確保煩惱遠離的精力。
精進的兩輪一同承載著修行之車。行禪時,你必須舉起腳、向前伸,然後放到地上,一再地重複便構成了走路的動作。行禪時,身精進產生移動,而心精進則使得心持續不斷地專注於移動,適量的身精進有助於警醒與心精進。
我們必須注意到,精進是佛陀設計車輛的基礎,就如世間馬車的兩輪必須穩固地安裝在車上,心精進與身精進也必須好好銜接,以帶動這輛八正道的馬車。如果無法確實使色身精進於坐禪,或坐禪時無法使心保持敏銳,持續精確地觀照,我們便那兒也去不了。然而,如果精進的雙輪持續轉動,車輛便會筆直前進。
單單保持身體的姿勢,便需要相當大的精進,如果坐著,必須努力讓自己不傾倒;如果在行走,則必須移動雙腿。我們試著平衡四威儀,以平衡精進並創造健康的條件。特別在密集禪修時,必須有足夠的坐禪與行禪時間,其次才是站立與躺臥,睡覺的時間則應受限制。
如果沒有正確維持姿勢,便會懶散。在坐禪時,你會想找個東西來靠背,或許會斷定行禪太累,或某種放鬆的嗜好更適合禪修。如你所猜想,我不推薦以上任何一種想法。
心精進也是如此,鬆懈是不好的。行者一開始便必須認定,發揮堅忍不拔與持續的心精進是必要的。告訴自己不要讓正念有任何間斷,儘可能地持之以恆。

如此的態度非常有用,它會為你的心打開確實實踐自己目標的可能性。
有些行者特別討厭行禪,覺得累人又浪費時間,只因為老師要他們這麼做才行禪。但相反地,由於行禪需要強固的雙重精進,對於保持精進之輪的轉動是非常重要的。如理作意於行禪,便能輕鬆舒適地抵達目標。
心精進時時刻刻都出現,便能防止煩惱侵入。煩惱被心阻擋在外,擱置一旁,拒絕進入。
有些行者斷斷續續地精進,他們一時興起才精進的作法會使人混亂。建立在突發正念之上的精進毫無用處,因為在正念的幾個剎那之後,便是煩惱逍遙的時光。然後,當這樣的行者再次開始保持正念,就必須重頭來過。一再地努力而後休息,無法建立起動力,也就不會進步。
也許你應該深刻反省一下,老實說,你真的有保持正念嗎?你真的在醒著的每個剎那,都老實的策動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進以維持正念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