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C1C09-5041-4427-8074-E45A0506D861.jpeg

◊◊ 持戒和正見,圓滿自己的德行,受世人愛戴 ◊◊

 

217偈】

具戒及正見,住法知真諦,

圓滿自所行,彼為世人愛。

 

【註解】

持淨戒、行八正道、明了四聖諦,精進於禪定,求證無上智慧,圓滿自己的修行,像這樣明行具足,戒定慧圓滿之人,肯定深受世人的愛戴。

 

【佛陀受眾人所愛戴——五百名青年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摩揭陀國迦蘭陀園的竹林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五百名青年。

  

在某個節日,佛陀在八大長老和五百名比丘的陪同下,來到王舍城化緣。歸途中,看見五百名青年抬著一籃籃的糕餅出城,當他們見到佛陀時,向佛陀禮拜,然後繼續上路,可是並沒有對佛陀及任何比丘說:「拿個糕餅嘗嘗吧!」。當他們遠去後,佛陀問眾比丘:「難道你們不想嘗嘗糕餅嗎?」「世尊!我們想,可是糕餅呢?」「你們難道沒看見那些青年手中一籃籃的糕餅嗎?」「世尊!那些青年不會把糕餅布施給別人。」「那些青年沒有請我們分享他們的糕餅,但是糕餅的主人——一名比丘,隨後將到,你們肯定能吃到糕餅。」佛陀和眾比丘繼續前往,來到一棵樹下,都停下來休息。

  

那些青年看見隨後趕上的大迦葉尊者,馬上對他產生好感,事實上當他們見到大迦葉尊者後,整個人充滿了興奮和喜悅,他們放下籃子向大迦葉尊者敬禮,然後奉上糕餅,對大迦葉尊者說:「來些糕餅吧!尊者!」尊者回答:「朋友!佛陀與眾比丘就坐在前方樹下休息,快帶些糕餅前去與他們分享吧。」青年們來到樹下將糕餅分發給佛陀和眾比丘,又馬上回到大迦葉尊者身邊,供養他糕餅和水。

  

眾比丘感到很不滿意:「這些青年太偏心了,不主動的供養佛陀和比丘,可是當他們見到大迦葉尊者時卻主動的供養他。」佛陀對他們說:「比丘啊!像大迦葉這樣的出家人,深受世人及天人的愛戴,對於像大迦葉這樣的人,任何人都會主動的供養。」

  

【評論】

知真諦——明確的了知於真實或真理(四聖諦)。佛陀的教義建立在他所發現的人類的永恆真理——四聖諦上。真諦即不可變動、更易的真實性,是十種德行之一,於此,真諦指的是一個人的承諾(願),這是菩薩的一種突出的性格,因為他會遵守諾言,依願而行。根據《希利本生故事》中的記載,菩薩在他一生中不說虛妄的語言,雖然他偶然會觸犯戒條,可是他從不隱瞞,他以真理為導師,堅持自己的諾言。他在發願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發了願,他將不惜任何代價,依願而行,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來完成。在該經中,菩薩說:「你得確實的以真如性對待自己的承諾,不應該答應自己辦不到的事,誇張對智者來說是不智的。」

  

在《摩訶蘇陀本生故事》中再次提及,菩薩為了自己的承諾,甚至犧牲了自己的性命。「有如星辰高掛,經過一切季節、時間、年代,他的言行永不離開真理之道。」菩薩是可以信賴、真誠和誠實的,他言行一致,他處理一切事物,沒有絲毫偏差,他嚴守高尚的原則,他不是一名偽君子,他的內在和外在沒有差別,他的私生活能作為眾生的榜樣。他不奉迎,不突出自己來贏取群眾的信賴,他不隱瞞自己的缺點,他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他稱讚那些值得稱讚的人,公正的譴責那些應該受譴責的人,他不侮辱他人,但是卻出自利他的慈悲心。他經常說真話,如果這真話會對別人產生不良的影響,他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任何事實對他人有利,他會說出來,不管是否對自己不利。他榮耀別人,有如榮耀自己的承諾一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