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無罪為有罪,視有罪為無罪者,將墮入地獄 ◊◊
【318偈】
非過思為過,是過見無過,
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註解】
不是過錯的認為是過錯,卻把過錯當作不是過錯,擁有這些邪見的眾生,死後必趨向惡趣。
◊◊ 知錯為錯,知對為對。懷此正見者,往生善界 ◊◊
【319偈】
過失知過失,無過知無過,
懷此正見者,眾生趨善趣。
【註解】
錯誤知道是錯誤,正確知道是正確的,擁有這些正見的眾生,死後必趨向善趣。
【正與邪——外道教徒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尼果達精舍寺院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外道提提部派的某些信徒。
外道信徒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和佛教徒的子女來往,他們警告孩子不要到寺院,也不要向佛教比丘頂禮。有一回,一名外道的孩子和一名佛教徒的孩子在祇陀園附近玩耍時,他們感到口渴,那外道的孩子緊記父母的教誨,不敢到祇陀園裡討水喝,便要求那名佛教徒的孩子到祇陀園裡要些水喝。那佛教徒的孩子到了祇陀園喝過水後,前去參拜佛陀,並告訴佛陀他的朋友被家長禁止進入祇陀園的事,於是佛陀請他把他的朋友帶進來。那外道的孩子喝過水後,佛陀為他開示和誦經,結果,那孩子建立起對佛陀堅貞的信仰,當場皈依三寶。
當那孩子回家後,向父母提及他皈依三寶的事,那孩子的父母放聲大哭:「我們的孩子不忠於我們的信仰,我們被他給毀了。」一些有智慧的鄰居勸他們把孩子送到佛陀那兒,於是他們一家三口前往謁見佛陀。
佛陀知道他們的來意,為他們開示和誦念經文,開示過後,全家人都建立其對佛陀堅貞的信仰一起皈依三寶,在佛陀誦經過後,都證得初果。
【評論】
人類往往因為愚癡,把過錯當作非過錯。身為佛教徒應該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擁有正見的人,能往生善趣;反之,只能墮入惡趣。
佛陀的時代,印度充滿各種各樣的宗教,這些異教徒都對佛教存有極大的偏見。
在經典裡多次提到與佛陀同時代的六師外道,從這些記錄看來,可見當時的摩羯陀國的阿闍世王對這些外道信仰的程度。這些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宗教創始人,而且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他們的名字和學說都有記錄,但所記錄的資料會有偏見,因為都是出自敵對派別的手筆。事實上,他們的理論很多都是錯誤的,出於刻意的造作或無知。研究他們的觀點,不如研究佛學來得有趣。
在佛陀時代的北印度,有六名著名的宗教思想家,根據自己在尋求真理的覺悟而過修行生活,他們開創宗派,並擁有大批的信徒。
這外道六師是: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刪闍耶毗羅胝子,尼乾陀若提子。
除了這六師以外還有難陀婆闍和吉薩桑奇闍。
末迦利瞿舍梨子在牛場出世,一天,他頭上頂著一盆油在泥濘地中行走,導師吩咐他小心別跌倒,結果他還是跌倒了,他害怕想逃跑,衣服被導師抓住,結果光著身子跑了出去闖入為富蘭那迦葉而設的宴席。
富蘭那迦葉是迦葉家族的成員,因為他是家族中的第一百名奴隸,所以被稱為富蘭那(整數)。他飽受虐待,當他從家中逃跑時,一切財物都被匪徒搶走了,他不知道要用什麼東西來遮蓋身體,便赤裸身子跑到村子裡,村民以為他是神聖的苦行僧,便供養他、照顧他。雖然他也受到供養的衣物,可是他都不要,他認為無衣服的繫縛是一種榮耀,這就是他苦行的開始,漸漸的,他擁有五百名追隨者。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穿著用頭髮織成的衣服,他認為這衣服冬暖夏涼,實際上是又臭又髒又不舒服。
迦羅拘陀迦栴延,經常避開流水,當他一過河,就認為自己破戒,便在河邊修造沙塔以重受戒行。
刪闍耶毗羅胝子是毗羅胝的兒子。
尼乾陀若提子,他宣稱自己對任何事物都無繫縛,所以不穿衣服。
在佛陀未覺悟前,這外道的六名導師,行走各國,並宣揚他們的教義,他們也自認是宗教導師,而且是人們心中的著名導師。
當他們來到舍衛城時,他們的追隨者通知國王這些已覺悟的宗教導師前來,於是波斯匿王便邀請他們到宮中接受供養。可是他們對國王的邀請不感興趣,最後為了讓追隨者好交代才勉強出席了國王的盛宴。
當國王賜座時,他們不敢坐在昂貴的座名上,而坐在地板或凳子上。國王從他們舉止判斷他們心中已無恚礙,因此也不賞賜他們食物。當國王問他們是否是真正的覺悟者,他們心想,如果回答自己已然覺悟,國王將問及覺悟的事,要是他們的回答不能令國王滿意,他們便要面對刑罰,因此,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回答說他們尚未覺悟。
當他們從宮裡出來時,他們的追隨者問道:「國王可曾問你們問題?國王是否善待你們?」他們回答:「國王問我們是否已覺悟?但是國王不會明白覺悟者所言,他肯定會對我們不滿,出於同情心,我們回答說我們尚未覺悟;實際上,我們已覺悟,這是水也洗不掉的事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