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一講:持戒基礎及修法簡介
今年是公元一九九一年,在澳洲這裡禪修。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心的訓練、來這裡參加正念的訓練。
正念的修習
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痛苦,人人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大家每天努力追求的就是怎樣能夠解除痛苦、能夠得到安樂。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化眾生、講經說法,他的目的也正是要令一切人能夠離苦得樂。
我們現在來修行毗婆捨那(Vipassanā-bhāvanā)、正念的訓練,也是為了要解除痛苦得到快樂;當我們能夠了知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之後,我們就能夠去除一切煩惱(Kilesa)的根本——無明(Avijjā)。去除煩惱,就是去除苦的原因;沒有苦就能夠進入安樂的涅槃(Nibbāna)。
在這裡,我們要去除煩惱,就是必須要了知一切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這樣才能去除煩惱的根本——無明。所以我們在修內觀的時候,任何身心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都要按照它自然真實的面貌去觀察它。
修內觀的根據是佛陀所開示的《大念住經》(Mahāsatipatthāna Sutta)。佛陀教導我們怎樣修行「四念處」,訓練我們的正念(sammā sati)。
持戒是基礎
我們來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持戒清淨(sīla-visuddhi),我們守持戒律,就有清淨的道德,這是修行的基礎。所持的戒律對在家人而言就是持五戒或者八戒,出家人就有十戒,還有比丘戒。我們能夠持守佛陀所制訂的戒律,就能令我們的身業、口業清淨。我們的身口清淨,這是修定慧的基礎。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徹底了悟一切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要能洞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需要有深度的內觀能力。內觀能力要能夠強,必須要有相當深我們來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持戒清淨(sīla-visuddhi),我們守持戒律,就有清淨的道德,這是修行的基礎。所持的戒律對在家人而言就是持五戒或者八戒,出家人就有十戒,還有比丘戒。我們能夠持守佛陀所制訂的戒律,就能令我們的身業、口業清淨。我們的身口清淨,這是修定慧的基礎。度的定力。定力是由我們持續、穩定保持正念而產生出來。
我們想要持續保持正念,我們的心必須要平衡、穩定。心想要平衡穩定,就是必須我們身體的造作、還有言語都清淨。身口清淨,心才能平衡穩定。因此持戒清淨是修行的基礎。剛才大家受持八戒,它的目的就是在此。受持八戒,身口清淨,心就能夠專注於任何一個身心現象,然後定力加深。定力加深之後,內觀觀察能力變強、銳利,能夠透視到身心現象的本質。反過來說,如果持戒不清淨,有時候我們一想到自己的過失,內心就會產生罪惡感。內心罪惡感就讓我們的心不清明、不自在,這樣修行的時候,心就沒有辦法專注在應該專注的目標上。因此修行就修不好。所以說持戒清淨是修行的基礎。
大家都知道,在佛法裡面有所謂三學,也就是說有三種訓練,即戒學(sīla-sikkhā)、定學(samādhi-sikkhā)、慧學(paññā-sikkhā)。剛才講的就是第一項內容——戒學。這是戒清淨((sīlavisuddhi),就是一切清淨的基礎。
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
在這裡先簡單地給大家介紹奢摩他修行(samādhi-bhāvanā),也就是修止或修定。還有毘婆捨那修行(vipassanā- bhāvanā),也就是修觀或修慧,以及這兩種修行法門的差別。奢摩他的意思是平靜或安定的意思。巴利文的意思是,能夠止息煩惱或內心障礙的一種心理狀態。這裡講的所謂障礙是指五蓋(pañcanīvaraṇa),即五種覆蓋。
當心能夠專注於單一項目標的時候、心只專注於唯一目標的時候,這時候就能夠止息煩惱、能夠讓煩惱和障礙暫時不起作用。因此奢摩他的目的是要心專注、要得到深度的禪定,不是為了了悟身心的本質。修行奢摩他或禪定的人,即使他得到四禪八定、甚至得到神通,仍然沒有辦法了知身心現象的本質,所以他沒有辦法滅除煩惱。
然後再說毗婆捨那,也就是內觀。它的意思是能夠洞察或透視身心現象本質的意思。所謂本質指的是能夠了知一切法的共同的性質(sāmañña lakkhaṇa)—無常(anicca)、苦(dukkha不圓滿)、無我(anatta)。但是,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定力,仍然修不成、仍然無法透視身心現象的本質。所以說毗婆捨那內觀的目的,是在某種程度的定力的基礎上,借著了知身心現象的本質,來滅除一切的痛苦。這是它的目的。
然後,因為奢摩他的目的是得到深度的禪定,所以修奢摩他的時候必須要去專注於單一項目標上,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比如說專注於呼吸。觀呼吸的出入的時候,如果心胡思亂想,他必須把心拉回來、專注於呼吸上。可是毗婆捨那跟奢摩他不同,因為毗婆捨那必須要了知一切身心現象的本質,所以任何身心現象發生的時候,都是毗婆捨那所應該觀察的目標。所以它的目標並不是只有一個目標,很多對象都需要去觀察。所以當毗婆捨那修行者當他的心胡思亂想的時候,他不應該馬上把心拉回來,他必須要觀察現在的心理狀態。如果心正在胡思亂想,他要觀察這個胡思亂想的心並標記為「亂想、亂想、亂想」,或「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一直觀察到這種胡思亂想的現象消失為止,他消失了才能回來原先主要所觀察的目標上。同樣,悲傷的時候就觀「悲傷、悲傷、悲傷」,高興的時候就觀「高興、高興、高興」。必須按照它真實的情況去觀察它。當身體任何不舒服的感覺生起的時候,比如痛、癢、酸、麻,都要一一去觀照它。任何疼痛的現象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把心專注在疼痛的那個中心點,邊觀察邊標記為「痛、痛、痛」;其他的感覺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去觀察。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是:奢摩他它所觀的目標只有一個,單一的所緣境;毗婆捨那它所觀的目標有很多,很多目標都是它應該觀的,但是它每一個當下、每一瞬間它只觀一項目標,不能夠同時觀兩三個目標;每一瞬間、每一個當下,它只是觀一個目標,但是它很有可能轉換去觀其他目標。所以很重要的是,修行毘婆捨那的人、修行內觀的人,當他的心跑掉去胡思亂想的時候,他不應該馬上去把它拉回來,他必須要觀察他現在的心正在做什麼、正在想什麼,然後照著他現在心真實的那個狀況去觀察那個心,直到心裡面胡思亂想停止,然後他才回來觀他主要所觀的對象。
禪修基本技巧
四護衛禪
今天是我們這一期禪修班的第一天,所以必須先給大家講一下禪修最基本的技巧,給予一些指導。在這裡有些人修內觀已經有相當多的經驗,但是還有些人是第一次接觸內觀、完全沒有經驗,所以必須給大家解釋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佛隨念(buddhānussati)
首先我們修行內觀之前,每天早上第一次靜坐之前,我們可以先思維佛陀他的功德。佛陀有九種功德名號,這九個名號分別代表著佛陀的九種功德。但是我們不需要全部思維,我們只需要憶念一兩項佛陀的功德就可以:比如說佛陀的第一個名號是阿羅漢,或者譯作阿羅訶。它的意思就是說佛陀應當受到尊敬、禮拜、供養,因為佛陀他已經徹底覺悟,已經滅除一切的煩惱和障礙,已經究竟解脫,所以他是應該受一切眾生的禮敬、供養。我們這樣子憶念佛陀的功德,大概五分鐘,這樣子能夠讓我們生起好樂心,想要來修行佛陀所教導的內觀的修行法、來訓練我們的正念。
慈心禪(mettā-bhāvanā)
接下來我們要修行慈愛心,我們內心要發起對一切眾生的慈悲,然後我們可以這樣意念:願一切眾生脫離一切的痛苦,願一切眾生脫離一切的痛苦;或者說願一切眾生得到幸福安樂,願一切眾生得到幸福安樂;內心充滿對一切眾生的慈悲。這樣子能令我們的心清明、安寧、平靜。
不淨觀(asubha-bhāvanā)
接下來我們要觀察身體的種種不清淨,像我們的皮、肉、骨髓,我們的胃腸、血液、大小便溺種種。我們身體裡面充滿不清淨的東西,這樣子我們對身體就不那麼執著。因為佛陀開示說「執著是痛苦的原因,執著越淺痛苦就越淺、越輕。當我們痛苦越輕的時候,我們人就變得更誠實、更忠於我們的修行。」
死隨念(maraṇassati)
接著第四個是要作死想:想到我們什麼時候要死是不一定,我們如果一口氣不來、呼出去的氣吸不進來、或者吸氣之後吐不出去,這樣子呼吸只要接連不上,下一秒鐘馬上能死,所以什麼時候會死完全沒有保障、生命是無常的。做這樣死的觀想,就會讓我們非常願意努力精進來修行。
這四項就是佛陀所開示的四種守護,能夠守護我們,讓我們保持正念。我們每天早晨做一次,要開始修行之前這樣子憶念這四種守護,大概兩三分鐘,然後才開始修行。
坐禪的方法
接著跟大家講坐禪。坐禪的時候不要盤腿,因為如果我們把一腿壓在另一腿上,血液循環會不正常、不穩定,而且容易疼痛。我們正確的坐姿是兩條腿要並排、平放在地上,右腿在內、左腿在外,或者左腿在內、右腿在外,按照個人覺得舒服的姿勢來坐(即緬式平坐)。身體保持正直,不要向前傾、向後傾、或者向旁邊傾。然後頭部、頸部也一定要保持正直。右手手掌迭放在左手手掌上,兩個手掌都是向上的。然後兩手的拇指不要互相接觸,要錯開,因為如果兩手拇指相接觸的話,兩個拇指之間接觸的感覺會非常明顯、強烈,這樣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容易去觀其他的目標,所以兩個拇指錯開。兩個手掌相迭之後,輕鬆的放在腿上,或者兩個手掌分開放在兩邊的膝蓋上。手掌朝上,而不是手掌朝下。因為如果我們手掌朝下的話,手掌會生熱,久了熱會越來越強烈,這樣會影響我們觀照。然後衣服必須要寬松、不要緊、不要緊身。腹部必須讓它是保持自由的、沒有受到衣服的束縛、必須自由、自然。把我們的心專注觀察腹部,我們腹部會有起伏上下,腹部某一處會有相當強烈的起伏、起伏,這是我們呼吸的推動力。所以我們看腹部哪個地方起伏最明顯、最強烈,我們就觀哪個地方。當腹部向上升或者向外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注意,然後內心就做一個標記說「上升」或者說「上、上」。當腹部向內縮或者向下下降的時候,我們就內心做一個標記說「下降」,或者「下、下」。這樣心完全專注於觀察腹部的起伏或上下,然後做標記說「上、下」、「上、下」。我們做這種標記,是幫助我們的心能夠專注,能夠觀的很分明。如果剛開始修行的人腹部的起伏感覺得不明顯,他可以用兩個手掌按住腹部,當腹部壓向手掌的時候,他做標記說「上」;當腹部離開手掌的時候,他觀說「下」。這樣「上下、上下」。
我們不應該為了讓腹部起伏明顯而用力吸氣或者用力呼氣,因為用力呼吸的話,是不自然的。這不是我們身心的自然狀況,而且容易感覺累。所以呼吸必須保持自然。當我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安定下來,腹部的上下就會變得很明顯,我們很容易能夠觀察得到。
靜坐的時候,當心跑掉外面去,或胡思亂想,要趕快覺察心胡思亂想。這時候不應該執著於觀腹部起伏,而不願意去觀妄想。我們要暫時放下觀腹部上下,去觀「胡思亂想的心」。我們不是去觀妄想的內容,因為這樣我們會隨著妄想一直想下去,而是去觀正在「妄想的這個心」,我們注意到這個心,然後做記號說「妄想、妄想」,或者說「想、想」,一直到妄想停止,然後才回來觀腹部上下。有時候覺得身體痛或者麻,我們就觀「痛、痛」,心要放在痛的那一點或者麻的那一點,然後觀「痛」或者觀「麻、麻」。
觀察腹部上下,這是風大的作用。我們身體四大之一的風大,它的特殊性質是移動,動作、震動、支持,這是它的特殊性質(sabhāva lakkhaṇa),這對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專注地觀。但是要小心的是不要執著腹部上下當作單一目標,而不去觀其他的身心現象。當我們的心胡思亂想的時候,我們要放下腹部而正面去觀這個妄想。當我們觀這個妄想、觀這個胡思亂想的心的時候,必須很有正念,很有精神,要很準確地去觀。而且我們做的標記「妄想、妄想」要稍微快,這樣才能讓我們觀妄想的心,我們觀的心這個正念越來越強,強到比妄想的力量還強,妄想的力量就漸漸弱下去,然後最後消失,這時候我們才回到觀腹部起伏。
聽到聲音的時候
如果靜坐的時候聽到尖銳的聲音或者很響的聲音,我們要去觀我們聽的這個作用,標記為「聽、聽、聽」,等聲音消失,然後回來觀腹部上下。任何身心的現象產生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去觀察。
一座只允許換一次腿
然後要注意靜坐的時候最好不要換姿勢,我們能夠坐著平靜不動,一直坐到一枝香完。如果有任何疼痛的時候,我們去觀疼痛,觀到疼痛消失為止。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每一座只能換一次腿,不許超過一次。當我們痛到不能忍受的時候想要換腿,這時候我們有想換腿的動機,我們就觀這個動機,觀「動機、動機」或者「想換、想換」,然後開始慢慢換腿。換腿的過程當中,每一個動作都要正念地觀察,直到換完腿坐穩,繼續觀察身心任何明顯的目標。當有兩個以上的對象,身心狀況同時發生的時候,我們就選擇觀最明顯的一個作為我們的目標。很重要的是身體要平靜不動、不要有任何移動,這樣我們定力才能越來越深。
行禪的方法
接著講行禪。行禪和坐禪是交替進行:坐一枝香,走一枝香;坐一枝香,走一枝香。走路的時候眼睛不能閉上,必須半開著,垂視身體前面兩公尺的地方。把我們的視線專注前面兩公尺的地方。頭部、頸部要保持正直,不要低頭,因為低頭容易血壓上升乃至出現頭痛、脖子酸等種種問題。然後專注觀察腳步的移動:右腳移動的時候觀察右腳移動的情況,然後內心作標記為「右腳」;左腳移動的時候觀察、作標記為「左腳」。這樣「左腳、右腳,左腳、右腳」。觀察移動的情況,而不是觀察腳的形狀。這樣「左腳、右腳」做二十分鐘。然後進一步要觀察兩個動作,觀察「舉起、落下,舉起、落下」,這樣走十分鐘;然後觀察三個動作:「舉起、跨出、落下,舉起、跨出、落下」,慢慢走、慢慢走這樣三十分鐘。所以每一次走路修行、每次經行至少要一個小時。如果在走的當中心胡思亂想,我們要馬上觀察這個胡思亂想的心。如果它很快停止,我們就不用停下來,可以繼續行禪。如果胡思亂想還繼續不停,我們觀胡思亂想之後它還不停,我們就要停止行禪,專心去觀這個妄想,直到妄想消失才能繼續行禪,繼續走路。步伐不能太長,每一步跨出去剛好接在後腳腳尖不遠的地方,這樣短短的距離(不超過半個腳距離)就足夠了。行禪的時候不應該東張西望,把腳輕輕地平行放下,完全不發生任何聲音,非常緩慢地放下。抬腳時也必須非常緩慢地抬起,這樣才能很好地覺知腳步的移動。
祝願大家付諸勇猛精進的禪修,藉由練習行禪和坐禪而徵得苦的止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