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945F7-581D-4E3B-8CCF-CE169724B92B.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5/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四講:大木頭譬喻經講解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佛陀所開示的一部經,名字叫大木頭譬喻經(dārukkhandhopamasuttaṃ ),這是出在相應部經典(S.35.200,雜阿含經1174經流樹經)當中。在公元一九八二年,我曾經在英國倫敦講過這一部經。之後,他們整理印成了一本書。當時我講了一個半小時,現在如果我不看書,可能會講到兩個小時。不過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現在就照著書上念,以便能夠在一小時之內,將這一部經講完。

 

佛陀看到大木頭流向大海

 

有一天,佛陀坐在恆河邊一顆大樹下,有五百位比丘圍繞著佛陀聽佛陀說法。佛陀看見一段很大的木頭,被恆河的水流帶著向下流去,他就指著大木頭對比丘說:「諸比丘,你們是否看見這一段大木頭,被恆河水帶著向下流去?」諸比丘回答說:「是的,佛陀,我們看見了。」然後佛陀繼續說:「如果這段大木頭不擱淺在此岸,它將流到大海;如果它不擱淺在對岸,它將流到大海;如果它不沈入水中,它將流入大海;如果這段大木頭不擱淺在河中的沙洲,它將流入大海;如果這段大木頭不被人所取,它將流入大海;如果這段大木頭不被天人所取,它將流入大海;如果這段大木頭不沈入漩渦之中,它將流入大海;如果這段大木頭內部不腐爛,它將流入大海。」這裡佛陀指出:如果沒有這八項錯誤發生,這段大木頭一定會流入大海。接著佛陀說:「為什麼這段大木頭會到達大海呢?因為河中的水流不斷的流向大海,因此如果沒有這八種錯誤情況發生,大木頭必然會順著水流流向大海。同樣道理,諸比丘,假如你們沒有這八項的錯誤,你們一定能到達涅槃。為什麼呢?因為正見不斷地趨向涅槃。涅槃也就是離開一切痛苦的境界。然而諸比丘,這只是一個譬喻。」

 

大木頭譬喻的解釋

 

接著有一位比丘就請問佛陀,希望佛陀解釋這個譬喻。佛陀就加以詳細解釋。這裡面佛陀所說的「此岸」,是指六根:即六種感官的門,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及心意。這裡講的「對岸」,是指外在的「六塵」,「六塵」境界,就是和六根相對的。也就是外在的色層,就是我們眼睛所看的對象:聲音、氣味以及我們舌頭所的滋味,然後我們所接觸的任何表面,以及我們內心所想的念頭,內心所想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裡「沈入水中」的意思,是指執著任何有生命的眾生,或者任何沒有生命的事物。這裡講到擱淺在河中的「沙洲」是指傲慢、貢高我慢。這裡講到「被人所取」,是指諸比丘他不如法,不正當的跟俗人混在一起,去忙著俗人的事情。這裡講被「天人所取」是指修行者他來修德積善,來做好事,他的目的是為了生到天堂,或者生到梵天。這邊講到說「沈入漩渦之中」,是指沈溺在感官的娛樂,感官的享受。這邊講「腐爛」是指修行者不是真實有道德,但是假裝出有道德的樣子。雖然佛陀講這部經他都稱呼諸比丘,但是事實上是指一切修行佛法的人都包括在內,不管在家或者出家。任何修行人,只要沒有這八種錯誤都能「達到大海」。「達到大海」的意思,就是他解脫了生死輪迴,解脫了一切痛苦。

 

在某些經中,佛陀他將大海比喻作生死輪迴這個苦海,但是某些經中佛陀將大海比喻作涅槃,也就是滅除一切痛苦的境界。在這一部經,佛陀是將大海比喻作涅槃。然後,佛陀所說的「近岸」是比喻作六根,「對岸」比喻作六塵。這裡面有什麼意義呢?

 

心是什麼?

 

首先在這裡必須先解釋佛學上「心」的意思。在佛法裡面講的心,它是非常快速在生滅,它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甚至停留的時間比眨眼的時間還要短很多。所謂「心」它有認知對象的作用,但是它這種作用不會停留在百萬分之一秒,它是在快速地生滅當中。我們的心能夠認知對象,當我們看到外面的物體時,是心在看而不是眼睛在看,眼睛只是來幫助心讓它能夠看,藉助眼睛的幫助心能夠看外界的東西。舉例而言:當你看到一部名牌的進口轎車,這個轎車它是我們所看到的外界對象,然後經由眼睛,心能夠看到外面這部轎車。當你看到這部名牌進口轎車,你會感覺說這部轎車太好,太高貴了,如果我能夠擁有一部,那該是多美好的事情,我將會覺得非常的快樂,於是你就貪愛這一部轎車。因為你看見了它,而且把它當作一部非常好的轎車,於是你對對它開始貪愛,你沒有將它認定是一個物質現象,是一種自然的過程。這時候你就是耽擱在對岸,也就是這一部進口轎車,以及耽擱在此岸,就是你的眼睛。

 

執著產生諸煩惱

 

因為你這種執著,這種貪愛之所以生起,是因為有外界的這一部轎車以及你的眼睛這兩個因緣。眼睛是六根之一,六種感官之一。當眼睛接觸外界的物質,見到像轎車一樣外界的事物,它就會產生一個看的心(眼識)出來。但是這個心它不會只停留在看的階段,它會繼續分解,它會繼續想:「是的,這一部是我的車子,是一部非常名貴,非常好的車,是一部新的轎車,我昨天買了它,花了很多的錢買了這部轎車。」如此,你開始執著在這一部名貴的轎車。這表示你開始執著貪愛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它的顏色很好,形體很豪華、高貴,值很多錢,這時候你生起了貪愛。假設你將這部車子停在路邊,有另外一個人開車的時候不小心擦過你的車門,將你的車子出一道痕跡,你會覺得非常生氣。你生氣是因為你的車子被傷了,這代表你有貪愛、執著,以及有瞋恨心。貪和瞋會帶給你快樂嗎?不會的。它們只會帶給你不快樂、痛苦;你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你耽擱在此岸以及對岸,也就是你執著外界所看見的物體:這一部轎車,以及你的眼睛。藉助你的眼睛的幫助,你才能看見外面的轎車。如此,因為你貪著,所以到達不了大海,也就是沒辦法進入涅槃。

 

五蘊

 

這個大木頭比喻作我們的五蘊,也就是我們的身心。五蘊其實就是心理現象和身體現象的五種組合,五種聚集。但是當你不這樣子認定,不知道它只是單純的身體現象、心理現象的集合,你不將它看作五蘊,你就只會誤認為它是一個「人、我、眾生」,於是你執著這五蘊,你就到達不了涅槃的大海。如果你照真實的狀況,將五蘊認知是五蘊,如此你不會誤認為它是「人、我、眾生」,你就能到達涅槃的大海。你這部名貴的進口轎車,如果你能夠了悟它只是一種物質現象,一種自然過程,是一種色蘊,物質的組成,你就不會執著它。因此即使它被刮傷,你不會很難過、憤怒,因為你不將它認定是那樣有價值的東西,這時候你就沒有耽擱在此岸和對岸。

 

然後接著說「沈入水中」,也就是執著貪愛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也好,或者沒有生命的事物,如果有這種貪愛就到達不了大海。接著耽擱在河中的沙洲,在這裡「沙洲」是指傲慢、驕傲。如果你因為自己有錢而驕傲,或者因為自己的地位高而驕傲,這個驕傲會阻礙你修行進入涅槃的路。當你驕傲的時候,你就沒辦法了悟身心的真實本質,因此你把你的身心現象認為是一個「人、我、眾生」,是一個「你」,於是你生起很多很多的煩惱——貪瞋痴慢疑等等,於是你耽擱在河中的沙洲,沒辦法進入涅槃的大海。

 

下面說到「大木頭被人所取」,意思是說,比丘他不做他本分內的工作。比丘本分的工作就是要研究經典,如實地修行佛法,然後要說法來度眾生,然後要如法地教導他的徒弟,鼓勵他走在正路上,通過修行以便達到解脫。比丘不做這些本分的工作,反而跟俗人混在一齊,常常交往俗人,這時候比丘就是被人所取,他沒辦法到達涅槃的大海。因為他執著在這些俗人裡面,他不如法地跟他們交往,然後他就會執著在這些世間事物裡面,於是他沒辦法了悟身心的真相,沒辦法開悟到無常、苦、無我,於是他就沒辦法證入滅苦的涅槃。

 

下面說到「大木頭被天人所取」,意思就是修行者來修善事,來修行,他的目的是為了要生天,生到天堂或者梵天。所謂天人,他是一種很莊嚴且身上能放光的眾生。所以當修行者他發願成為天人時,因為他的善行以及他的種種修為,他死後就會生到天上去,他就這樣被天人所取,因為他生到天界去了。生到天界之後,他會很愛著自己的身體,因為他身體長得非常美好、莊嚴,而且能放光,所以他就沒辦法到達涅槃大海,因為他還有執著。

 

接著說「大木頭沈入漩渦當中」,這是指沈溺在感官的娛樂上。這種愛著也使你沒辦法到達涅槃的大海,比如說當你貪著你所看見的東西,執著你所聽見的聲音,或者你聞到的氣味,或者你嘗到的美味、滋味,或者你接觸到細軟的物體,或者你所想的念頭,這樣的修行者就沒有辦法進入大海——涅槃。

 

最後一個講到「大木頭腐爛」,意思就是指修行者本身並沒有真實的道德,但是他假裝做有道德,這樣內心的腐爛使得他沒有辦法證入到涅槃。

 

佛陀說,假如沒有這八項過失,你必然能夠達到大海,因為你被河中的水流攜帶。河中的水流是指八聖道分,借著修行八聖道分,你能夠不耽擱在此岸和對岸,不沈入水中,不耽擱在河中的沙洲,不被天人所取,不被人類所取,不會沈入漩渦中,也不會腐爛,因此你必然能夠達到涅槃的大海。

 

通過修行八聖道分達到涅槃之大海

 

這八聖道分可以歸納成戒、定、慧這三種。持戒,就是修行的基礎,然後在戒的穩固基礎上修禪定,定力深了,就能引伸出智慧。所以這是一層一層上去的一個結構。當我們來觀察一切身心現象,照著它發生時的樣子來觀察它,這時候我們不應該去分析它,沒有任何的思維判斷,或者任何的成見。我們是很單純地正念觀察,什麼事情發生了,照著它本來的樣子去觀察它。這樣定力才能加深,才能透視到身心現象的真相。

 

當你保持非常清醒地,正念觀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的時候,你的正念持續不間斷,於是你的定力越來越深,你的心從五蓋當中清淨出來。這五蓋就是五種障礙,就是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昏沈蓋和疑蓋。如果你有五蓋當中任何一項,你的心是被染污的,於是你的心不能夠銳利,不能透視一切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唯有你從五蓋當中清淨出來,你的內觀覺悟力才能變得銳利和強而有力,能夠透視到一切身心現象的兩項性質:就是它們的「個別的性質」,以及「共同的性質」。當你了悟到一切身心現象這兩項性質,你就是具足了正見。於是你就能夠漸漸地達到涅槃:一切滅苦的境界。經由證悟初果須陀洹果,你就是實行了八聖道分到達了涅槃的大海。

 

這裡講的正見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正見,就是了知一切身心現象的「特殊性質」或者「個別性質」,第二個層次是了知身心現象的「共同性質」或者「一般性質」,第三個層次是了悟了四諦也就是「苦、集、滅、道」。要清淨我們的心,必須修行八聖道分,如此才能了悟身心現象的「特殊性質」、「共同性質」,以及了悟四聖諦。這裡八聖道分就是佛陀用來譬喻河中的中流,這個水流。

 

佛陀的最後弟子——須拔陀羅

 

在佛陀即將要入涅槃那天晚上,有一個外道叫須拔陀羅來求見佛陀,他問佛陀說:「大德,我有很多老師,這些老師都說他們具有一切的智慧,他們是阿羅漢,這些老師所說的是真的嗎?」佛陀告訴須拔陀羅說,「你的這些老師是不是無所不知,是不是阿羅漢,這與你沒有關連,我並不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現在要講的是與你解脫有關係的,因為我的時間很有限,我現在要教導你正法,你應該專心來聽。」佛陀說,「須拔陀羅,在任何教法當中,如果沒有教導修行八聖道分,那麼在這個教法當中就沒有沙門(所謂沙門,就是滅除一切煩惱的人),不修行八聖道分,就不能滅除一切煩惱,於是也就不能解脫一切痛苦。在我的教法當中有八聖道分,因此在我的教法當中有沙門,解脫一切煩惱的人。」

 

佛陀對須拔陀羅所開示的這部經,正好符合我們現在講這部大木頭譬喻的經。佛陀講到以八聖道分來作為判別正法與非正法的准則,這部經所講到的,則是任何人修行八聖道分就能達到涅槃的大海,如果不修行八聖道分,是無法達到涅槃的大海,無法解脫一切痛苦的。

 

疼痛是開啓涅槃大門的鑰匙

 

佛陀在《念住經》上講到要修行四念處,也就是正念觀察身體,正念觀察感受,正念觀察心意,以及正念觀察我們心所攀緣的對象、我們的念頭。特別講到的是觀察我們的感受,我們不管愉快、不愉快的感受,我們都必須正念注意觀察:當你修行的時候感覺身體任何地方痛,這時候你要觀察它,照著它的原本的樣子去認識它,而不是想要讓它消失。因為「疼痛是開啓涅槃大門的鑰匙」。所以當你感覺疼痛的時候,你是非常幸運的,疼痛能引導你解脫一切痛苦,因為它是五蘊當中的受蘊。當你有疼痛的時候,你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目標可以觀察,能夠讓你的正念非常地清醒。你繼續觀察疼痛,你就有機會能夠了悟疼痛的真實本質,能夠悟到它的「特殊性質」以及「共同性質」,然後你能夠到達離苦的境界——涅槃。

 

「特殊的性質」與「共同的性質」

 

這裡必須簡單地解釋身心現象的「特殊的性質」(sabhāva lakkhaṇa)和「共同的性質」(sāmaññalakkhaṇa)。每一個身心現象有它獨特的性質,是別的身心現象所沒有的。比如說貪愛,貪愛它的特殊性質就是一種執著性。然後說到瞋恨、瞋恚,它的特殊性質是一種粗魯。所以貪愛是一種執取外物的性質,瞋恚則是一種排斥外物的性質。然後講到我們物質的組成:地、水、火、風。地大特殊性質是堅硬或者柔軟,水大特殊性質是流動性或者黏稠性,火大的特殊性質是冷或者熱,風大的特殊性質則是移動、振動、動作以及支持。當修行者定力越來越深,他就能夠體驗到觀察到這些「特殊性質」。比如說當他觀察腹部起伏上下,他的定力夠深的時候,他能夠真正瞭解移動這個風大的作用,乃至有時候他不感覺到腹部的形狀以及他的身體的形狀,他完全沒有自我的感覺。在當時他只是很清楚地觀察到移動的現象,就是風大的作用。

 

當內觀修行者經過第一、第二這兩個觀智,也就是分別身心狀況以及了悟因緣法則,這兩個內觀智慧之後,進一步他觀察到身心的生滅,於是他了悟到一切身心現象的「共同性質」就是「無常、苦、無我」。當他的內觀智慧一層比一層上升,他將能夠體驗到一切身心現象的集滅的情況,也就是他開始體會到涅槃。他了悟了苦諦:身心現象就是苦;熄滅了集諦:貪愛執著;修行道諦:八聖道分,所以他能夠證到滅諦——涅槃。經由修行八聖道分,修行者達到正見的這三個層次,於是證悟了涅槃。

 

牧牛者難陀

 

佛陀講完這部經,有一位牧童叫作難陀,請求佛陀讓他出家,他也想要順著八聖道分而達到涅槃。佛陀就叫他將牛群趕回去交代給族人,然後來出家。他出家之後精進修行八聖道分,正念觀察每一瞬間每一當下身心發生的現象,因為他願意順著水流流入大海,所以很快的時間內他就證悟到四果阿羅漢,到達了涅槃之大海。

 

時間到了,最後祝福大家能夠精進修行八聖道分,都能達到涅槃之大海,解脫一切的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