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講解》29
[阿姜舒淨]
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清淨
智慧透過四念住發展建立,隨著內觀智的階段逐漸變得更加敏銳和純淨。正道的發展建立過程中有不同種類的清淨(visuddhi),可以分為七類:
1.戒清淨(sila visuddhi)
與四念住一起生起覺知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是戒清淨。在那一刻對法是“無我”(anatta)的特徵從無明變成清淨。當四念住沒有生起時,人們會把戒當作是“我的”,這樣的戒就不會是戒清淨。
2.心清淨(citta visuddhi)
實際上這是與四念住一起生起覺知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時,不同強度的一境性(專注)心所。或者是當禪定心是四念住的對象時,那個時刻的禪定心就是心清淨。在那個時刻人們不會把禪定心當作是“我的”。
3.見清淨(ditthi visuddhi)
這是內觀智慧的第一階段:名色分別智,這個階段的智慧能夠清楚辨識名法和色法特徵的不同。在那一刻人們不會把任何的實相,包括內觀智慧當作是“我”(atta)。這就是見清淨,因為在那一刻從未如此清晰地瞭解到不同名法和色法的特徵都是非我、無我(anatta)。
4.度疑清淨(kankhavitarana visuddhi)
當度疑清淨生起時,透過四念住建立的智慧清楚看到法的真實本質。當正念覺知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時,智慧可以清楚看到法的真實本質。以這種方式,智慧變得更銳利而達到內觀智慧的第二階段:緣攝受智。當人們真的瞭解實相的生起是因為適當的因緣條件時,對實相緣起的疑就會消除。這就是度疑清淨。
5.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
當度疑清淨生起時,智慧更明白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智慧變得更加熟悉並更清楚地瞭解法的本質。因為法生起都是有其因緣條件,智慧因此開始瞭解行法都是平等的,這表示有較多的捨離,對名法和色法有較少的貪愛執取。智慧更傾向於思惟出現的名法和色法的共同特徵:無常、苦和無我。因此,智慧可以瞭解到法的接續生起和滅去,這個時候達到內觀智慧第三階段:思惟智(sammasana nana)。之後可能會達到內觀智慧第四階段: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nana),這是對一次只有名法和一次只有一種色法的生滅有更精確的瞭解。
在內觀智慧的初始階段仍然會有不善汙染雜質。在內觀智慧第四階段的生滅隨觀智滅去之後,不善汙染雜質還是會生起,因為它們還沒有完全被根除,因此還會有條件生起內觀汙染雜質(觀隨染vipassanupakkilesas)。清淨道論裡描述了十種的內觀汙染雜質如下:
•光明(obhasa)
•智(vipassana nana)
•喜(piti)
•平靜(passaddhi)
•樂(sukha)
•勝解(adhimokkha)
•策勵(paggaha)
•現起(upatthana)
•中捨平等(upekkha)
•欲(nikanti)
關於第一種內觀汙染雜質“光明”的生起,這可能發生在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的階段。此時心的平靜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成為身體發光的條件(通常是同時建立奢摩它和內觀智的人)。對“光明”的貪愛是一種內觀汙染雜質。這個汙染雜質會導致智慧的發展中斷。人們不會再去探究生起滅去的實相並且不再去注意它們無常、苦和無我的特徵。
第二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對智慧的貪愛。敏銳的智慧就像閃電一樣生起,在那一刻清晰瞭解名法和色法瞬間生滅的特徵。由於這種汙染雜質,人們不會繼續探究生滅的實相和發展對三共相:無常、苦、無我的理解。
第三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對能直接瞭解法的生滅感到欣喜和滿意的貪愛。
第四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對平靜的貪愛,貪愛從躁動、沉重、僵硬、彎屈或笨拙中解脫出來的平靜。
第五種內觀汙染雜質是貪愛當內觀智慧生起時所帶來的強烈快樂的感受。
第六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執取於當內觀智慧生起時所帶來的毅力和強烈的信心。
第七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執取當內觀智慧生起時,那種既不緊張也不鬆弛的精進能量。
第八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執取於與內觀智慧相應,穩固建立的正念。
第九種內觀汙染雜質是執取於當內觀智慧像快速的閃電般敏銳的生起時,對所有出現的生滅法的中捨 和 平等。
第十種內觀汙染雜質是觀的欲望。這是因為清楚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時的喜悅。
當智慧繼續發展時,智慧看到了內觀汙染雜質的微細阻礙,智慧知道這些必須被清除,只要它們出現,就會離開正確的道路,正道就不能夠繼續發展。這是第五清淨的智慧,知道什麼是正道、什麼不是正道。當這些內觀阻礙被克服清除之後,就有了第六清淨:行道智見清淨。這時候已經完全免於這十種觀隨染了,第四階段的內觀智慧也因此能完善。
6.行道智見清淨(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當內觀汙染雜質完全被克服後,智慧也隨著四念住繼續發展變得更高,就有了行道智見清淨。發展內觀的人現在已經從觀隨染中完全解脫,達到完善的第四階段的內觀智慧:生滅隨觀智,然後繼續依序發展到第十二階段的內觀智慧:隨順智。隨順智是道心心路過程一開始的三個時刻:遍作、近行和隨順。
7.智見清淨(nanadassana-visuddhi)
是最後一個清淨。當三個時刻的隨順智滅去後,第十三階段的內觀智慧:種性智生起。它具有轉向道心的特徵,因此它既不屬於第六清淨:行道智見清淨,也不屬於第七清淨:智見清淨,它是介於這兩種清淨之間。但它仍然是被視為內觀智慧,因為它遵循內觀智慧的發展過程。當種性智滅去後,道心生起,這就是第七清淨智見清淨。因此,總共有上述七個清淨。
*延伸閱讀:
七清淨 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