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26BA1B-F0E3-4693-90C8-C14C23B11DE2.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十五、重新發現

 

關於此,讓我講述一則我作為禪修指導老師的故事。這是發生在我的故鄉瑞波(Shwebo)的謝昆村,有關一位禪修者的故事,他是我的一位表兄弟,是村裡最早參加修習內觀的三人之一。他們三人決定先修習一週。當時非常地勤奮。他們帶了雪茄煙、檳榔嚼塊到隱居處, 以便一天吃一口。但當他們從隱居處回家時,他們帶回全部不曾動過的七塊雪茄煙和檳榔嚼塊。

 

他們如此奮力修行,至使在三天內證得「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ñāna),並非常高興體驗到禪定並見到光明圍繞。他們充滿喜悅地說:「到這麼老我們才發現真理。」因為他們是第一批開始禪修的人,我想讓他們帶著喜悅離開,因此只告訴他們繼續標記,沒有告訴他們要標記喜悅,所以雖然他們繼續精進四天,卻沒有更高的進步。

 

幾天的休息後,他們再來禪修一個星期。我的表兄弟後來達到「壞滅隨觀智」(bhaṅga-ñāna)。雖然他在標記「起、伏、坐」,他沒有見到腹部的形狀,而他的身體似乎不見了,他需要用手觸摸以便了知腹部是否還在,他這樣告訴我。後來,任何時候當他觀察或看見,每樣事物似乎都在分解及碎開。他看到的地在分解,連樹林也是。這些都與他過去所想的事物相反,他開始感到奇怪。

 

他從來不曾想過這些外在的、時節生成的、粗大的物質東西,如土地、 樹林、木材等,會不停地碎開。他以為它們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壞滅。現在,隨著內觀智因禪修而變得有力,現象的生滅自然呈現,而不需禪修者特別對它們觀照。它們在他眼前消逝、碎開。這一切和他以前的觀念相反。或許他的新看法是錯?或他的視覺有問題?

 

 因此他來問我,而我給他解釋說:「你見到每件事物在消失和碎開是真的。隨著你的內觀更加敏銳和快速,你無需觀照它們,就能見到事物的生起和滅去。這些全部都是真的。」後來,隨著他的內觀更進一 步,他再告訴我他的發現。今天他不在了,已去世很久。

 

當內觀智變得很敏銳,它將勝過邪見和邪思。你見到事物的真相,為無常、苦、無我。一顆未經訓練的心,或沒有禪修的省思,是不能夠給你洞悉事物性質的真實智慧。只有內觀才能做到。

 

一旦你了知無常,你會見到它們如何以生滅壓迫你,你無法從中獲得快樂,它們不可能成為皈依處,它們可在每一刻消逝,因此它們是可畏的、是苦等等。

 

           「依怖畏之義為苦。」

         (《清淨道論第二十品》)

dukkhaṃ bhayaṭṭhena ~Visuddhimagga

 

你想:「這身體不會這麼快壞滅,它將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因此你把它看為大皈依處。但現在當你觀照,你發現只有不斷的生滅。如名色滅後沒有新的生起,人就死了。這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刻都可能死亡的名色中,造一個我出來並皈依它,這就如同在一間正在倒塌的舊屋子裡尋求庇護一樣的可怕。

 

你會發現到沒有一件事隨你的意願發生。事物只隨著它的自然進程發展。你以為你可以隨你的意願前行,隨你的意願坐、起身、看、聽、 做任何你想做的。現在當你觀照時,你發現並非如此。名與色被看見是相互協作的。只有當有意欲要彎曲時,才有色法的彎曲。只有當有伸展的意欲時,才有色法的伸展。有了因才有果。只有當有事物可看時你才看。如有事物可看,你無法不看。當有事物可聽時,你聽到。 當有高興的理由時,你才感到高興。當有憂慮的因,你才感到憂慮。 有因就有果,你無法阻止。沒有任何東西活著並造作其所欲的事,沒 有我的、沒有真我、沒有我,只有生滅的過程。

 

清晰地了悟在內觀中最為重要。當然,在修習的過程中,你會經歷喜悅、寧靜、光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了悟無常、苦、無我。你 只要繼續按所說明的方法禪修,這些特相會清楚的顯現。

 

 十六、最終的安寧

 

你自己使事情變得清楚,而不是信奉他人向你所說。你們如果是初學 者,還未有這種自得的智慧,只需要知道自己還沒有到這階段,繼續努力,如果別人能夠,你也能夠。這不會花很長時間,智慧會在你禪修時出現。只有當你清楚知道一切為無常、苦、無我,你才不再執取感官對象為常、樂、美、好;也不會執取它們為個人、靈魂、我。一 切執取被去除。之後怎樣呢?一切煩惱得到平息,並證得聖道和涅槃。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己證涅槃。」

(《中部 37 /渴愛的滅盡小經》)

na kiñci loke upādiyati. Anupādiyaṃ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

MN.37/(7) 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

 

每當你禪修,你不會纏繞在那被觀照的對象,因此沒有執取生起。對所見、嗅、嚐、觸或所覺知的現象都沒有執取。它們每個依其時生起然後消失。它們呈現出自身為無常。沒有任何現象可以執取。它們以生滅壓迫我們。它們都是苦的,沒有快樂、好的或美的現象可以執取。 它們生起滅去,這是它們的性質,因此沒有活著及永續的個人、靈魂或我可以執取。全部這些你都非常清楚明白。至此,執取被祛除。然後,你透過聖道(magga)而證得涅槃。我們用緣起和五蘊來講述這 一點: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 苦、惱皆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相應部 12 相應 1 /緣起經》)

taṇ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SN.12.1/(1) Paṭiccasamuppādasuttaṃ

 

一個觀照六根門所出現的身心現象的人,知道它們的本性為無常、 苦、無我,就不會對它們感到悅意。由於他不執取它們,他不會付出 努力來享受它們。他不肯作出努力,故沒有稱為「有」的業力生起。 因為沒有業力生起,即沒有新的投生。沒有新的投生,即無老、死、 悲等。這是一個人禪修時,通過內觀道所體證的剎那涅槃。以後我們將講述經由聖道所體證的涅槃。

 

在先前引述的《具戒經》中,舍利弗尊者講述一個具足戒行的比丘, 怎樣觀照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他便可成為預流聖者(初果) 如果一位預流聖者觀照,他可證成一來聖者(二果)。如果一來聖者觀照,可證成不還聖者(三果)。如果不還聖者觀照,他可證成阿羅漢(四果)。在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四聖果,意即通過四聖道體證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