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十七、進 步
要達至聖道,一個人由內觀道開始。內觀道始於「名色分別智」,接著達到「緣攝受智」。繼續修習後,一個人將獲得「思惟智」,在此 階段,禪修者樂於省思現象、審視它們,有一些學識的人常花長時間 這樣做。如你不想省思或審視,就繼續觀照。你的覺知現在變得輕且快。你對所標記的現象如何生滅,看得很清楚。這就達到「生滅隨觀智」。
在這階段,標記變得容易。生起光明、喜悅、平靜。經歷意想不到的體驗,一個人感到非常喜悅和快樂。在最初禪修的階段時,禪修者要很費勁地不讓心到處遊蕩。但心一直飄蕩,大部分時間,他無法好好觀照。所有事看起來都覺不妥。有些人需要很努力抗爭。不過,因為對老師有強大的信念,良好的意願和決心。他跨越了這些困難的階段。他現在到達了「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一切都很順利,標記容易和不費力。標記進行得很好,而且亮麗的光明生起。他充滿喜悅並起雞皮疙瘩,身心輕鬆,他感到非常舒服。要標記的對象好像自動地跌入他的正念中。正念也好像自動地投入對象。一切都被標記著,不會疏失或忘記標記。每次標記,覺知都非常清楚。如你注意某個現象, 並省思它,這是很平白而簡單的事。如果你憶起所聽過的無常、苦、 無我,它們變成清晰可辨識的現象。因此你感到好像在弘法。你覺得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棒的弘法者。但如果你沒有受教育,你將是一個很差的弘法者。但你感到在弘法一般,你甚至可能變得愛講話。這就是禪修者體驗的「理想的涅槃」。它不是真正聖者的涅槃。我們可稱之為「仿製的涅槃」。
「證知者得不死。」
(《法句經》374)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59
禪修有如爬山。你從山腳開始爬起,不久你感到疲倦。你問下山的人們,他們會以鼓勵的語氣告訴你:「現在已經靠近。」雖然疲倦,你繼續爬,不久你到達一處有涼風吹送和樹蔭的歇息地方。你的疲倦全 部消失。周遭的美景吸引你。你恢復精神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滅隨觀智」為你歇息的地方,以便你往上爬,達到更高的內觀智。
那些尚未到達此智慧的禪修者,可能會感到失望。好多天過去了,而尚未嘗到觀智的味道。他們常常感到氣餒。有些人離開禪修中心,認 為禪修終究毫無益處。他們還未發現「禪修者的涅槃」。因此,我們 禪師須鼓勵到中心來的初學者,希望他們最少達到此觀智。我們要他們努力修習以證得它。很多在我們的勸導下成功。他們不再需要進一 步的鼓勵,他們現在充滿信心和決意努力修習至最終目標。
「禪修者的涅槃」時常被稱為「amānusīrati」60,即非凡人的喜悅或超人的悅樂(超越一般人間欲樂)。一般人從教育、財富、家庭生活獲得各種的快樂,而「禪修者的涅槃」超越這些全部的快樂。一個禪修者曾告訴我,他曾經放縱於各種世間欲樂,但沒有一樣能夠與禪修所獲得的快樂相比。他無法形容它是多麼令人喜悅的。
但就只有這樣嗎?不是,你必須繼續努力修習。你繼續標記。那麼, 隨著你進步,形狀和特徵不再呈現,你發覺它們總在不斷消失。任何生起的現象在你標記的當下即剎那消失。你標記「看」,它迅速消失。 你標記「聽」,它消失。彎曲、伸展,也一樣迅速消失。不只生起的現象如此,覺知的心也與之一起成雙地消失。這是「壞滅隨觀智」。
每次你標記,它們迅速消失。在證見到這狀態一段長時間之後,你變得害怕它們。這是「怖畏現起智」(bhayañāṇa)。接著你發現到這些不停消逝的現象的缺陷,這是「過患隨觀智」(ādīnavañāṇa)。 然後隨著你繼續觀照,你對它們感到厭離,這是「厭離隨觀智」 (nibbidānupassanāñāṇa)。
「因此,見到這一切,多聞聖弟子厭離於色,厭離於受......」(《相應部 12 相應 61 經/未受教導經》)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rūpasmimpi nibbindati, vedanāyapi nibbindati...... SN.12.61/(1). Assutavāsuttaṃ61
i)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厭離
你的身體曾經是令人感到喜悅的。或坐或起,或來或去,或曲或伸, 或說或做,這一切好像非常美好。你以為你的色身是可靠、令人喜悅的事物。現在你觀照它,看到一切消失,你不再認為它可靠。它不再 令人喜悅。它只是無謂的、令人厭倦的。
你享受過身體與心理的樂受。你曾經如是想:「我正在享受」、「我感到快樂」。現在這些感受不再愉快,當你觀照它們時,它們也消失。 你對它們感到厭倦。
你以為你的「想」很好,但現在它也在你觀照時消失。你也對它們感到厭倦。
「行」涉及身、語、意的行為。認為「我坐、我起身、我去、我行動」, 就是執取於「行」。你也曾經認為它們很好。現在你見到它們消失, 你厭惡它們。
你曾經樂於種種認知(了別)。當剛來禪修中心則被告知不可以想各樣的事情,只應不停地標記,他們並不悅納。現在你看到念頭、想法, 如何生起與消失,你也厭倦它們了。
ii)於「六根門」厭離
同樣的情況發生於你的感官。你現在對在六根門生起的事物都感厭倦。有些極度厭惡,有些則到了某種程度的厭惡。
接著生起去除它們的意願。一旦你厭倦它們,當然你要去除它們。「它們不斷的生滅,它們都不好,它們最好全都滅盡。」這是「欲解脫智」(muñcitukamyatāñāṇa)。那「一切都滅盡」是涅槃。欲解脫是渴求涅槃。一個人如想要涅槃應怎樣做?他要更努力地不斷修習。這是 「審察隨觀智」(paṭisaṅkhānupassanāñāṇa)。經過特別努力,無 常、苦、無我的特相變得更清楚,尤其是苦。
審察之後,你將到達「行捨智」(sankhārupekkhañāṇa)。現在禪修者非常的輕鬆。無需以很多努力,標記就能很順利進行並非常好。 他坐下來禪修,開始用功後一切順利地進行,猶如一個鐘一旦上鏈就可自動地運作。在一個小時左右,他不需改變姿勢,連續用功沒有中 斷。
證得此觀智之前,可能會受到干擾。譬如你的心可能被引向聽到的聲音並受到干擾。你的心可能遊蕩它處,你的禪修受到干擾。痛苦的感覺如疲倦、熱、疼痛、癢、咳嗽出現並干擾你。然後你需要重新來過。 但現在一切都很好,不再受干擾。你可能聽到聲音,但你不理它們並繼續修習。出現任何現象,你照常標記不受影響。心不再遊蕩。令人快樂的景象可能生起,但你內心卻無喜悅或快樂生起。你遇到苦的目 標,但不會覺得不舒服或恐懼。痛苦的感覺如疲倦、熱、痛,甚少發生。如有,它們並非不能忍受。你的標記比它們來得更有力。一旦你獲得這種觀智,癢、痛和咳嗽即消失。有些甚至治好嚴重的疾病。即使病沒有完全康復,當你認真標記你會感到輕鬆一些。因此,在一個鐘頭左右的時間內,標記不會有中斷。有些人可以連續觀照兩、三個小時而沒有中斷,並且身體不會感到疲倦。時間在不經意中流逝。你想:「才沒過多久。」
在這樣炎熱的夏天,如能獲得這種觀智是非常好的。當他人因非常炎熱而愁嘆,努力於這種智慧的禪修者,將完全不會感覺到那熱力。一 整天似乎轉瞬即逝。這是非常好的內觀智,但可能有危險,如過份的 憂慮、野心或執著。如果這些無法去除,是不會進步的。一旦它們被去除,就可以體證聖道智。如何做呢?
—————
註:
59 《法句經》三七四偈:”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 ’’ nti. 「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 死。」
60 《法句經》三七三偈 ‘‘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tādino; Amānusī rati hoti,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 ’’ ti. 「比丘入屏虛,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
61 《中部》(MN147)及《相應部》(SN35.32)有關厭離「六根門」的經文: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rūpesupi nibbindati,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pi nibbindati.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眼上 厭,在色上厭,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受上也都厭。」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