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十四、無 常
在涅槃之外的真實法──名法與色法,從ㄧ開始就不是(永恆的)。 每當有因出現,它們就會生起,生起後它們就消逝。因此,我們說名色這些真實法為無常。以看為例,開始時沒有看見,但如眼根良好, 對象生起,有了光線,注意力被拉向它——如這四個因素同時發生——那麼就有看見。一旦它生起,它隨即消失。不再有。因此我們說看是無常。一般人要知道看是無常並不容易。聽則比較容易了解。開始時並沒有聽,但如耳根完好,聲音出現,沒有阻礙,注意力被拉向它 ──如這四個因素同時發生──那麼就有「聽見」。它生起,然後消 失,不再有。因此我們說聽是無常。
現在你聽到我講話,你聽到一個聲音接著另一個聲音。一旦聽到它們,它們就消失。大家(現在請)聽著:「聲音、聲音、聲音」。當我說「聲」,你聽到,接著它就消失。當我說「音」,你聽到,然後它消失,這是它們如何生起和滅去。對其他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也是這樣。它們生起和滅去。看、聽、嗅、嚐、觸、想、彎、伸、移動── 全部都生起和滅去。因為它們不停地消失,我們說它們是無常。
其中,心識的滅去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在標記「起、伏」時心散亂, 你標記「散亂」。當你標記它時,那散亂的心不再存在。它消逝了。 它之前不存在。它只是那一刻生起,然後當你一標記,它就立刻消逝。 因此我們說它是無常。
苦受的滅去也是一樣明顯的。當你繼續標記「起、伏」時,疲倦、熱或痛在身體某部分出現。如你專注於它,標記「疲倦、疲倦」等,有 時候它完全消失,而有時候它在你標記的那段時間消失。因此,它是無常的。禪修者觀照它的生起和滅去,從而體悟它無常的特相。
這種體悟現象轉瞬即逝的特相,就是「隨觀無常」(aniccānupassanā)。只是思惟而沒有親證的經驗,並非真實的智慧。若不禪修,你將會不知道甚麼現象生起,甚麼現象滅去。那只是書本知識。這可能是善行,但不是真正的內觀智慧。
真正的內觀智慧,是你通過觀照現象的生起和滅去而證知的。在這裡的聽眾,有很多是達到這個觀智階段的禪修者。我說的不只是就我個 人的經驗而言,也不只是局限於我的四十或五十個弟子的經驗而已, 而是數以百計的人的經驗。初學者可能還沒有這種清晰的智慧。它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不太難達到。如你跟隨我們的指示,努力修習,你可以達到。如你不努力,你就不能達到。學歷、優異成就、榮譽── 都是努力的成果。沒有辛苦何來收穫。要獲得佛陀的內觀智慧,也是 要努力才行。
當你的定力變得更敏銳,你將會在一個彎曲或伸展肢體的動作中看到有很多心念。當你要彎曲或伸展時,你將會看到很多心念一個接一個的生起。當你踏步時,也是如此。在一眨眼間,也有非常多的心念生起,你需要在這些快速飛逝的心念生起時標記。如你不能(逐一)命名它們,就只標記「覺知、覺知」。你將看到有四、五或十個心念在你每次標記「覺知」時接連地生起。有時候當那覺知很快捷,連「覺 知」這個詞都不再需要。只要以你的觀智緊隨它們就可以了。
此時一念生起,心立即覺知到它;現在另一念生起,那觀照的心也立即覺知到它。就如一句緬甸俗語:「一口食,舀一匙。」每一個生起的心念,都有覺知到它的能知心。當你如此覺知,這些生起和滅去無所遁形地清晰呈現。那個在你觀照腹部起伏時生起的散亂心,被能知的心截取,猶如一隻動物直接跌入陷阱或一塊石頭命中目標。一旦你覺知到它,它就消失。你發現這非常清楚,好像你在手裡握著它一般。 任何心識生起時,你都能如此發現。
當疲倦生起,你標記「疲倦」,它就消失。它再出現,然後再次消失。 這種消逝在更高階次的內觀智,會顯得更加清楚。疲倦、標記、消失;疲倦、標記、消失──它們一個接一個的消逝。這一個疲倦與另一個疲倦並無關連。痛也是如此。痛、標記、消失;痛、標記、消失── 每一個痛在每次標記時消失。這一個痛與另一個痛不相混。每一個痛都明顯不同的。
一般人沒有覺知疲倦或痛的間斷,它好像使你疲倦或痛上一段長時間。實際上沒有長時間的疲倦或痛。一個疲倦接另一個,一個痛接另 一個,只是很小段和分開的。禪修者在標記時會看到。
當你標記「起」,起逐漸出現,並逐漸地消失。當你標記「伏」,伏 逐漸地地出現和消失。常人不了解這事實,認為腹部的奇特形狀在起和伏。因此按他們的經驗,認為禪修者也只能觀察到腹部的奇特形狀。有些人基於此而作出指責。請不要以猜測來說話。我提醒這些人, 請自己試試看。如果你努力,你將會發現事實的。
當你標記「彎曲」,你清楚地看到它怎樣移動和消失、移動和消失, 一個移動接另一個。你現在了解到論典所講的真實法,如名和色不會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一般人以為是同一隻手在移動,是彎曲前的那隻手。他們以為,同樣的手向內移及向外移。對他們來說, 那手永遠不變。這是因為他們無法穿透色法的相續 (rūpassa-santati),即物質接連生起的情形。這是由於他們缺乏智慧無法看透。無常被「相續」所遮蔽,這是論典所說的。之所以被遮蔽,是因為一個人沒有觀照生起和滅去的現象。《清淨道論‧第二十 一品》說:
「因不觀照生滅,為相續所覆蔽,故不現起無常相。」
Aniccalakkhaṇaṃ tāva udayabbayānaṃ amanasikārā santatiyā paṭicchannattā na upaṭṭhāti.
由於禪修者看著每一個生起,一切身心現象在他看來,顯現為分離的、片段的──而不是完整和無破碎的現象。從遠看,螞蟻看似一條線,但靠近看,可看到一隻一隻的螞蟻。禪修者看到現象為破碎的片段,所以對他來說,相續無法遮蔽事實。無常相展現在他眼前,他不再被迷惑。
「然而把握生滅破除相續之時,則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無常相」
Udayabbayampana pariggahetvā santatiyā vikopitāya aniccalakkhaṇaṃ yāthāvasarasato upaṭṭhāti.
這就是你怎樣禪修而獲得隨觀無常的智慧。只省思而不禪修,不會生起這智慧。一旦產生了這智慧,隨觀苦與無我的智慧隨之而生。
「彌醯,知無常想者,則確立無我想。」
(《增支部 9 集 3 經/彌醯經》)
Aniccasaññino, meghiya, anattasaññā saṇṭhāti.
~ AN.9.3/ 3. Meghiyasuttaṃ
你怎麼能接受那些你很清楚生滅不已的現象,為我、真我、一個眾生? 人們執取於我,因為他們認為他們一生都是同一個人。一旦你從親身的經驗了解到,生命是不斷生滅的現象所組成,你將不再執取它為我。
一些固執的人,說此經典只適合彌醯而已。這是不應該有的說法。這 樣我們恐怕其他人會說,佛陀所說的只是適合於佛陀時代的人們,而非現代的我們。事實這句話,不只在那經典可以找到,在《正覺經》 (Sambodhi Sutta),佛陀說:
「諸比丘,知無常想者,則確立無我想。」
(《增支部 9 集 1 經/正覺經》)
Aniccasaññino, bhikkhave, anattasaññā saṇṭhāti. ~ AN.9.1/ 1. Sambodhisuttaṃ
如一個人了悟無常,他也會了悟苦。了知現象如何生起和滅去的禪修 者,可看到這兩者──生、滅──如何一直在壓迫著他。《正覺經》 的註釋說:
(「確立無我想」指:)「見到無常相,則見無我相。當見到三相之一,則可見其它二相。」58
(《增支部 9 集 1 經/正覺經》註釋)
(Anattasaññā saṇṭhātīti)Aniccalakkhaṇe diṭṭhe anattalakkhaṇaṃ diṭṭhameva hoti.
Etesu hi tīsu lakkhaṇesu ekasmiṃ diṭṭhe itaradvayaṃ diṭṭhameva hoti.
~ Sambodhisuttavaṇṇanā, Aṅguttar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因此,了悟其中之一的無常相是非常重要。
—————
註:
58 這兩處的引文中,「相」(lakkhaṇa)和「想」(saññā)在這裡意義相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