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AB44CC-4718-42E5-B50D-47A907B1AA23.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十八、聖 

每次當你標記「起、伏、坐、觸、看、聽、彎曲、伸展」等,都是在作出一種努力,這是「八正道」(ariya-aṭṭhaṅgika-magga,或「八 聖道」)的「正精進」(sammā-vāyāma)。還有,這當中有你的覺知,此為「正念」(sammā-sati)。另外是定力,它能沉入所標記的目標,並使心固定在目標上,這是「正定」(sammā-samādhi) 這三項被稱為聖道中的「定學」。

 

再來是「尋心所」(vitakka)62,它配合定力,使心導向被標記的目標。這是將心所投向目標上。根據註釋書,它的特相是使心所安置於目標上 ( abhiniropana-lakkhaṇa )   是「正思惟 (sammā-saṅkappa)。然後,還有體悟到那被注意的目標只是移動、 只是沒有認知的(色法)、只是看、只是在認知,只是在生起和滅去、 只是無常等等。這是「正見」(sammā‐diṭṭhi)。正思惟與正見構成聖道中的「慧學」。

 

構成戒學的三項為:「正語」(sammā-vācā)、「正業」 (sammā-kammanta)、「正命」(sammā-ājīva)。這在你尚未修內觀前所受的戒,就已圓滿。除此以外,對那被標記的目標,都沒有妄語、惡行或邪命。因此,每當你標記,你也在圓滿聖道的「戒學」。

 

如是者,每次覺知中都包含八正道的元素。它們形成內觀道,一旦執取被去除即可出現。你需要逐漸準備此正道直至達到「行捨智」。當 這個觀智變得成熟、強壯,在適當時機你便抵達聖道。它是這樣的:當「行捨智」已經成熟及變得強壯,你的標記變得更敏銳與快速。在如此標記及越來越快速覺知時,突然之間,你進入涅槃的寂靜境界。

 

它是蠻奇特的。你預先不會知道將到達至此,你也不可能在達到之時加以省察,只有在達到了之後你才能夠省察它。你會省察是因為你發現到不尋常的現象,這是「省察智」(Paccavekkhaṇāñāṇa)。這樣你知道發生什麼事。這就是你如何通過聖道證悟涅槃的過程。

 

因此,如你想要證得涅槃,重要的是努力修習脫離執取。對於常人, 執取隨處生起:在見、聞、覺、知中。他們執取事物為永恆、快樂、好的、靈魂、自我、人。我們必定要努力修習以完全脫離這些執取。 修習是指觀照任何生起的現象,任何見、聞、覺、知的現象。如果你繼續如此修習,執取消失而聖道生起,導致涅槃。這就是其過程。

 

—————

註:

62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尋心所的相關特質:尋的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作用是全面地撞擊目標;現起是把心導向目標;近因是它的目標。

—————

 

十九、總 

 

如何培育內觀?

以觀照五取蘊來培育內觀。

我們為何、何時觀照五蘊?

每當五蘊生起時,我們觀照它們,以便不會執取於它們。 如果我們無法在名色法生起時觀照,執取便生起。 我們執取於它們,以為它們是常、樂和我。 如果我們在名色生起時加以觀照,執取就不會生起。 只是單純地觀照一切皆為無常、苦,它們只是過程。 一旦執取消失,聖道生起,導致涅槃。 這些是內觀的要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