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7E4725-EF9B-4CCE-BD9B-8F2AC4F22AFB.jpeg

增支部04第四集171-180經(16/23)

蕭式球

一七一.意向

  “比丘們,在身之中有身意向,是生起內在苦和樂的原因;在口之中有口意向,是生起內在苦和樂的原因;在意之中有意意向,是生起內在苦和樂的原因。
  “比丘們,以無明為條件:一個人自己作出身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他人作出身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有覺知地作出身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不自覺知地作出身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
  “比丘們,以無明為條件:一個人自己作出口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他人作出口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有覺知地作出口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不自覺知地作出口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
  “比丘們,以無明為條件:一個人自己作出意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他人作出意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有覺知地作出意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一個人不自覺知地作出意行,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
  “比丘們,這些東西出自於無明。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便沒有這個身,不會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沒有這個口,不會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沒有這個意,不會因而生起內在的苦和樂。沒有能生起內在苦和樂的 ‘田’ ,沒有能生起內在苦和樂的 ‘地’ ,沒有能生起內在苦和樂的 ‘處’ ,沒有能生起內在苦和樂的成因。
  “比丘們,有四種對後有的影響。是哪四種呢?
  “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而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他人的意向影響而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既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
  “比丘們,有這四種對後有的影響。”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大德,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而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這些眾生是因自身的意向而導致死亡的。大德,有些後有受他人的意向影響而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這些眾生是因他人的意向而導致死亡的。大德,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受他人的意向影響,這些眾生是因自身和他人的意向而導致死亡的。大德,有些後有既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這些眾生應視之為哪一種天呢?”
  “舍利弗,應視之為非想非非想處天。”3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一些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死後會成為返還者,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呢?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一些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死後會成為不還者,不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呢?”
  “舍利弗,一些沒有斷除五下分結的人,在現生之中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對非想非非想處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時常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到命終的時候也不退失,會投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天之中。他在那裏死後會成為返還者,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
  “舍利弗,一些斷除五下分結的人,在現生之中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對非想非非想處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時常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到命終的時候也不退失,會投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天之中。他在那裏死後會成為不還者,不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
  “舍利弗,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一些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死後會成為返還者,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一些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死後會成為不還者,不會返回我們這個世間。”

一七二.分析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在我受具足戒半個月後,便證悟義無礙解,我有好的言辭文句,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人解釋、演說、講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清。有搖擺、有疑心的人問我問題,我能帶出導師的善巧法義來回答。
  “……法無礙解……
  “……詞無礙解……
  “賢友們,在我受具足戒半個月後,便證悟辯無礙解,我有好的言辭文句,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人解釋、演說、講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清。有搖擺、有疑心的人問我問題,我能帶出導師的善巧法義來回答。”

一七三.拘絺羅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還有一些東西嗎?”
  “賢友,不要這樣說。”
  “賢友,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什麼都沒有嗎?”
  “賢友,不要這樣說。”
  “賢友,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有一些東西也什麼都沒有嗎?”
  “賢友,不要這樣說。”
  “賢友,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不是有一些東西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嗎?”
  “賢友,不要這樣說。”
  “賢友,為什麼當被問到是否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還有一些東西’ 時,你說不要這樣說?當被問到是否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什麼都沒有’ 時,你說不要這樣說?當被問到是否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有一些東西也什麼都沒有’ 時,你說不要這樣說?當被問到是否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不是有一些東西也不是什麼都沒有’ 時,你說不要這樣說?賢友,我應怎樣理解這個道理呢?”
  “賢友,主張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還有一些東西’ ,這是在不應生戲論的地方而生戲論。主張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什麼都沒有’ ,這是在不應生戲論的地方而生戲論。主張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有一些東西也什麼都沒有’ ,這是在不應生戲論的地方而生戲論。主張 ‘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後,既不是有一些東西也不是什麼都沒有’ ,這是在不應生戲論的地方而生戲論。
  “賢友,六觸入處所到的範圍,就是戲論所到的範圍;戲論所到的範圍,就是六觸入處所到的範圍。六觸入處的無餘、無欲、息滅,戲論便會息滅、平息。”

一七四.阿難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大拘絺羅尊者那裏……(除了 “大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答” 改作 “阿難尊者問,大拘絺羅尊者答”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三經相同)……

一七五.優波婆那

  這時候,優波婆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通過明,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呢?”
  “賢友,不能。”
  “賢友,通過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呢?”
  “賢友,不能。”
  “賢友,通過明和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呢?”
  “賢友,不能。”
  “賢友,離開明和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呢?”
  “賢友,不能。”
  “賢友,為什麼當被問到 ‘通過明,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 時,你說不能?當被問到 ‘通過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 時,你說不能?當被問到 ‘通過明和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 時,你說不能?當被問到 ‘離開明和行,能否使人成為一個盡除者’ 時,你說不能?賢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盡除者呢?”
  “賢友,如果想通過明而成為一個盡除者,這會執取於 ‘成為盡除者’ 。如果想通過行而成為一個盡除者,這會執取於 ‘成為盡除者’ 。如果想通過明和行而成為一個盡除者,這會執取於 ‘成為盡除者’ 。如果想離開明和行而成為一個盡除者,那麼凡夫都可以成為一個盡除者。
  “賢友,凡夫離開明和行,他們行不正直,沒有如實知見。具有行的人會有如實知見,有如實知見的人會成為一個盡除者。”

一七六.發願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比丘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弟子之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比丘尼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翅摩比丘尼和蓮花色比丘尼那樣!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之中,翅摩比丘尼和蓮花色比丘尼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優婆塞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質多居士和阿臘毗人訶達迦那樣!比丘們,在我的優婆塞弟子之中,質多居士和阿臘毗人訶達迦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優婆夷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拘珠陀羅優婆夷和毗盧緊陀人難陀母那樣!比丘們,在我的優婆夷弟子之中,拘珠陀羅優婆夷和毗盧緊陀人難陀母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一七七.羅睺邏

  這時候,羅睺邏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羅睺邏尊者說: “羅睺邏,有內地界,有外地界,這都是地界。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地界’ 、 ‘我是地界’ 、 ‘地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地界之後,便會對地界厭離,內心對地界無欲。
  “……水界……
  “……火界……
  “羅睺邏,有內風界,有外風界,這都是風界。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風界’ 、 ‘我是風界’ 、 ‘風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風界之後,便會對風界厭離,內心對風界無欲。
  “羅睺邏,如果一位比丘視這四界無我、無我所,他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一七八.水池

  “比丘們,世上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當他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時,內心對自身的息滅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不能得到自身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手有黏膠的人拿著樹枝,他的手會被樹枝黏著。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當他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時,內心對自身的息滅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不能得到自身的息滅。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當他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時,內心對自身的息滅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能得到自身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手清潔的人拿著樹枝,他的手不會被樹枝黏著。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當他在自身的息滅之中作意時,內心對自身的息滅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能得到自身的息滅。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當他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時,內心對破除無明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不能破除無明。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陳舊的水池,有人阻截它的入水口,打開它的出水口,沒有下雨,這個水池是不會破的。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當他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時,內心對破除無明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不能破除無明。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當他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時,內心對破除無明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能破除無明。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陳舊的水池,有人打開它的入水口,阻截它的出水口,天上下大雨,這個水池是會破的。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時,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當他在破除無明之中作意時,內心對破除無明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比丘們,這位比丘能破除無明。
  “比丘們,世上有這四種人。”

一七九.湼槃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呢?”
  “阿難賢友,一些眾生對帶來減損的想不能如實知,對帶來持續的想不能如實知,對帶來增長的想不能如實知,對帶來洞察力的想不能如實知。阿難賢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
  “舍利弗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阿難賢友,一些眾生對帶來減損的想能如實知,對帶來持續的想能如實知,對帶來增長的想能如實知,對帶來洞察力的想能如實知。阿難賢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

一八零.教法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伽城的阿難廟。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大教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四大教法呢?
  “比丘們,如果有一位比丘說: ‘賢友,我曾在世尊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 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著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這位比丘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這位比丘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一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 ‘在某住處有僧團和著名的長老住在那裏。我曾在那個僧團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 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著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個僧團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個僧團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二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 ‘在某住處有幾位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住在那裏。我曾在那些長老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 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著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些長老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些長老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三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 ‘在某住處有一位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住在那裏。我曾在那位長老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 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著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位長老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那位長老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四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比丘們,這些就是四大教法了,你們應要受持它。”
  
  第十八意向品完

------------------------------------------

1 經中這裏對四種人的描述是比較獨特的。第一種人是五下分結沒有斷除、帶來投生的結縛沒有斷除、帶來有的結縛沒有斷除的人。這些人可以包括凡夫、初果聖者、二果聖者在內,經中這裏只是指出當中最高的一種,即是二果斯陀含聖者。
   第二種人是五下分結斷除、帶來投生的結縛沒有斷除、帶來有的結縛沒有斷除的人。這些人是上流般湼槃的人,上流般湼槃是三果聖者之中最低的一種,這些聖者在我們欲界命終後,會在色界之中一生比一生高地投生,直到在色究竟天之中投生及入滅。這些人五下分結已經斷除,所以成為三果聖者,但帶來投生的結縛沒有斷除,所以在色界之中還有好幾番生死。
  第三種人是五下分結斷除、帶來投生的結縛斷除、帶來有的結縛沒有斷除的人。這些人是中般湼槃的人,中般湼槃是三果聖者之中最高的一種,這些聖者在我們欲界命終後,會在招感上界投生之前便入滅;在欲界與上界之中入滅,所以稱為中般湼槃。這些人因為不再投生,所以是斷除了投生結縛的人,但因命終後他的有還有少許殘餘,所以他們是有結沒有斷除的人。
  第四種人三種結縛都能斷除,這顯然是阿羅漢了。

2 在漢譯本《雜阿含經.五六四經》的記載,這位比丘尼是對阿難尊者生起染著心而托病使人叫阿難尊者找她的,更在阿難尊者到來時裸露身體,她聽阿難尊者說法後得到法眼,亦因自己不當的行為而向阿難尊者懺悔。見《大正藏》第二冊一四八頁。

3這 “四種對後有的影響” 在經中是很少提到的義理,在《增支部》的註釋給出三個例子來形容前三者,首先以享樂腐化天為例,他們會沉迷享樂而忘食,因此而死亡,這是因自身意向的原因而死的。其次以意腐化天為例,他們喜歡跟其他天神互相注視,當看到不好看的天神時互相心生忿怒,因此而死亡,這是因他人意向的原因而死的。第三以人為例,人會自殺或遭他人殺害,這是因自身或他人意向的原因而死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屬無色界的領域,當中沒有享樂與互相注視,也沒有被殺或他殺的事情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