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6CDD39-47B7-4480-B595-96FDECB6C4AC.jpeg

《我們真正的歸宿》5/8風幡何有.感官的森林

 

[阿姜查]

 

  *風幡何有?

 

我曾閱讀過一本有關禪的書。禪,你們知道的,他們並不以許多的說明來教導。例如,若使比丘在打坐時睡著了,他們用棒來打,給他背後一擊。當這犯錯的弟子被打時,他會經由道謝執行著來表示他的感激之情。禪的修行中所接受到的教導是,對所有給予自己增長機會的感受都要心存感激。

 

有一天,有僧人聚會,會議廳外,一面幡正在風中飄動,引起兩個僧人爭論有關幡在風中飄動的真正原因。其中之一說是因為風,但另一位卻爭辯說是由於幡的關係。緣於狹隘的見解,他們爭吵而不能有任何的結果,若是這樣地爭論下去就要到死方休了。不過,他們的老師出面調停說道:「你們誰都不對,正確的見解是既無幡也無風!」

 

這就是修行,沒有擁有任何什麼,既沒有幡,也沒有風。如果有幡,那麼就會有風;如果有風,那麼就會有幡。你應該徹底地在這裡頭思索、反省,直到你依著真理理解。如果好好地思考,那麼將無物可存。那是空——空的,幡空、風也空!在絕對的「空」當中,既沒有幡,也沒有風,沒有生、沒有老,沒有病或是死。我們對幡何風,一般習慣上一瞭解僅僅是概念。事實上,什麼也沒有,就是那樣!除了空的稱謂之外,再也沒有什麼了。

 

如果我們依著這種方式修行,我們將會完全瞭解,我們一切的煩惱將會停息。在這真「空」中,死神將永遠找不到你,也沒有老、病和死來追隨。當我們遵循真理來看和來理解時,那就是——依「正見」,而後,就僅有這真「空」,那就是不再有「我們」、「他們」,全然沒有「自我」了。

 

  *感官的森林

 

這世間以它永不止息的方式繼續不停著,如果我們試著去完全瞭解它,它只會使我們感到混亂和迷惑。然後,如果我們清楚地去思維這個世間,那麼真實智慧將會升起。佛陀他自己本身是一位熟悉、精通世間法的人;由於他豐富的世間知識,他有很大的能力去感化和領導人們。透過所擁有的世俗智慧和轉化,他洞察且達了超世俗智,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聖者。

 

因此,如果我們依著這種教導努力,向內省想,我們將達到一種全新境界的理解。當我們見一個對象時,並沒有對象;當我們聽一種聲音時,並沒有聲音;正在聞香,我們可以說並沒有香。所有的感覺都是清楚明顯的,但它們卻是一切事物假名的空;它們只是感覺的現起,而後消失。

 

如果我們依著這種真實性去理解,那麼這感覺便不再是堅實的;它們只是來和去在感覺而已。「真理中」並沒有任何的「事物」,既然沒有任何的「事物」,也就沒有「我們」和「他們」了。如果沒有「我們」當成一個人,那也沒有什麼屬於「我們」了。依著這種方式,痛苦便會止息,沒有任何的人得到痛苦,因此,誰是受苦的人呢?

 

當痛苦升起時,我們執著痛苦,於是便必然真得受苦。同樣地,當快樂升起,我們執著快樂,也因此經驗到歡愉。執著這些感覺會讓「自我」的觀念和「我們」、「他們」的想法不斷地清除浮現。吶,這就是一切發生的所在,而後帶著我們在它永無止息的輪迴中環繞!

 

因此,我們來修習禪坐並依法而住。我們離家來住森林,吸取森林帶給我們的心靈寧靜。我們逃離是為了自我奮鬥而不是由於害怕或逃避現實。然而,前來住得森林裡的人,卻變得執著於住在森林裡了,就像住在都市裡的人變得執著了都市,在森林中的人迷失了他們的方向,而在都市裡的人也迷失了他們的道路。

 

佛陀稱揚林居,因為身理和心理的獨處有助於我們修行得解脫。但是,他並不希望我們變得依賴林居,或粘著在它的寧靜中;我們修行是為了智慧的生起。在森林中我們可以播撒和耕耘智慧的種子,住在混亂和騷動之中,這些種子會很難成長。但一旦我們有了林居的訓練,便能回歸,並於城市以及會帶給我們的一切的感官刺激相杭衡了。學習去住在森林中,意思是讓智慧成長和開展,而後,不管我們到哪兒,便能應用這智慧。

 

當我們的感官受到刺激時,我們被動搖了,而感官就成了我們的敵手。它們與我們相敵對,因為我們仍然愚痴,沒有智慧去對付它們;事實上,它們是我們的老師,但緣於我們的無知,我們並沒有那樣子去看清楚。當我們住在都市時,我們不曾想過我們的感官能教導我們什麼。只要是真實智慧還沒顯現出來,我們就會繼續地將感官和它們的對象成敵人;一旦真智現起,它們便不再是我們的敵人,反而成了內觀和清明知見(正知)的門戶。

 

就以這森林的野雞來說吧!它們是多麼地害怕人類啊!然而,自從我在森林裡居住以來,我已經能夠教導它們,並且也從它們那兒學到了東西。第一次我開始撒米給它們吃,起初它們非常害怕不敢接近,但一段時間之後,它們逐漸習慣,甚至開始去期待它了。看吧!事實上米裡並沒有危險,但因為它們不知道那米是食物,所以會害怕。當它們終於瞭解那並沒有什麼好害怕時,它們便能趨前並毫無顧慮地吃起來。

 

這些雞以這種方式自然地學習。住在森林這兒,我們也以相同的方式學習。以前我們想,我們的感官是個問題,並且由於我們不知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因此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麻煩。然而,籍由修行得來的經驗,我們練習依著真理來看它們。我們練習曲善用它們,正好像野雞能使用到米一樣。到了那時,感官便不再與我們對立,而問題也都不存在了。

 

只在是我們錯誤地判斷。查究和理解,這些事情就會和我們作對。但當我們一開始正確地明察,那我們所經驗到的,便會給我們帶來智慧和正知,就像野雞得到它們的理解一般。這樣,我們可以說,它們實習了「觀(毗婆奢那)」;它們所知道的與真理一致,那就是它們的內觀!

 

在修行當中,我們擁有我們的感官作為工具。假若使用正確,便能令我們開悟;這是一切禪修者所該思維的。如果沒有看清楚這一點,我們便會待續在長久的衝突中。

 

因此,當我們住在靜寂的森林裡時,我們繼續地增長敏銳的感覺,並預備好耕植智慧的田地。別認為住在寧靜的森林這裡,得到些許心靈的平靜,那就夠了。別僅止於此,要記得我們是來耕植和長養這智慧種苗的!

 

當智慧圓熟,我們便開始依照真理去理解,我們將不再被拖上拖下。通常,如果我們有愉快的心情,我們表現出一種樣子,而如果我們的心情不好時,那又是另一種樣子。我們喜歡某樣東西,我們便高興,不喜歡,便消沈。這樣的話,我們仍然與敵人相衝突。當這些事情不再與我們對立時,它們變得穩定而平衡;便不再有上下不定或高低起伏了。我們瞭解世間的這些事情,也知道事物就是那個樣子,只是「世間法」罷了。

 

「世間法(八種世間的條件:得、失、毀、譽、苦、樂、稱、譏)改變成為「道(即八正道,八種心靈上的修習能導致苦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證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世間法」有八種方式,「道」也有八種方式。無論「世間法」存在哪裡,「道」都能被找到。當我們活得清明時,我們一切的世俗經驗就變成了「八正道」的修行;反之「世間法」佔優勢,我們由「道」轉而它向。當「正見」現起時,從痛苦而來的「解脫」立刻便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除此之外,到處去尋找,你將找不到解脫的!

 

因而,別匆忙及催迫或強行你的修行;徐緩而漸進地禪坐,一步一步慢慢來。有關寧靜,如果你變平靜了,那麼,接受它,如果你沒有變平靜也接受它;那是心的自然現象。我們必須找到我們自己的修行,而且持續地堅持它!

 

或許智慧並沒有生起!我曾經想過,有關我的修行——當沒有智慧之時,我可以強制自己去擁有它。然而它並沒有動靜,情形仍然一樣,而後經過仔細的思考,我瞭解到去思惟我們沒有擁有東西是不可能辦到的。因而,最好去做什麼呢?最好就只是平靜的修行!如果沒有什麼引起我們憂心,那麼便不用去尋求對策;如果沒有什麼問題,那麼我們便不需要去試著解決它。當有問題存在時,那就是你必須解決它的時候——就在那時!沒有必要前去尋找什麼特別的,只是正常地安住,但要明白你的心在哪裡!留意地住並且清楚地理解。讓智慧當你的導引,別活著放任情緒當中,多注意、常警覺,如果沒事,那很好,若有事出現,便要明察和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