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中 有 佛
救或不救 釋慧岳100.12.10
病人是位60多歲的男性。有天在三山國王廟中服務時,突然病發倒地,被送往醫院急診救治,後來入住加護病房一個禮拜,穩定後轉入普通病房,但不到二天又住入加護病房約莫一個禮拜。從病發後,病人一直呈現意識不清、昏迷的狀態,從不曾清醒過。家庭成員:太太、二個兒子、一位女兒與女婿,在聽取醫師說明病情的不樂觀之後,家人一致決定選擇不積極救治的醫療方式,希望不勉強留住喪失生活功能、意識不清、需長期卧床的病人,希望他能自然地往生,因此當病人病情又回穩必需轉出加護病房時,選擇了入住安寧病房。
入住安寧病房期間,家屬不希望病人因醫療的介入而延長了生命,例如:包括止痛藥嗎啡的給與、抗生素的給與,醫護人員都會遭受家屬強烈的質詢。但醫師為家屬說明醫師的立場,及投藥的必要性,甚至醫師表示入住安寧一星期以來,病情似乎有漸趨平穩的趨勢,可能需要考慮出院安置處的打點。家人原本已在打點病人後事,也有病人即將往生的心理準備,但出乎家屬預期的,卻必需為病人的出院做打算。家人表示:病人太太長期患有慢性病(地中海型貧血、高血壓、心悸,常暈眩…)平時即需有人陪伴;家中也有三個小孩需照顧(已離婚的小兒子有二個小孩,一個是幼幼班,一個是三歲;另一個是女兒的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這三個小孩原本由病人及太太共同照顧,但現在三位小孩及病人還有病人的太太都需要人照顧,而且太太與女兒也認為病人的咳嗽可能對幼兒健康有影響,因此覺得病人不宜安置在家中。但又苦惱於,家中經濟來源三位工作者(病人二個兒子及女婿)的薪資都偏低,若安頓在安養院可能也負擔不起費用,因此也就有出院困難的為難處境。
法師代替團隊與家屬(太太、女兒)商討出院問題。法師先同理身為家屬的困難處境,安慰家屬選擇不積極救治內心必然有很大的壓力與為難,甚至罪惡感。女兒說:「我知道,我們選擇不積極強留我爸爸,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們不孝、怎麼會這樣呢?但是,這是我們家的困難處境,我們也很難過及為難,我們真的無法負擔成為植物人的爸爸的長期照護費用,家中人力資源也不夠,而且這也是我爸爸的心願,他之前人好好的時候就表示過,假如他有個萬一,千萬不要強留住他,大家痛苦、他也痛苦!而且這也經過我姑姑、一些長輩們的同意。」
法師說:「醫生、護士們都知道你們的為難與期望,也朝著你們所希望的安寧舒適的照顧方式在照顧著您父親。醫療團隊是以不強留,但也不催促著他離開,而是尊重他自己自然的時間點到來的態度在照顧著您父親的。但聽醫師說,看起來有漸回穩的現象,所以可能也要考慮出院安置的問題了喔~」。女兒又複述了上述所說安養院及安置在家中的兩難。法師陪伴女兒釐清這混亂的心思,後來女兒總於淸楚地發現,若能由女兒在家中,則可以同時照顧到病人、太太及三個小孩,而且她的母親並不是完全失能的狀態,尚可以分擔看顧其他人的工作;如此一來,也可以讓三個男人(病人的二個兒子及女婿)安心地在外工作賺錢養家。家人其實可以團結起來,一起共渡艱辛時刻的!至於擔心病人的咳嗽可能對幼兒健康有影響的問題,法師則引導說:「哪一家人沒有長輩的?家中長輩會生病也是很正常的啊!這正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應對孩子們教育,這是他們的『阿公』,不是別人,阿公辛苦了一輩子,現在老了所以生病了,要心疼阿公生病的辛苦。但若為了顧及幼兒健康則可以不要讓他們太靠近病人。
法師又說:「以前您父親辛苦地做各種工作養你們三個小孩及母親,現在也正是你們回饋、報恩的機會。您父親的病情,在我看來應該不會麻煩你們很久的。」女兒說:「我知道,這只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要由我來承擔照顧的工作。但是家中要如何調整?我爸要睡哪兒?客廳可以嗎?(會有什麼禁忌的意思) 我爸喘起來要怎麼辦?」,法師轉介護理長為說明輔助器具租借的方法及做種種出院準備的打點。
但就在家屬定下心來開始打點準備出院,想將病人安置在家中時,病人在法師與家屬談完的第二天,突然病情急速變化,圓滿了他不想拖累家人的心願,離開了人世間。
------------------------------------------------------------------
阿彌陀佛! 大家好!:
想與大家分享,格友「依靖」在看過此文之後提的問題及末學試著回應的內容,希望能有助於大家認識簽署DNR(臨終不急救、選擇安寧照護意願書)的重要性。
依靖:請問往生者是抱著如何的心,離開了這世間?是為了圓滿不拖累家人的心願離開人世間?還是因為無法回家無奈離去?而對於他的臨終關懷是否圓滿具足?
回應:
Q1:往生者是抱著如何的心離開的?
說真的,往生者確實的心情我們無從猜測。
但從女兒、家人口中所述病人之前的交代,我們還是可以稍做推敲。所以,能如此不拖累家人、也免除自己的受苦,應該真的是滿了他的心願。而他的離開,應該是因緣導致病情急速變化而離開的,因為凡夫的他不可能有功夫(神通力?阿羅漢的入無餘涅槃的功夫?)可以控制自己什麼時候離開的,不是嗎?
Q2:對他的臨終關懷是否圓滿具足?
1)若從佛法善終的角度來看,仍不盡理想。但佛法講因緣、福報、善根,所以人人要「善終」仍有其因緣條件的。
2)若從世俗、安寧療護的善終標準來看的話,因安寧團隊的介入,應對此個案有相當的幫助了。
您或許會再問「何謂善終?」請看此篇--
因為佛法講因緣、福報、善根,此病人入住安寧病房時的狀況已是無法互動、昏迷的狀態,他及家人都是非佛教徒,旁邊並不是家人在看顧,是暫時的看護員。家屬的出現並不定時(女兒、太太為了三個小孩已忙的團團轉,三個男人要賺錢工作),法師那天也是巧遇上來六樓安寧病房只看一下老爸就要離開的女兒,法師攔住她,女兒表示並不太有時間,因為她的母親與一個三歲的小孩在樓下等,因為不想讓幼兒入病房,而且他們也還有其它的事要辦,於是法師遷就她們到樓下與他們母女談。這是法師第一次與此個案的家屬談(也是僅有的一次)。
其實,臨床法師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通常都需要很多次(每個個案都可以說是「大工程」),漸漸得知問題(靈性課題)是什麼之後,才一一想辦法為解套、舒緩,最後看病人、家屬對佛法的接受度如何?才進到給與法門傳授的階段,引導實修。
還有,假如病人原本就有自已的信仰的,則尊重之、不干擾之;對佛教接受度不高的,則試過之後仍如此想法的,不勉強;也有人表示他不需任何信仰,也是要尊重病人的想法的。
所以每個個案,臨床法師都低下頭來只求盡心盡力,再來就是隨順因緣了!
此病人好在他平時已說出他的心願,才讓家屬內心比較沒罪惡感,所以奉勸大家,為了親人、為了自己著想,請盡早簽好DNR(臨終不急救意願書)。
請問您簽了沒?它可以註記在健保IC卡喔!
安寧緩和意願書下載<--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