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評論佛教說: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並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和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 



全文:

2005年是著名的相對論誕生100週年,同時恰逢該理論提出者 愛因斯坦逝世50週年。在3月14日愛因斯坦誕辰紀念日這天,英國推出了首張愛因斯坦原聲CD。
 
據英國媒體3月14日報導,這張CD名為《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1930年—1947年曆史錄音》,由英國國家圖書館隆重推出。


在此次發行的CD中,人們可以聽到這位大科學家親自論述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 。


1905年,年輕的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


1905年,在發表著名的相對論學說同時,愛因斯坦發表了自己的量子學說。他認為黑體輻射現象中不是物體的分子能量量子化了,而是光量子化了。1905年的時候,科學界普遍認為光是波而不是粒子。愛因斯坦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違背傳統。在1905年給友人Conrad Habicht的一封信中,他稱光量子理論為「非常具有革命性」,而相對論則只是「對時空概念的修改」。


在以後的20年中,很少有人理睬光量子學說。愛因斯坦曾表示,「我想做的事,不過是要以我微弱的能力為真理服務,甘冒不為任何人歡迎的危險」。


一個新思想提出來的時候難免是十足的異端,只是經過了一些先驅者們的不懈努力,新思想的力量才會逐步展現出來而成為正統。


10年後,他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並因此聞名於世,使「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愛因斯坦相對論令人震驚的結論是:時間、重量和質量並不是恆定的。高速前進時,時間、重量和質量都會變小,只有光速是恆定不變的。這是因為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E=MC2 。


雖然愛因斯坦說話時帶著濃重的德國口音,個別詞語人們不一定能聽得很清楚,但是關於經典方程式的解釋,還是相當明確無誤的。


同時,CD中收錄了一段長達13分鐘的講話,是愛因斯坦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講述自己當年為甚麼決定離開德國。


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33年因納粹迫害,他遷居美國,1955年4月18日病逝於普林斯頓。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社會活動家。他關心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公開譴責德國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為德國納粹分子追捕的對象。愛因斯坦還譴責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晚年,他主張禁用核武器,反對核軍備競賽。臨終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另外,CD裡還有一段愛因斯坦1945年在諾貝爾紀念宴會上的講話。其中,愛因斯坦陳述了自己對原子彈的看法,表達了對原子彈能否被理智控制的關注。


愛因斯坦說:「參加過研製這種歷史上最可怕最危險的武器的物理學家,即使不算犯罪,也被同樣的責任感所煩惱。而且我們不能不一再地發出警告,我們不能、也不應當放鬆我們的努力,來喚醒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他們的政府,使他們明白,他們肯定會引起不可言喻的災難,除非他們改變彼此相處的態度,並且認識到他們有責任來規劃安全的未來。」


他還強調說:「我們之所以曾經幫助創造這種新武器,是為了預防人類的敵人比我們先得到它;要是按照納粹的精神狀態,讓他們佔先的話,就意味著難以想像的破壞,以及對全世界其他各國人民的奴役。我們所以把這種武器交到美國和英國人民的手裡,因為我們把他們看作是全人類的信託者,是和平自由的戰士。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既沒有和平的保證,也沒有《大西洋憲章》所許諾的任何自由的保證。戰爭是贏得了,但和平卻還沒有實現。」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並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他也曾指出:「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量子力學的驚人發現:一個粒子同時在三千個地方分身!!超弦場証實佛經

 


http://www.wretch.cc/blog/bluest1937/142333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