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十五.大因緣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緣起的表面和內涵那樣深,但在我看來卻是那樣淺。”
“阿難,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阿難,緣起的表面和內涵都是很深的。眾生因為不覺悟、不洞悉這個法義,就像一個打結的繩球、一個鳥巢、一堆纏繞的蘆葦草那樣在世間糾纏不清,因此不能超脫輪迴,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2. “阿難,當被問到: ‘老死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老死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老死?’
“應說: ‘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阿難,當被問到: ‘生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生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生?’
“應說: ‘以有為條件而有生。’
“阿難,當被問到: ‘有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有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有?’
“應說: ‘以取為條件而有有。’
“阿難,當被問到: ‘取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取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取?’
“應說: ‘以愛為條件而有取。’
“阿難,當被問到: ‘愛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愛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愛?’
“應說: ‘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阿難,當被問到: ‘受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受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受?’
“應說: ‘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阿難,當被問到: ‘觸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觸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觸?’
“應說: ‘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觸。’
“阿難,當被問到: ‘名色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名色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名色?’
“應說: ‘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阿難,當被問到: ‘識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應說: ‘識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問: ‘以什麼為條件而有識?’
“應說: ‘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3. “阿難,就是這樣,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4. “阿難,這裏說,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生,不生於天神、不成為天神,不生於乾達婆、不成為乾達婆,不生於夜叉、不成為夜叉,不生於非人、不成為非人,不生於人、不成為人,不生於四足動物、不成為四足動物,不生於鳥類、不成為鳥類,不生於爬蟲類、不成為爬蟲類──如果不生於任何眾生之中、不成為任何眾生,息滅生,會不會有老死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老死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生了。
5. “阿難,這裏說,以有為條件而有生。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有,沒有欲有,沒有色有,沒有無色有──如果沒有任何有,息滅有,會不會有生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生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有了。
6. “阿難,這裏說,以取為條件而有有。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取,沒有欲取,沒有見取,沒有戒取,沒有我見取──如果沒有任何取,息滅取,會不會有有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有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取了。
7. “阿難,這裏說,以愛為條件而有取。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愛,沒有色愛,沒有聲愛,沒有香愛,沒有味愛,沒有觸愛,沒有法愛──如果沒有任何愛,息滅愛,會不會有取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取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愛了。
8. “阿難,這裏說,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受,沒有由眼觸所生的受,沒有由耳觸所生的受,沒有由鼻觸所生的受,沒有由舌觸所生的受,沒有由身觸所生的受,沒有由意觸所生的受──如果沒有任何受,息滅受,會不會有愛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愛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受了。
9. “阿難,就是這樣,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尋求,以尋求為條件而有所得,以所得為條件而有區別心,以區別心為條件而有貪欲,以貪欲為條件而有愛著,以愛著為條件而有執取,以執取為條件而有吝嗇,以吝嗇為條件而有防範。以防範為原因,便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
10. “阿難,這裏說,以防範為原因,便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防範,如果沒有任何防範,息滅防範,會不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防範了。
11. “阿難,這裏說,以吝嗇為條件而有防範。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吝嗇,如果沒有任何吝嗇,息滅吝嗇,會不會有防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防範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吝嗇了。
12. “阿難,這裏說,以執取為條件而有吝嗇。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執取,如果沒有任何執取,息滅執取,會不會有吝嗇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吝嗇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執取了。
13. “阿難,這裏說,以愛著為條件而有執取。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愛著,如果沒有任何愛著,息滅愛著,會不會有執取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執取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愛著了。
14. “阿難,這裏說,以貪欲為條件而有愛著。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貪欲,如果沒有任何貪欲,息滅貪欲,會不會有愛著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愛著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貪欲了。
15. “阿難,這裏說,以區別心為條件而有貪欲。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區別心,如果沒有任何區別心,息滅區別心,會不會有貪欲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貪欲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區別心了。
16. “阿難,這裏說,以所得為條件而有區別心。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所得,如果沒有任何所得,息滅所得,會不會有區別心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區別心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所得了。
17. “阿難,這裏說,以尋求為條件而有所得。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尋求,如果沒有任何尋求,息滅尋求,會不會有所得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所得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尋求了。
18. “阿難,這裏說,以愛為條件而有尋求。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愛,沒有欲愛,沒有有愛,沒有無有愛──如果沒有任何愛,息滅愛,會不會有尋求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尋求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愛了。
“阿難,受帶出兩種法理後在這裏又接回一起了。
19. “阿難,這裏說,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任何類別、任何形式的觸,沒有眼觸,沒有耳觸,沒有鼻觸,沒有舌觸,沒有身觸,沒有意觸──如果沒有任何觸,息滅觸,會不會有受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受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觸了。
20. “阿難,這裏說,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觸。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由於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便會有名出現,如果沒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會不會有由色所帶來的言說上的觸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由於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便會有色出現,如果沒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會不會有由名所帶來的物質上的觸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由於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便會有名和色出現,如果沒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會不會有言說上或物質上的觸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由於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便會有名色出現,如果沒有動作、性別、形相、方位,會不會有觸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觸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名色了。
21. “阿難,這裏說,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沒有識入母胎,母胎中的名色會不會成形呢?”
“大德,不會。”
“阿難,如果識入母胎之後又離去,名色會不會成為一個生命呢?”
“大德,不會。”
“阿難,如果識在嬰兒、男孩或女孩的時候不再延續下去,名色能否成長、成熟、壯大呢?”
“大德,不能。”
“阿難,因此,名色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識了。
22. “阿難,這裏說,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阿難,應這樣來理解這個義理:阿難,如果識不能得到名色作為它的立足之處,會不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苦集起、產生、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因此,識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條件的,這就是名色了。
“阿難,這裏有生、有老、有死,有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這裏有跡可尋、有跡可說、有跡可指,這裏會展示出生死流轉,這就是名色連同識了。
23. “阿難,人們宣說實我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有些人宣說,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他們說: ‘我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宣說,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他們說: ‘我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宣說,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他們說: ‘我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宣說,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他們說: ‘我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
24. “阿難,任何宣說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不論是宣說現在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或是宣說將來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都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受 ‘有限、有色身’ 這種見所困窘,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宣說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不論是宣說現在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或是宣說將來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都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受 ‘無邊、有色身’ 這種見所困窘,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宣說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不論是宣說現在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或是宣說將來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都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受 ‘有限、無色’ 這種見所困窘,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宣說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不論是宣說現在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或是宣說將來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都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受 ‘無邊、無色’ 這種見所困窘,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這就是人們宣說實我所包含的內容了。
25. “阿難,人們不宣說實我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有些人不宣說,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他們不說: ‘我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不宣說,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他們不說: ‘我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不宣說,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他們不說: ‘我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
“阿難,有些人不宣說,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他們不說: ‘我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
26. “阿難,任何不宣說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不論是不宣說現在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或是不宣說將來有一個有限、有色身的實我的人,都不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不會受 ‘有限、有色身’ 這種見所困窘,不會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不宣說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不論是不宣說現在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或是不宣說將來有一個無邊、有色身的實我的人,都不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不會受 ‘無邊、有色身’ 這種見所困窘,不會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不宣說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不論是不宣說現在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或是不宣說將來有一個有限、無色的實我的人,都不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不會受 ‘有限、無色’ 這種見所困窘,不會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任何不宣說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不論是不宣說現在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或是不宣說將來有一個無邊、無色的實我的人,都不會這樣想: ‘現在找不到實我,我將來要如實體證實我!’ 阿難,他們不會受 ‘無邊、無色’ 這種見所困窘,不會空有說話而沒有實質。
“阿難,這就是人們不宣說實我所包含的內容了。
27. “阿難,人們認為有一個實我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有些人視受是一個實我,他們或是這樣認為: ‘受是我的實我。’ 或是這樣認為: ‘受不是我的實我,無受才是我的實我。’ 或是這樣認為: ‘受不是我的實我,無受也不是我的實我;實我能感受事物,我的感受功能才是實我。’
28. “阿難,對於那些宣說 ‘受是我的實我’ 的人,應對他們這樣說: ‘賢友們,有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在三種受之中,你們認為哪一種受是實我呢?’
“阿難,一個人在領受樂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他只有領受樂受。一個人在領受苦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他只有領受苦受。一個人在領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樂受和苦受,他只有領受不苦不樂受。
29. “阿難,樂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苦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
“一個人在領受樂受時,如果心想: ‘這是一個實我。’ 當這個樂受息滅時,他便會這樣想: ‘我的實我逝去了!’
“一個人在領受苦受時,如果心想: ‘這是一個實我。’ 當這個苦受息滅時,他便會這樣想: ‘我的實我逝去了!’
“一個人在領受不苦不樂受時,如果心想: ‘這是一個實我。’ 當這個不苦不樂受息滅時,他便會這樣想: ‘我的實我逝去了!’
“那些說 ‘受是我的實我’ 的人,其實是視現實世間無常、苦樂夾雜、生滅法的事物為實我。阿難,因此,視受為實我是不確當的。
30. “阿難,對於那些宣說 ‘受不是我的實我,無受才是我的實我’ 的人,應對他們這樣說: ‘賢友們,如果什麼受也沒有,那時還有沒有 “我” 這種感覺呢?’
“他們將會這樣說: ‘大德,沒有。’
“阿難,因此,視無受為實我是不確當的。
31. “阿難,對於那些宣說 ‘受不是我的實我,無受也不是我的實我;實我能感受事物,我的感受功能才是實我’ 的人,應對他們這樣說: ‘賢友們,如果各種受都徹底息滅,沒有任何受,那時還有沒有 “我有這種功能” 這種感覺呢?’
“他們將會這樣說: ‘大德,沒有。’
“阿難,因此,視感受功能為實我是不確當的。
32. “阿難,一位比丘由於不視受為實我,不視無受為實我,不視感受功能為實我,因此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阿難,一位有這種心解脫的比丘會說,持 ‘如來死後還存在’ 這種見是不合適的,持 ‘如來死後不存在’ 這種見是不合適的,持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這種見是不合適的,持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種見是不合適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阿難,這位心解脫的比丘能以無比智知道字詞及運用字詞的途徑,知道語言及運用語言的途徑,知道表達及表達的途徑,有智慧及生活在智慧之中,知道轉法輪及轉法輪的途徑。如果說這位具有無比智解脫的比丘沒有知、沒有見是不合適的。
33. “阿難,有七識住和兩種處。什麼是七識住呢?
“阿難,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天眾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阿難,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無想有情處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兩種處。
34. “阿難,一個人知道第一識住眾生的集、滅、味、患、離,如果對此生起愛喜是合適的嗎?”
“大德,是不合適的。”
……第二識住眾生……
……第三識住眾生……
……第四識住眾生……
……第五識住眾生……
……第六識住眾生……
“阿難,一個人知道第七識住眾生的集、滅、味、患、離,如果對此生起愛喜是合適的嗎?”
“大德,是不合適的。”
“阿難,一個人知道無想有情處天的集、滅、味、患、離,如果對此生起愛喜是合適的嗎?”
“大德,是不合適的。”
“阿難,一個人知道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集、滅、味、患、離,如果對此生起愛喜是合適的嗎?”
“大德,是不合適的。”
“阿難,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七識住和兩種處眾生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他稱為一位慧解脫比丘。
35. “阿難,有八解脫。八解脫是什麼呢?
“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阿難,這些就是八解脫了。
36. “阿難,一位比丘由於在八解脫之中順序取得正受、逆序取得正受、順逆次序取得正受,能隨心所欲地入正受、出正受,更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稱為一位俱解脫比丘。
“阿難,沒有其他俱解脫比這種俱解脫更優勝、更細妙。”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