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24.JPG

第十三講 無色界心
一、無色界心的定義
無色界心可以分為四種:
1. 空無邊處心;
2. 識無邊處心;
3. 無所有處心;
4. 非想非非想處心。
也可以分為三類: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為什麼稱為無色界呢?
一、想要證得無色定,必須專注非色法,無論專注概念
法還是心法都可以,總之必須遠離一切色法,更準確地說是
通過超越色法而證得。
二、投生到無色界的所有有情(梵天人)沒有任何色法,
只有心和心所,因此佛陀把無色界梵天人稱為「四蘊有」。
因為無色界梵天人沒有色法,只有受、想、行、識這四名蘊,
所以叫「無色」(aråpa)。我們所處的世間稱為「五蘊世間」,
因為擁有色、受、想、行、識五蘊。
想要達到無色定必須先修習遍業處。佛陀教導了十種遍
業處(kasiõa),稱為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
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在這十遍中,前
面九種是進入無色定的基礎禪那。換言之,如果想進入無色
定,就要通過遍禪而進入。修入出息念達到的禪那不能直接
增修進入無色定,唯有通過這九遍才可以。


二、如何證得無色定
第一、如何證得空無邊處定
想要證得空無邊處定的禪修者,先要修習十遍,例如地
遍,他可以先做地遍的遍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無禪那者
的方法,另一種是有禪那者的方法。
我們在這裡講有禪那者證得地遍的方法:先找一塊像黎
明顏色的地面,這塊地面必須平坦,沒有凹凸不平,沒有樹
葉、樹枝等粗的所緣。他看著那塊地面,作意為「地」,即
通過眼睛取相;取相之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依次地進入根本
業處(例如入出息念)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從第四禪出定之後,決意用經由禪那培育出來的光去照見剛
才所看到的那塊地面,地的相將清晰地出現在他的意門,此
時他不應去作意地的顏色、堅硬、質材等,只是對地的概念
數數作意「地、地、地……」,或者用巴利語「pañhavã, pañhavã,
pañhavã……」來作意。
由於其心一直專注在「地」上,這塊粗的地相逐漸變得
清澈、光滑。當地的遍相穩固之後,再把地的遍相慢慢擴大,
擴大到遍一切處,這個叫做kasiõa。kasiõa 的意思是遍一切
處。這時他將發現整個世間都是一片地,他把心投入到「地」
的遍相中,從而證得初禪。當他證得初禪之後,檢查禪支,
然後再次第證得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並練習它們的五
自在。
想要證得無色定者,應思惟色法的過患:「由於有了色
法,才會出現施加棍棒、施加刀槍、紛爭、爭辯、爭鬥等現
象;有了色法,才會遭受頭痛、牙痛、喉嚨痛、肩膀痛、腰
痛、肚子痛等數千種病苦,但在無色界中卻沒有這一切過
患。」
為了超越色法,禪修者先修習地遍至第四禪,出定後思
惟該禪那的過患:「此第四禪是以我所厭惡的色法為所緣,
且接近敵對的第三禪,它不如空無邊處那麼寂靜。」於是他
抱著想要超越一切色法而證得無色定之心,對空無邊處定加
行、作意、努力。
如何從地遍第四禪轉到無色定呢?由於地遍初禪、二
禪、三禪、四禪的所緣都是遍一切處的地,於是他作意地遍
中的空間,正如我們看到皮膚是一整塊,但如果仔細看,會
發現皮膚上還有很多毛孔。同樣地,此時他作意地遍相裡的
空間,並把空間慢慢擴大,擴大到最後地遍遍相不見了,剩
下的是原來地遍所佔有的那一整片空間,這些空間已經沒有
地、沒有色法的概念,剩下的只是無邊的虛空。他作意「無
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或者「虛空無邊、虛空無
邊……」,如是持續專注無邊的虛空一個小時、兩個小時、
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他將能成就空無邊處定。這
裡的「空」是「虛空」,「無邊」是沒有邊際。當禪修者證
得空無邊處定的時候,他生起的心就是空無邊處善心
(àkàsàna¤càyatana-kusalacittaü)。
如果禪修者想要證得更高的無色定,他應為證得識無邊
處定而努力。
第二、如何證得識無邊處定
想要證得識無邊處定的禪修者,先次第進入地遍的四種
禪那和空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出定之後如此省察:「由
於空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第四禪,它不如識無邊處定那麼寂
靜、殊勝。」於是對識無邊處定加行、努力。他不再注意無
邊的虛空,轉為專注空無邊處定的禪心,作意「識無邊、識
無邊……」或者「無邊的識、無邊的識……」,如此成就識
無邊處定。他所專注的空無邊處定心就是此處的識——心
識,由於此心識遍一切處,所以稱為「識無邊處定」。當禪
修者進入識無邊處定的時候,所生起的心就稱為「識無邊處
善心」(vi¤¤àõa¤càyatana-kusalacittaü)。
證得識無邊處定之後,還有更殊勝的定,那就是無所有
處定。
第三、如何證得無所有處定
禪修者依次進入遍業處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
禪,再進入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出定之
後,他省思識無邊處定的過患:「由於識無邊處定接近敵對
的空無邊處定,它不如無所有處定那麼殊勝、寂靜。」於是
他轉而專注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natthi)、沒有……」、「空
無(su¤¤aü)、空無……」或「遠離(vivittaü)、遠離……」,
從而成就無所有處定。
入空無邊處定的時候,只是專注無邊的虛空;入識無邊
處定的時候,專注遍滿無邊虛空的心識;入無所有處定的時
候,反而作意這種心識的不存在,所以叫做「無所有處定」。
當他進入無所有處定的時候,生起的心就稱為「無所有處善
心」(àkinca¤¤àyatana-kusalacittaü)。
當他證得了無所有處定之後,還有更高的定,叫做非想
非非想處定(nevasa¤¤à-nasa¤¤àyatana)。
第四、如何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
禪修者依次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
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出定之後,
他省思無所有處定的過患,以及生起對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希
求。他轉而專注無所有處定的定心「這很寂靜、這很殊勝」
(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他通過專注無所有處定心的微
妙、寂靜、殊勝,所證入的定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為什麼稱為「非想非非想」呢?因為此時他的想已變得
極其細微,若說已經斷除了想,但還是有想;若說有想,又
好像沒有,所以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在《清淨道論》
中如此表述「非想非非想」:有位長老對他的弟子說:「把
那個油筒拿過來。」弟子說:「油筒裡有油。」長老說:「那
就把油倒出來吧。」弟子卻說:「油倒不出來,只是油筒裡
黏著有點油。」同樣地,於此定中說有想,但又好像沒有想;
說沒有想,但又好像有想。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這種情況。
非想非非想處定中的心想已經微細到既不能說有,也不
能說沒有的微妙境界。在所有世間心中,唯有佛陀才能夠清
楚地辨識這種心中的名法,連智慧第一的沙利子(Sàriputta)
尊者也沒辦法辨識,因為這種心實在太微細了。當一個人進
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他生起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善
心(nevasa¤¤à-nasa¤¤àyatana-kusalacittaü)。

IMG_0128.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