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D4F0C3-6195-424C-B157-8376D27CEF95.jpeg

“如實觀”的方法2/6

隆波帕默尊者

(四)

我們的心不曾跟自己在一起,一直習慣於流浪在外。因此,我們要開始訓練。

訓練的方法是先選擇一種禪法,擅長念佛就念佛;擅長觀呼吸就觀呼吸;擅長觀腹部升降就觀腹部升降;擅長經行就經行。先練習一種禪法,然後觀察自己的心。

比如,「佛陀、佛陀」念下去,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盯著佛號了,也要及時的知道。或者觀呼吸時,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心跑去盯著呼吸了,也及時知道。心跑去想,就是心的移動,是往外送;心緊盯著呼吸,也是心移動去盯的。從心的本位移出去跑到呼吸上,同樣是往外送。因此要常常及時的知道心跑到了外面,一跑,就知道,一跑,就知道,如此訓練下去。

「佛陀、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呼吸、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觀照腹部的升降,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或者心跑到了腹部,也要及時知道。如果經常的及時知道心的跑掉,心就會自己回來與自己在一起。

及時的知道心跑掉的瞬間,心會自動回來,而不用拉它回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些人對此不明白,他們曾經聽過導師們教導說,不要把心往外送。於是,他們就竭盡所能的強迫心不往外跑。如果強迫不讓心往外跑,心會緊緊的、沈沈的、硬硬的、笨笨的、昏昏沈沈。這樣的心是不善心,這樣的心是不好的。善心是輕鬆、柔軟、敏捷、老實地知道所緣,心安住成為觀者,只是觀者而不是演員。

但是要成為觀者,必須經由訓練。如果不訓練,心會習慣性的外送。我們要訓練「佛陀、佛陀」,心往外跑了,及時知道;觀呼吸也行,呼吸時覺知自己,之後心跑去想了,忘記覺知自己了,及時知道。一定要反復訓練,這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忘了自己的身心,怎麼可能瞭解身心的實相呢?如果無法瞭解身心的實相,是絕無可能體證道、果、涅槃的。

 

(五)

如果我們忘了自己的身心,怎麼可能瞭解身心的實相呢?如果無法瞭解身心的實相,是絕無可能體證道、果、涅槃的。

要想體證道、果、涅槃,必須覺知身與覺知心。頻繁照見身心的實相,頻繁以及持續的照見,直到正確的領悟現前。

首先,不忘記身,不忘記心,持續看見身自行工作、心自行工作。如果忘記了身心,身體自行工作時,比如它呼氣時,我們不知道;它吸氣,也不知道;它行、住、坐、臥,我們都不知道。(其實這些)都需要及時的知道。或者,心快樂,不知道;心痛苦,也不知道;貪、嗔、痴,統統都不知道。對身心毫無所知,這是要不得的。

我們要努力而頻繁的覺知自己。每天堅持訓練,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如果引用隆布敦長老的話就是:及時的知道心在往外送。

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心跑去看了,及時知道;心跑去緊盯著,及時知道。之後,心就會與鮮活的自己安住在一起。

一旦心與自己在一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緊隨著去觀身工作、觀心工作。如果忘了身心,身體運作時,就無從知道。心在運作——苦、樂、好、壞,我們統統不知道。因此要覺知自己,頻繁的觀身在運作與觀心在運作。如此觀身、觀心在運作,稱之為「開發智慧」。

 

(六)

僅僅覺知自己是不夠的。

有些人僅僅覺知自己,就此止步,不願意進而觀身的運作、觀心的運作,這並不是真在開發智慧,僅僅覺知自己,只能算是禪定。有覺性,然而並未開發智慧。因此,一旦心和鮮活的經驗在一起了,就要像觀別人一樣的觀身運作、觀心運作。

比如身體呼氣,心只是觀眾;身體吸氣,心只是觀眾;身體行、住、坐、臥,心只是觀眾,就是這樣持續的訓練。苦樂生起在身,心只是觀眾;苦、樂、不苦不樂生起在心,心只是觀眾;貪、嗔、痴等煩惱生起在心,心也只是觀眾,別去干擾它們。

無論什麼生起在身,只是知道、只是看見;無論什麼生起在心,只是知道、只是看見。

要想了知這些根本不是難事。持續的覺知自己就可以了知。比如,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覺知;持續的覺知,接下去智慧將會生起——看見身體始終被苦在逼迫著。

呼氣有快樂嗎?呼氣一會兒就苦了,必須吸氣;以為吸氣會有快樂,吸氣一會兒又苦了,必須呼氣。我們還在呼吸,其實只是為了離苦而已。

苦始終在逼迫著身體。為什麼我們必須換姿勢呢?一會兒站,一會兒走,一會兒坐,一會兒躺,即便坐著,也必須左轉右轉,因為在被苦逼迫著;躺著也要輾轉反側。晚上睡覺不翻身的人有嗎?不太有的。因為躺著太酸太麻了,就會翻身,以為翻身便舒服了,但是剛翻身不一會兒,就再度又酸又麻,仍然需要再次翻身。身體就是這樣始終被苦逼迫著的。

因此我們需要回來覺知,一旦心跟鮮活的經驗在一起了,就會照見身體是始終被苦在逼迫著,如此就是稱之為「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