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8352F-17D5-4ACD-8C8A-77245F24D983.jpeg

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3/7

隆波帕默尊者

 

奢摩他的禪法非常廣泛,隨處可見。看看四十種修定的業處,選擇試試。

在佛陀的時代,有些比丘會修習非常奇特的禪法。比如周梨盤陀尊者,他是摩訶盤陀尊者的弟弟,摩訶盤陀尊者是非常優秀的比丘,是覺性和智慧都甚為出眾的上首阿羅漢大弟子之一。他讓弟弟出家並且教導弟弟背誦贊佛偈,然而弟弟在念誦時,心中毫無寧靜,記不住也背不出來,十分氣餒。哥哥也很沮喪,認為弟弟不可教,便遣返他說:「走吧,你出家是不會有結果的。一篇經文都不會背誦,還能做其它什麼呢?」弟弟也感到傷心,想要離開寺廟還俗。

於是他們去頂禮佛陀。佛陀讓他先別急著還俗,並且讓人拿來一塊白布給他,讓他坐著揉這塊白布,持續不停地揉,同時持續念誦「沾染塵垢、沾染塵垢」。他一邊念誦「沾染塵垢」,一邊不停的揉搓白布。一段時間以後,他發現乾淨的布變臟了!他感到非常震撼,於是心安靜下來。一旦心安靜了,佛陀便為他開示,他當場就體證阿羅漢,成為著名的「義持第一」——周利盤陀尊者。

修行方法數不勝數,有些方法甚為奇特:比如有一位年輕金匠追隨舍利弗尊者出家,舍利弗尊者教導這位喜愛美麗事物的金匠修習不淨觀,以思維引導,觀身不淨。金匠練習之後對修行望而生畏,心並未平靜,很想還俗。

他去見佛陀,佛陀送給他一朵美麗的紅蓮,讓他插在沙堆上,然後觀察這朵紅蓮。他把紅蓮插在沙堆上,坐在寮房旁邊看著它,隨著時間推移,美麗的紅蓮慢慢枯萎,金匠感到悲戚,體會道:「一切都是這樣的!美也是無常的。」然後,心寧靜下來,只聆聽了幾句開示,便體證了阿羅漢。

所以,我們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無須盲目模仿別人。不要看到同修去念佛道場,我們就去念佛。然後跟著去這個禪修中心、那個道場,總是不斷模仿他人。如果方法不適合自身的特點,是不會有結果的。

修習奢摩他的核心關鍵在於:觀察自己修行什麼方法會有快樂,就持續修習那個方法。

訣竅是:別追求寧靜。如果想要寧靜,心是不會寧靜的。這是訣竅。如果只是愉悅的實踐,當因緣具足時,心會自行寧靜下來。

大家失眠過嗎?失眠時一直努力想要睡著,有過類似經歷嗎?請舉手,順便對治一下昏沈。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然後呢,睡著了嗎?努力想要睡著、睡著、趕快睡著,結果更加睡不著,因為心是煩躁和緊繃的。當我們心情舒坦的時候,不知不覺的,很快就自然睡著。有時躺著玩,不想睡,馬上有急事要辦,結果卻很快睡著了,甚至一覺醒來,天色已晚。

其實讓心寧靜的訣竅類似於睡覺。如果讓心與令其舒適的所緣在一起,心很容易寧靜。如果逼迫心趕快寧靜、立即寧靜,心反而更不寧靜,會越發緊繃和鬱悶,更加散亂。訣竅在於輕鬆和自在,僅此而已。

一定要看自己修習什麼方法之後心感到舒服,就選擇那個方法,很快的,心會自己寧靜。這是關於「奢摩他的修行」。

奢摩他的修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它會令心寧靜、讓心休息、使心富有力量,但不會生起道、果、涅槃。那完全是兩回事。

奢摩他的修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它會令心寧靜、讓心休息、使心賦有力量,但不會生起道、果、涅槃。那完全是兩回事。

一旦心有了快樂與寧靜,並且不再散亂,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開發智慧。開發智慧的方法,我們要先慢慢體會。

開發智慧——就是了知身與心的實相。想要照見身心的實相,如果心走神了還照見得到嗎?認識心走神的狀態嗎?

走神的時候,我們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走神的時候,我們甚至感覺不到蚊子在咬自己,對嗎?有什麼正在身體上發生著,我們都不知道。走神的時候,思前想後,心是苦是樂,我們不知道。心是善的,還是有貪、嗔、痴生起,我們也不知道。何時心在走神,何時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身和心。因此,心走神是開發智慧的頭號敵人。

開發智慧,就是要照見身與心的實相。如果忘了身和心,就無法照見身心的實相,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原因。

想要今生體證道、果、涅槃,那麼首要任務便是——不要走神太久。一走神,就要知道;一走神,就要迅速回來覺知。這是有訓練技巧的,如果希望進步神速,希望一走神就立即知道,這是有訓練技巧的。

首先,選擇修習一種禪法:如果習慣念佛,那麼就念佛,但念佛不是為了獲得寧靜。如果習慣覺知呼吸,就繼續覺知呼吸,但覺知呼吸不是為了獲得寧靜。

念佛是為了及時知道心跑掉了——心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心,會迷失在外,跑到外面到處去看。我們看的時候,會忘了自己。我們聽的時候,會忘了自己。我們想的時候,也會忘了自己。

大家曾在坐車的時候見過車禍嗎?想看嗎?有人想看的。絕大多數都想看看是不是有人死了,膽戰心驚去看,對嗎?想看,又怕看。當我們去看別人車的時候,就已經忘了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嗎?明白嗎?我們那一刻是膽戰心驚的,怕看又想看,卻未能及時知道心正在「怕」。想看的時候,就徑直去看了,忘了自己的心,也忘了自己的身體。

當我們專注於聽的時候,比如此刻在聽隆波講法。注意到了嗎?專心聽的時候,我們也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當我們在想的時候,只注意到想的內容,卻忘了自己的身和心。每一天從起床開始,我們就想個不停。注意到了嗎?一睜開眼睛就開始想了,不停的東思西想。在想的時候,只知道所想的內容。這些時候,我們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

心從眼睛迷失去看,從耳朵迷失去聽,從鼻子迷失去聞,從舌頭迷失去嘗,從身體迷失去觸,從心迷失去想、去回憶、去演繹和造作。心時好、時壞、時苦、時樂。持續處於迷失中,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往外送」。

「心往外送」就是指心無法安住,原因是心缺乏安住於自身的禪定。心安住於自身的禪定(觀禪),不同於寧靜型的禪定(止禪)。

寧靜型的禪定是引導心和單一所緣在一起。比如與「佛陀、佛陀」在一起,心不離「佛陀」便會寧靜。而心安住於自身的禪定,是指要及時知道「心跑掉了」。如果念誦「佛陀、佛陀」的時候,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這樣心會自動安住,覺性就會生起。

一旦覺性生起,它會意識到——在過往的生命中,醒來的只是身體,心從未醒過。只有身體醒過,心一直在沈睡、做夢,以及散亂。

假設我們此刻正在不停地想著什麼——身體此時是醒著的,可是心仍然在做白日夢。心一直活在念頭的世界里,並非是身心俱醒。因此,必須訓練讓心醒過來——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