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8B94C5-E921-4234-A06E-3DA3852339C9.jpeg

【關於德加尼亞禪師所教禪法的常見誤解】

[法心尊者]

緣起
 
我在這裡接觸了很多禪修者,有一些剛剛接觸到德師的禪法,有一些禪友可能已經修了很多年了。就會發現他們對德師的方法有很多的誤解,尤其是一些初學者,看了德師的三本書後誤解很多,這樣很可惜,因為很多人的根器還是很不錯的。

有一個越南的女孩子,她說一開始覺得這個方法很簡單,兩個月之後才發現這個方法很難,直到她在雪吳敏道場呆了兩個月,快要離開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方法要怎麼修習,她算是比較聰慧和幸運的,兩個月的時間就找到了這個禪法的核心。

德師的三本書裡面,有針對不同的禪修者的小參問答,不同的回答是適合不同階段、不同情況的禪修者的,初學者如果不能抓住核心,正確的分辨,就很容易對一些”不適合自己當下狀況的指導”陷入思維分辨,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從而導致修行偏離正軌。

有一些禪修者甚至認為德師教導的禪修方法與緬甸其他主流的禪修方法有衝突,例如馬哈希禪法。其實是沒有的,因為佛陀說四念處是唯一路,只要不離四念處的核心——正念正知,不論用什麼樣的形式,最終必然殊途同歸,見到法的實相。實相只有一個,如果實相還分為你的實相和我的實相,那還是實相嗎?你必須親自見到法的真相。我總結了幾個大家容易對德師的方法所產生的誤解。

 

誤解一,德師反對使用固定所緣
 
我曾經遇到一位禪修者對我說:「德師是反對使用一個固定所緣的,你就需要讓心自由奔跑,然後去看心跑到了哪裡,就這麼去觀。」而我在小參的時候,聽到德師指導很多初學者的時候,都是明確的告訴他,選擇一個固定所緣,觀呼吸,或者觀腹部,觀腳的移動,觀眼睛在看,觀耳朵在聽,選擇什麼所緣不重要,但必須要有一個固定所緣。

有一個中國的禪修者對德師說:「我看到你的書裡教導覺知覺知的心,我對觀察身體不感興趣,我想學習如何覺知覺知的心。」德師很直接的告訴他,以他現在的程度還沒有辦法觀心,讓他他先從觀身開始。

我曾經有一次對德師說,覺得自己的修行方法越來越像傳統的馬哈希方法,打坐會觀呼吸,然後經行會走的很慢,觀察腳的移動,這樣有沒有問題?德師說,只要你知道如何正確的覺知,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

 

誤解二,很多人以為德師的教導是心念處
 
有一位在其他馬哈希體系的道場修行多年且修證很高的師兄,來到雪吳敏禪修中心之後,問德師說,雪吳敏長老是馬哈希西亞多的弟子,馬哈希長老教導四念處,為什麼雪吳敏長老教導的卻是心念處,而不教導身念處和受念處呢?德師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說我的禪法是心念處。

其實只要是四念處禪法,一定是身受心法統觀的,只不過是相應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傳統馬哈希的方法一樣要求禪修者觀心的,你在打妄想了,要去標記想想想,有貪心、嗔心了,要去標記貪心嗔心,而不是只關注身體動作。而很多禪修者在修行的時候,尤其是煩惱粗重,我慢很強的現代人,因為不能放下”造作”的思維方式,修行的態度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德師要求修行者檢查覺知的心態,這其實是屬於法念處的檢查五蓋。如果你帶著不正確的態度來修行的話,你的修行不但很有可能毫無進展,甚至會越修問題越嚴重。比如有的人修行身念處很多年,嗔心越來越重,但因為定力提升了的緣故,自己卻完全不自知,以為自己修的很好,實際上除了他自己,所有接觸他的人都能感覺到他的嗔心。

 

誤解三,認為修行要完全拋棄固定形式的修習
 
曾經有個西方的禪修者,在雪吳敏中心待了一個多月,他每天基本不打坐,只是看看風景,散散步,有時候在那裡思考一些東西,然後拿著本子記。他走的時候,對德師說,「我明白了,修行其實不是打坐和經行,修行其實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然後努力在一切時刻保持覺知就可以了」。

我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的正念變得很熟練,無論在說話、做事都可以保持覺知了。我想,我可以隨心所欲了,於是我就開始減少打坐經行的時間,甚至有時候一整天完全不打坐經行,還花大塊的時間的跟人聊天和看書玩手機。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正念開始很明顯的減弱,我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直到有一天,我想,讓我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培育一下定力吧,於是我重新開始花時間打坐、經行,使用單一所緣,正念再次提升了。之後又有人來跟我聊天,我發現自己說話說多了以後,正念又往下掉。我就去問德師,德師很直接的告訴我「少說話!」我又問德師,「是不是即使我可以在說話的時候保持覺知,說話還是一樣會影響我的正念?」德師說是這樣的。
 
很多禪修者可能會覺得固定形式的修行完全不重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禪修中心裡面,可能還好,因為禪修中心給禪修者營造了一個清淨的環境,會影響心的外緣很少。但如果回到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外緣干擾,如果他不能維持每天一定時間的固定形式修行的話,他的正念很快就會掉下來。

德師很重視在生活中禪修,是因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像在禪修中心裡面那樣禪修。在禪修中心,你可以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打坐和經行。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能在生活中保持正念的話,只依靠每天一兩個小時的打坐經行,正念只會退失。相對的,如果完全依賴生活中的正念,而拋棄固定形式的修行,修行也很難有實質的進展。

有些人說他太忙,沒有時間修行,但是你已經忙到檢查一下你的身心的時間都沒有嗎?難道你連覺知一下呼吸的時間都沒有嗎?這根本不可能。所以德師很強調日常生活中的禪修,但是不代表德師反對固定形式的禪修,固定形式的禪修同樣很重要。

有些禪修者,接觸這個禪法也很久了,可是平時完全沒有正念,每次看到他,他的心一會往外面跑,一會兒打妄想,他沒能正確的理解這個方法,甚至還認為不需要固定形式的禪修,很多年下來,完全沒有進步,很可惜。

 

誤解四,認為修習正念的意義在於用正念來消滅煩惱
 
在修行的初級階段,德師讓禪修者去觀察你的貪心和嗔心,你的心會認知到了這些煩惱以及由煩惱所帶來的苦,然後心自己會有所調整,煩惱在一定程度上會被調服,很多禪修者在這個時候嘗到了修行的好處,覺得自己煩惱變少了,不容易生氣了,貪心也減少了,禪修者就會覺得這就是修行的意義所在。這時禪修者可能會有這樣的誤解,認為自己只要不斷地觀察貪心和嗔心,它們就會不斷的減弱,隨著他煩惱的減弱,有一天煩惱就會被徹底消滅,這時候,他就成為了沒有煩惱的阿羅漢。

有一個禪修者就這樣向我闡述他對禪修的理解,我告訴他這樣是不行的,禪修的意義在於見到實相,也就是緣起法、究竟法,你看到究竟法的生滅,心認知到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的,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苦,你現在認知到的苦,只是煩惱帶來的苦。四聖諦的苦諦指的不是這個意思,當你認識到真正的苦,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在於洞見真相,破除無明,當領悟生起的剎那,只要一個瞬間,你整個人就投胎換骨了,世間在你的眼裡呈現出了另外一種景象,你的心曾經執著的那些煩惱,都不再執著了,這個才是真正的智慧給人帶來的巨變。

後來這位禪修者去問德師,我是不是必須見到生滅,是不是只有這一條道路導向解脫。德師回答說,是的,你必須見到真相。

如果禪修者帶有這種錯誤知見,就會把煩惱當作敵人,在禪修的當時想著我要消滅煩惱,其實這已經是一種錯誤的心態了,是帶著嗔心覺知,但是我們不可能用煩惱來消滅煩惱,這樣只能火上澆油。

有的禪修者對我說,當他發現有嗔心的時候,他就去觀這個嗔心,他努力的一直觀一直觀,他說只要我觀察它,無論多久,哪怕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個嗔心一定會被我觀掉的。他有這樣一個錯覺,就是”我”觀嗔心,然後”我”把這個嗔心觀沒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覺。我當時覺得很好笑,我想就算是不修行的人,生氣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也應該消氣了吧。這個就是帶著嗔心來觀察嗔心,修行的態度出現偏差,如果你想要消滅嗔心,這同時還是一種貪,帶著貪心和嗔心來觀察,這就是在培養煩惱,煩惱會越來越重,而且還同時鞏固了我慢,認為”我”在觀嗔心,”我”消滅了煩惱。如果這麼觀的話,那永遠都有一個「我在觀,覺者是我」,佛陀管這個叫”不正當的作意”,佛陀告訴我們這”不能導向滅苦”。
 
修行的目的應該是如實了知,如實知見。你觀察煩惱也好,觀察身體也好,你應該帶著好奇的心態,想要瞭解它的心態。當你定力增長以後,身心五蘊就會呈現真實的樣子,而實相一定是無常苦無我的。

在修行的初期,實相不那麼明顯,因為摻雜了概念,加上我們長久以來的習氣、錯覺,認為身心是”常”的,”有我”的,這時需要一點思維來如理作意。當你觀察到究竟法快速生滅的時候,心才能真正領悟到它”苦”的特性,這時你會升起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我”要消滅煩惱。我們中國人喜歡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從最終目標來說,這句話本身是正確的,但如果你認為修行就是時時刻刻幹掉貪嗔痴,你肯定就是錯了。(完)

來源:維安正念小站 https://mp.weixin.qq.com/s/ytOefmz4KNprjLoavK-ml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