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6012A5-5A87-4EFA-A2B4-3DF428CFF673.jpeg

關於佛法術語的問題- 11.

 

[德加尼亞]

 

11.苦(dukkha)

 

禪修者:前幾天你談到苦,說一切都是苦,並且很難擺脫。你是說很難一次性擺脫所有的苦,還是指只能暫時性地擺脫?

 

師:凡是難擺脫的東西都是苦——無論是暫時性地,還是一次性地擺脫。哪一個更難去除,貪還是嗔?

 

禪修者:我想它們都很難去除。

 

師:貪更難去除,更微細——痴最難。前幾天我講的意思是,當我們談苦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用痛苦這個詞。許多禪修者不理解苦諦,但是他們理解痛苦。通常他們理解的那種痛苦是「感受到」痛苦(苦受),這種痛苦的解釋將會導致嗔心。真正理解苦不是這樣的。

 

許多禪修者被告訴說,因為事物是無常的,所以他們痛苦。他們也知道生和滅是無常的一個標誌。因為他們渴望進步,他們也往往努力去看到生和滅。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當然他們會記得給予他們的所有信息,他們就會把看到的一切來來去去解釋為痛苦。因為他們把這個當作進步的標誌,然後他們的心就開始偏向痛苦,並且他們變得恐懼。恐懼是被動的嗔恚。有時候禪修者變得這樣恐懼,以至於崩潰並且哭泣。

 

苦這個詞的意思,比只是體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更寬泛,更深刻。任何一種痛苦,從疼痛或者悲傷等最明顯的表現,到不滿、不一定、不如意、不可靠、不可預見、不明確、不安全等等最微細的念頭,都是指最粗糙層次的苦。根據佛教教義,這個層次叫做苦苦(dukkha-dukkha)。生老病死的苦,以及任何情緒上的痛苦,像憤怒、恐懼、絕望、失望、焦慮、愛別離、怨憎會、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者得到不想要的東西——傳統上,所有這些都列在第一個層次的苦下面。

 

第二個層次叫做壞苦(viparinama-dukkha)。這個層次更微細,更難看到。任何一種感官快樂或者精神上的愉快,實際上無論任何一種快樂——無論多麼微細和持久——將遲早會消失。一遍又一遍地反複做某事,或者努力達到某種目標也屬於這種苦。每次你禪修的時候,你也許會體驗到許多的定、喜、和輕安,但是這也不會持久。體驗到這種狀態也是苦。許多人發覺,要理解所有的快樂都是苦非常難。

 

第三個層次,也是最後一個層次的苦叫做行苦(sankhara-dukkha),也叫做存在的苦。名色是苦;我們存在的這個事實本身就是苦。

 

經驗到苦和理解苦二者之間是非常不同的,理解這個非常重要。身體或者精神上的痛苦——不管多麼粗糙或者微細——自動地伴隨著某種形式的嗔恚發生;苦受或者精神上不愉快的感受(domanassa)總是和嗔心一起生起。所有的這些經驗都會導致不善的心態,因此會導致更多的痛苦。

 

理解苦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理解苦是非常不同的;它是心的一種健康的品質,一種解放和改變生命的經驗。每次對苦的一小點理解都會使心放下,因此也能體驗到更多的自由。理解苦將會導致更健康的心態;它會使心更強大。

 

為了能夠理解苦,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的信息,我們也需要正確地思維。佛陀說,使我們陷在這個無休止的輪迴裡的唯一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看到和理解苦。如果我們不理解苦,我們一直希望更好的時期會到來,我們也會總是失望。許多的人浪費大量的時間努力去和苦戰鬥,努力去操縱他們的世界。這種對苦的抵制不僅讓人疲乏不堪,它甚至也創造了更多的苦。

 

正思維是接受並且承認苦。看到並且接受苦的意思是,看到並且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這樣的一種心態可以節省出大量的精力,而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精力來禪修。

 

當我們對認出苦變得越來越熟練的時候,我們也會更經常地看到那些我們「創造」新苦的時刻。我的老師過去常常說,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變成的苦(jati-dukkha)時,心才會真正朝向涅槃努力。

 

開始存在的一切都是苦——它的消失也是苦。因為我們不理解變成的苦,我們想得到某事或者去掉某事。一個理解苦的心,從來不會想要快樂,也從來不會抵制它經驗到的任何東西;它會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完全和諧地相處

 

所有的生命都體驗到苦,但是只有那些認出苦的生命才能朝向解脫努力。清楚地認出並且接受苦,將會導致內在的自由。佛說,那些看到苦的人也看到了苦的終止。只有當苦被真正理解時,朝向涅槃的努力才會被看作唯一值得做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