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0102D-1AC5-4BE8-ACD5-7C639FE1F81D.jpeg

心法概要(8)

 

[阿姜舒淨]

 

眼睛看到所緣(對象)後會生起歡喜的感覺,似乎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即使是一般的愛染執著,也是屬於不善的因,帶來不善的果。

 

這不是說小小的貪念就會帶來惡的果報,而是小小的貪念在不斷的累積後,就會成為強烈的貪欲,貪欲累積到相當程度時,惡念就會明顯與頻繁的生起。

 

因此,可以由每天的生活來觀察,我們是在累積善念多些,還是惡念多些?惡念就像毒藥,如果放任惡念的滋生,就像在吃毒藥,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毒素。而解毒只有一個配方,就是佛祖教導我們的培育正念、了解一切法的真相而一點一滴的累積正念,只有逐漸鞏固的正念,才能此長彼短的慢慢消減惡念的累積。

 

在由十七個剎那生滅的心組成的一組心路中,儘管每一個心都有各自的任務,但其中連續生滅的七個速行心,在心路的過程中,負擔了累積習性的作用。

 

除了佛祖沒有累積習性之外,無始以來,每個人所累積的習性不同,也造就了各人不同的個性。每個人都因為心念的不同,導致語言行為也不同。如果是阿拉漢,在速行心裡的心是唯作心,善心和不善心都不再生起。但是即使是修行到了阿羅漢的聖人,已經消除了一切煩惱,沒有了造業的心,也還因在輪回中累積的習性不同,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舉止或神通。

 

生命的存在,就是心路與有分心不停息流轉的延續。“有分心”(bhavanga)是沒有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識知所緣的心,稱為有分心的意思是生命的成份或要素,有分心保持了生命的繼續存在,是生命流不可缺的心。在沒有心路時生起的心,就是有分心,有分心也是生起滅去。

 

通過眼、耳、鼻、舌、身識知各別的所緣的心,是五門心路的心,它們分別是:眼門心路、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稱為“五門心路”。

 

所緣擊撞到有分心,心路由有分心流生起時,先有三個有分心波動,稱為“過去有分心”,“有分波動心”,和“有分斷心”。這三個有分心生起滅去後,一組心路才開始。

 

五門心路有七個心路過程:

 

第一個心路過程是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的生起只是識知撞擊眼、耳、鼻、舌、身五門的所緣,五門轉向心不是看的心,不是聽、不是嗅、不是嚐、不是觸的心。

 

第二個心路過程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等五個門戶,識知所緣的一個識知心,即或眼識、或耳識、或鼻識、或舌識、或身識的識知心。

 

第三個心路過程是識知心滅去後生起的領受心,領受剛剛識知的所緣。

 

第四個心路過程是推度心,推度、檢查剛剛識知的所緣。

 

第五個心路過程是確定心,確定剛剛識知的所緣。

 

第六個心路過程是七個速行心。

 

由於以上所有生起滅去的每一個心,都僅執行各自的一個任務,故此這七個重複生滅的或善或惡的速行心,造善業或惡業,即是發生在速行心的階段。由於速行心在一組心路中重複生滅了七次,重複生滅的作用是累積或加強了習性,不管是善的習性,或是惡的習性。但是因為心的運作過於迅速,所以我們的感覺是一眼就見到,同時馬上就知道喜歡不喜歡的感覺。

 

以“看”為例,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一個眼識,執行看所緣的作用,所以,真正意義的“看”是在眼識階段。

 

第七個心路程序是彼所緣心。彼所緣心的生起,承接了剛剛滅去的七個速行心的所緣。

 

色法的壽命等於十七個心識剎那,又應如何理解呢?

 

舉例:眼門的所緣,即顏色撞擊眼淨色時,所緣在撞擊有分心時,有三個有分心波動,

第一個稱為“過去有分心”,之後

第二個“有分波動心”,與

第三個“有分斷心”。

第四個心是五門轉向心。

第五個心是五門識心。

第六個心是領受心。

第七個心是推度心。

第八個心是確定心。

第九到第十五個心是七個速行心。

第十六和十七個心是彼所緣心。

 

到第二個彼所緣滅去時,一個心路即告完成,心流又落入有分,色法也同時滅去。所以,色法的壽命等於十七個心識剎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