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D79110-BDAD-4DA1-AF06-0225EC9FADAC.jpeg

問答匯編(2)

 

[阿姜舒淨]

 

問:佛教又怎樣使人有幸福感?

 

答:依佛的教導,認識了生命的真相,心態就趨向平靜。

 

問:那又怎麼會有幸福感?

 

答:如實了解生命的真相,點滴累積的智慧會逐漸消除愚癡和邪見,認識人生的真諦,會減輕對慾望的執著,心靈更加輕鬆。

 


問:佛教有多個宗派,如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北傳佛教等等,那麼什麼宗派對?什麼宗派不對?

 

答:且不說什麼宗派對,什麼宗派不對,我認為能教導我們對展現在當下的法相有正確體會的,那種教導就是正確。故此,能以此為準則的話,什麼教義是對的,什麼教義是不對的,我們都能夠自己辨別。

 


問:如果開始對佛教感到興趣,要怎樣開始?

 

答:閱讀佛教經典,思考與明瞭經典的經義。結交能夠為我們講解經義、指導我們培育正見、認清生命實相的人,以熏陶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那無處不在的法相的智慧。

 


問:你能不能更清晰的解釋何謂法相?

答:佛教教導我們明白生活中的所謂看到、聽到、聞到氣味、嚐到味道、身體感觸到,以及心裡想到的一切的真相,瞭解這些外在的事物,和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個官能,以及在心裡生起的感覺的錯綜複雜關係。這些呈現著各種不同的特徵的心理現象和物質現象,佛學中稱為“法相”。

 


問:我明白“觸到”的意思,觸到耳朵我會知道,觸到椅子時我知道,接觸到熱的東西時,我也會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如此的,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觸到什麼東西。

 

答:我們用一些概念的稱呼來表達我們的意思,譬如說:這裡很熱,或火很熱等。所說的“熱”,是我們的身體能夠接觸到的感覺,即使我們不稱那個感覺是“熱”,或是不管用什麼別的語言來稱呼它,熱還是熱的不能改變。所以,“熱”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是真實存在的法相。又當你說到你曾經在某個地方住過,那個地方很熱,說這些話的時候,你只是在表達一個概念意思,因為在說時並沒有可以感覺到“熱”的法相。

 

研習佛法的目的,並不是要探討世間的學問,然後創造出更多的成果,而是在於培育認清各種法相的智慧。對於生命的感知,離不開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接觸到的,以及接觸到這些官能後,在心裡造作出來的各種感覺。

 

重要的是,除了這六個官能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官能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存在。呈現在這六個官能的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是隨生隨滅,不能常在,這是我們在循依佛陀教導的方法後,都能夠親身體驗得到的。

 


問:所謂的“觸”,是什麼意思?

 

答:觸是指身體能感受到的真實法相。拿著一個杯子,我們會知道自己“正拿著一個杯子”。坐在椅子上,會知道自己“坐在椅子上”。但從究竟法上來分析,在手拿著杯子,或坐在椅子上時,我們的手或身體真正接觸到的,只是“硬”的法相,“硬”是真有的,杯子或椅子只是一個概念,是我們的心給那個“硬的東西”的一個代名詞。又當手裡握著一支木棒時,如果閉上眼睛,那就只感覺到握在手裡的硬的感覺,其時並沒有木棒的存在,所以硬是真實存在的,而木棒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

 

從早到晚,我們的身體觸到的不外是軟硬、冷熱,和鬆緊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真實的,而我們稱為椅子、電視、熱水瓶等等之類的東西,只是我們心裡虛擬的概念。知道軟硬、冷熱,和鬆緊感覺的心是一閃而逝,但經過心造作後的反應是綿綿不絕,而且都是因人而異,迴然不同的。

 


問:所謂的“呈現在眼睛的”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指汽車人物等等,因為是可以看得到?

 

答:呈現在眼睛的,是指一切呈現在眼門的外在目標或對象。眼睛的功能純粹只是看,眼看到後,心會想那眼睛看到的目標,因為心的生滅無比迅速,在我們認為看見的是汽車人物的時候,其實是心已完成了對眼睛看到的目標的加工造作,汽車人物都已經是心裡的一個概念了。

 

法相有名法和色法之分。有看的功能的心屬於名法,眼看到的目標是色法,色沒有感覺。有聽見聲音的心屬於名法,聲音是色法,感覺到氣味的心是名法,氣味是色法。名法和色法都是不停的迅速生滅,無常與無我。

 


問:我很難理解“無我”的說法,怎樣才能理解這個真相?

 

答:自無始以來,我們就根深蒂固地相信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並不是開始接觸到諸法無我的教理,就相信無我。但是在閱讀經典、認真思考、與不斷求證之後,會一點一滴、慢慢培養出分辨真理的智慧。雖然在現實中,不可能就此感覺到無我的真相,但是智慧能培育出無我的正見。

 


問:怎樣才能培育認知真實法相的正念?

 

答:世間萬事萬物都由種種因缘條件組合而顯現的,一切實相也是和合而生,只要條件具足,實相自然顯現。“看見”是一種法相,但看也不能持久。“聽到”也是一種法相,聽到也不能持久,看見和聽到是不同的心的功能,它們並不是同一時間出現,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在同時間裡又看見又聽到。

 

生命中的感知,不外是心念通過五個官能後的加工造作,而所有法相的展現,也都有那個法相必定出現的因緣關係,也就是“名法”與“色法”的關係。名法是感知的精神狀態,色法是沒有知覺的物質現象。知道景色的心是名法,景色是色法,因為景色本身是無知;聽見的心是名法,聲音是色法;知道身體感觸的心是名法,身體接觸到的軟硬冷熱是色法。名法和色法各有不同的法相,它們迅速的生起滅去,無常與無我。

 

剛開始接觸到佛法,沒有正確與深入的理解,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的令自己生出如實知見的正念,唯有在經過持之有恆、耐心的聆聽佛法、認真思考,從而熏陶出認知真實法相的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領悟諸法實相。

 


問:所謂“看”只是一種法相,是什麼意思?

 

答: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看”的時候,並不是有一個“我”在看,看見也不是持續的存在不變。儘管我們認為有一個“我”在“看”的觀念很難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開始明白一個真相,就是必須具足“看”的因緣條件,才能看到那呈現在眼前的景色。

 

換句話說,即必須有眼識心在眼處生起看到景象,才有景象的呈現,如果眼識心沒有生起,那我們對眼前的一切也就視而不見,不知有什麼在眼前了。沒有人能控制各種法相的生滅,即使是培育正念的智慧,也是必須具足因緣條件才會產生。所謂的“無常”,就是闡釋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的一切,不外是各種法相的生滅,法相是一閃而逝,沒有什麼是能夠控制、能夠持久不變的。

 


問: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遵守什麼準則?

 

答:佛教有熏陶智慧的經典,佛教徒應該通過研習經典、聆聽佛法、思考印證以瞭解經義,並積極循依佛陀的教導設身處世。

 


問:我們研習經義,探討生命的真相,會不會成為只顧自己的自私做法?

 

答:我們培育瞭解正法的智慧,不能說是自私。佛法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同時,也會瞭解別人,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智慧的人會漸漸消除無明、消除物執我執的妄見、從而減輕欲望,各種不善的心減少,這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有好處。

 


問:我並不覺得我有什麼無明,我勝任我的工作,能開車,還有其他的技能。

 

答:所謂的無明,指的是不明白真實法相,譬如說這個世界好像萬花筒般的教人眼花繚亂,其實都只是眼耳鼻舌身等五個門戶,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之後,在心裡造作出來的各種不同法相,每一種法相都是一閃而逝,但是由於心的生滅過於迅速,所以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在生起滅去,於是我們把這五個門戶接觸到的外界色相,以及心裡造作出來的各種感覺混在一起,誤認為這些在迅速生滅的法相是真正存在的、固有的,以致忽略了諸法沒有自性,也即是無我,一切法相都是逐一生起後立即滅去的事實。

 


問:我覺得真是有一個“我”,是“我”在工作,是“我”在努力完成任務。

 

答:專心的心態是一種心所,心因為有專心的心所一起生滅而表現得對事情的關注。但是並沒有誰能成為“專心”的主人,有專心心所的因緣出現,專心心所就會生起。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我”在控制“專心”,要“專心”生起,或不要“專心”生起。

 

同樣的,精進的心所也是有因緣的聚合,沒有人能夠讓精進的心隨著自己的意願而生起。精進是八正道之一,正確的領會佛法,精進就能熏陶智慧的滋長。即使八正道的正精進,也不是能夠隨心所欲要它增長,它就能增長。

 


問:你曾經做過維巴沙那(Vipassana)的修觀嗎?

 

答:我們必須認真的探討一下維巴沙那的意思,維巴沙那是什麼?我避免用維巴沙那這個名稱,因為各人對維巴沙那的體會角度不同。

 

修行的目的,應該是培育感知當前法相的智慧,即使不用什麼名詞來稱呼,這些逐一生滅的法相都以其獨特的相貌出現,我們都可以開始隨時隨地、逐漸地留意那些一閃而逝的心靈感覺,智慧的熏陶並不受環境或地點的限制,沒有必要為了要修行而改變了生活的方式,或是去做出一些特別的動作。

 

有正確的知見,智慧就會在無形中滋長,不一定要到特別的地方去靜靜的坐著,或是按一般人所說的方式去作維巴沙那的修行。培育正見的智慧或維巴沙那,是一種心靈的磨練,在什麼情形下都可以進行。

 


問:不用在寂靜的地方也可以訓練定力嗎?

 

答:不用。因為佛法的教義,是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各種顯現於當前的法相。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法相”的意思,舉個例子,聽見和聲音,聲音是一種法相,不論是在僻靜的地方的聲音,還是在喧嘩地方的聲音。假如我們在吵鬧的地方,受到聲音的騷擾而感到不快,當氣惱的心念生起時,可以知覺到氣惱的心也是一種有因而生的法相,如果致使生氣的因沒有了,怒氣也沒有了,所以這個怒氣也不是“我”的。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有佛法、處處有法相的道理,就知道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進行智慧的熏陶訓練。

 


問:奇怪您說聲音可以作為維巴沙那的修觀目標,不用去寂靜的地方,那又要怎樣才能修觀呢?

 

答:你平時有必要刻意的去看、去聽、去感觸嗎?看、聽、感觸等法相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那種法相現起的因,那種法相就會現起,沒有人能夠禁止。看見喜歡的東西,心頭會立即閃起貪愛的念頭,你能控制不要讓貪愛的心生起,或是讓厭惡的心代替貪愛的心嗎?有分辨法相的理智,就有了熏陶智慧的因。法相是一閃而逝,一個時間只有一個法相的生滅,但是我們也無法掌握理智、或智慧滋生的地點或時間,比如是現在,你能覺得有智慧在增長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