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阿毘達摩(8)無根心(無因心)
[阿姜舒淨]
無根心(無因心)
如果我們想要瞭解自己,我們不能僅是知道不善心或善心的時刻,其他時刻也要知道。當我們看到某個醜陋的東西時,我們不喜歡我們所看到的。在不喜歡的那一刻有不善的心根植於嗔恨。在不喜歡的那一刻之前,一定有只是看到色塵的那些時刻,在那些只是看的時刻,還沒有升起不善心,他們是沒有根(hetu)的心。
有六個心所是根。有三個是不善的,他們是貪愛(lobha)、嗔恨(dosa)、無明(moha)。有三個是美的,他們是不貪或是慷慨(alobha)、不嗔或是慈愛(adosa),還有智慧(amoha)。當心或心所伴隨著有根的心所時稱為”有根”。例如嗔根心,無明和嗔恨這兩個有根的心所是跟著嗔根心一起升起的。
沒有根的心稱為無根心。一天之中有非常多的無根心升起。每當我們看、聽、聞、嚐或是經由身體感官去經驗有形物體時,在善心或不善心升起之前,就有無根心。我們傾向於去注意那些喜歡或不喜歡的時刻,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其他的時刻;我們應該知道無根心。
總共有十八種無根心,其中十五種是無根的果報心,三種是唯作心。這十五種無根的果報心有七種是不善的果報心,有八種是善的果報心。當有愉快或不愉快的物體(色塵)在眼根出現,眼識只是透過眼根經驗出現的物體,並沒有喜歡或不喜歡這個物體。眼識是無根的果報心。有喜歡或不喜歡所伴隨的心會在之後升起,他們是有根心。
眼識和心識是不同的。去注意到東西的形狀形體,並不是經由眼睛的根門,而是經由心門去經驗的;他具有不同的特質。
當我們用“看到”這個字,我們通常指的是注意到某個東西的形狀或形體,而且知道他是什麼。然而一定有一種心(citta),僅僅只是看到那個可以被看到的,而且這個心沒有知道更多了。當我們說“那個可以被看到的”或是“顏色”,意思是那個經由眼根出現的(實相)。
當有耳識時,我們可以經驗知道耳識和眼識具有不同的特質。耳識是透過耳根去經驗聲音。只有在覺知這些實相不同的特質,並且一直不斷去探究他們,有一天我們才能瞭解實相的本質。人們或許會認為有個“我”,但是透過哪個根門,“我”可以被經驗到呢?相信有一個“我”其實是邪見。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透過身體感官去經驗有形物體的身識,如果沒有因緣條件是不會升起的;他們是業力的結果。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是業產生的色法;他們是業在人體上的結果。只有業在心裡的結果稱為果報(vipaka),也就是說只有心和心所可以稱為果報(vipaka)。色法並不是果報(vipaka)。
佛陀的教導是每件事的升起都必定有其原因。當我們看到某個不愉快的東西,一定有其原因和條件;他是不善業力的結果。不善的果報不會是善的業力的結果。看到令人愉快的事物是善的果報;他只能是善業的結果。經由五個感官去經驗愉快或不愉快對象的果報心是無根心。在那一刻並沒有不善的根,或者是美的根。
眼識、耳識還有其他相關感官根門經驗愉快或不愉快物體的心都是無根的果報心。一類是不善的果報心,另一類是善的果報心。因此有一對無根的果報心經由這五個根門升起。
這十種無根的果報心稱”雙五識”,整理如下:
- 眼識:不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
- 耳識:不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
- 鼻識:不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
- 舌識:不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善的果報,伴隨中性的感受。
- 身識:不善的果報,伴隨痛苦的身體感受;善的果報,伴隨愉快的身體上的感受。
去看、聽、聞、嚐的無根的果報心都是伴隨中性的感受,不管他們是不善的果報心或是善的果報心。去喜歡或不喜歡這個對象是在之後升起的心,這些心是有根心,如果不喜歡,是伴隨著不愉快的感受;或者是喜歡這個對象,這個心會伴隨著愉快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他也是有根心。
我們可能會認為”雙五識”,例如眼識或耳識跟喜不喜歡這個對象是同時發生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心(citta)升起,伴隨這些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這些實相因為他們不同的因緣條件升起,他們都不是我,非我、無我。
經由身體感官去經驗有形物體時的感受不會是中性的;只有痛苦的身體感受或是舒服的身體感受。當一個不愉快的有形物體被經驗的時候,這時候伴隨著無根果報心的感受是痛苦的身體感受。
當愉快的有形物體被身識這個無根果報心經驗的時候,這時候伴隨的是愉快的身體感受。痛苦的身體感受和愉快的身體感受都是名法(心和心所),只能伴隨著身識(無根果報心)一起升起。身體的感受升起是身體感官受到碰觸。
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都是名法,但它們是因為不同的條件在不同的時刻生起。例如,當我們在舒適的環境中,我們可能有愉快的身體感受,但儘管如此,我們可能仍然在擔心,這是心理不愉快的感受伴隨著嗔根心;這些感受產生於不同的時刻和因為不同的條件。愉快的身體感受是善業的結果;當我們不快樂時,心理不愉快的感受的因緣條件是我們積累的嗔恨;這是不善的。
整整一天都有有形的物體透過身體感官由身識體驗,被經驗的是色法。全身都能是身識經驗有形物體的感官,身體內也是,因此身體的根門可以在身體的任何地方。每當我們接觸硬或軟,當冷或熱接觸身體時,當我們移動,彎曲或伸展時,會有令人不愉快或令人愉快的物體經由身體體驗。
人們可能會想知道是否每一刻都有身體的印象,愉快的身體感受或痛苦的身體感受。人們可能會注意到明顯的身體感受,但沒有注意到微妙的身體感受。例如,東西有一點太硬,一點太冷或一點太熱,這時就有痛苦的身體感受(dukkha-vedanā),與無根果報心(ahetuka vipāka citta)一起經歷通過身體的物體。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了解實相,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到身體細微的感受。
阿羅漢(arahat),當他經由身體感官經驗一個不愉快或愉快的對象,有痛苦的身體感受或愉快的身體感受,但他之後沒有不善心或善心升起,升起的是惟作心。
我們在經典裡讀到佛陀對比丘說:
“比丘們,那些沒有受過教導的凡夫,感受到愉快的感受、感受到痛苦的感受、感受到中性的感受。那些有受過教導的聖人,比丘們,這三個感受是一樣的。
比丘們,這些沒有受過教導的凡夫,當感受到不愉快的感受,哭泣、哀號、捶胸、跌入絕望裡。因為他感受到二種感受,身體的和心裡的⋯經驗到不愉快感受而生起反感,他被這反感給捆綁住了。
當經驗愉快的感受時,他對愉快的感受感到欣喜。為什麼呢?比丘,這些沒有受過教導的凡夫,他並不知道什麼才是痛苦感受的避難所,對感官享樂感到欣喜,被感官享樂給捆綁住了⋯”
這不就是真實的生命嗎?碰觸了痛苦的感受,我們渴望愉快的感受,我們相信那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沒有看到生命的本質:苦(或不能滿足,dukkha)。我們期望去忽略生病、年老、死亡、悲嘆和絕望,以及所有因緣和合的無常。
我們期待生命是幸福的,當我們受苦時,我們認為愉快的感受會幫助治癒痛苦,並且緊緊的執著於這感受。在佛陀教導的十二因緣裡,清楚的說明感受是貪愛的因緣條件。不僅是愉快或中性的感受是貪愛的因緣條件,不愉快的感受也是,因為我們會期望從不愉快的感受中解脫。
在經典中我們讀到:
“如果他感受到愉快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在束縛中。如果他感受到痛苦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在束縛中。如果他感受到中性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在束縛中。這些沒有受過教導的凡夫,比丘們,被稱作‘在出生、死亡、悲傷、年老、憂愁、傷心、悲慟、絕望的束縛中。他是在苦的束縛中’。我如是宣告。
但是比丘,受過良好教導的聖人,當他碰觸痛苦的感受,他不會掉眼淚、不會哭泣、不會哀號、不會捶胸、不會陷入困惑裡。他只會感受到一種感受,是身體痛苦的感受,不是心裡的⋯
如果他感受到愉快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從束縛中釋放。如果他感受到痛苦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從痛苦中釋放。如果他感受到中性的感受,他感受他如同從束縛中釋放。這個受過良好教導的聖人,比丘,被稱作‘從出生、年老、悲傷、憂愁、悲慟、傷心、絕望的束縛中釋放。他從苦、不滿足中釋放’。我如是宣告。
感受升起是因為因緣條件,而且立刻滅去。感受是無常的,他不應該被當成是我、我的。我們在經典裡讀到,有一位老先生去請示一位比丘,見到比丘後,老先生恭敬的坐到一邊去。
他說:
“世尊這樣說過,先生,‘因為多樣的元素,升起了多樣的接觸。因為多樣的接觸,升起了多樣的感受。’尊貴的比丘,請問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先生,在眼睛看到了愉快的物體之後,一個比丘知道,這是一個愉快的眼識經驗。因為接觸了愉快的對象,升起了愉快的感受。
在眼睛看到不愉快的對象之後,一個比丘知道,這是一個不愉快的的眼識經驗。因為接觸了不愉快的對象,升起了不愉快的感受。
在眼睛看到一個中性影響的物體之後,一個比丘知道,眼睛經驗一個中性影響的物體,因為接觸一個中性的經驗,升起了中性的感受。
所以,老先生,在耳朵聽到了聲音、鼻子聞到了氣味、舌頭嚐到了味道、身體經驗了有形物體、心裡認知了一個愉快的對象⋯因為接觸了愉快的對象,升起了愉快的感受。
但是如果認知的心裡對象是不愉快的,因為接觸了一個不愉快的對象,升起了不愉快的感受。同樣的,當心裡認知一個中性影響的對象,他知道心經驗了一個中性影響的對象,升起了中性的感受。因此,因為多樣的元素,生起了多樣的接觸。因為多樣的接觸,升起了多樣的感受。”
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經由不同根門出現的實相,我們就可以從經驗中覺察到名法和色法不同的特質;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心和不同的感受。我們就會知道這些實相就只是因為不同條件生滅的元素,它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也不是它。
我們會從直接的經驗中知道,不只是只有貪、嗔、癡、不貪、不嗔、不癡伴隨著心,也會有些無根心。我們或許不會覺得去知道這些眼識、耳識以及透過不同根門出現的實相是有用而且有趣的。
然而為了要認清實相的本質,有必要去了解,例如,聽到聲音的耳識以及聽到聲音後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有著不同的特質,有著不同的條件生起滅去。佛陀的教導可以在清楚瞭解實相時得到驗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