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6FC504-A403-4AE6-94FE-8377E6ACE3A1.jpeg

認識《佛經》

 

說到佛教,叫人想起的包括了僧侶、唸經、佛寺、宗教儀式,以及所有與供奉祭拜有關的物品等等,但是正確的説法是:佛教就是佛的教言,以上所說的各項,可説是佛的教言所產生的衍生物。

 

佛陀在證得生命的真諦後,把所覺悟的宇宙真理示諸世人,這些引導衆生走上離苦得樂正道的教言,就保存在佛經中,因此如果沒有研習經典,就不知道甚麽是所謂的正道,也就沒有修行的正確指南,盲目無知的修行,所證得的結果也是無知。

 

因此佛經的教導還存在,就是佛教還存在,反之,如果佛經的教義已經消失,那麽,即使還保留著佛寺、僧侶、宗教儀式等等,也不能代表了佛教的存在。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即使沒有雄偉壯觀的佛寺與宗教儀式等,但只要佛陀的教義還在人的心裏,佛教也依然存在世間。

 

佛陀在涅槃之前,留下了以法為師的遺言,因此,佛法就成了佛陀的代表,佛光法雨,兩千多年來廣沐衆生、指引衆生脫離苦海。

 

佛經是佛陀教言的記載,悉達多王子在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證道成佛,八十歲涅槃,佛陀説法四十五年,八萬四千個法門分別記載在經典、戒律與論藏等三大部經典中。經典記載的是佛在世時,和當時印度自國王到賤民的對話記錄,以及種種的宗教故事等;戒律是對出家人的約束條例,論藏純粹是佛教的精闢佛理,屬於熏陶智慧的學術理論,也即是悉達多王子經過無數世的修行,終于由俗人,最後達到的正等正覺境界,所實踐的成佛的智慧結晶。

 

因此作爲一個佛教徒,必須研讀佛的教言,由理論到實踐,認識因果的真諦。假如不知道佛的教導是甚麽,那和異教徒也沒有甚麽不同。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就已經把佛的教言分類,爲了方便記牢,便以集體誦唸的方式,時時溫習。

 

首次結集

對於佛的教言的首次結集,是在佛陀涅槃之後的三個月舉行。佛涅槃後七天,佛的大弟子大迦葉長老帶領了弟子們,匆匆趕回來主持佛陀的荼毗火葬禮。

 

弟子們中,很多對佛陀的涅槃痛哭失聲,但是其中有一位出家不久的僧人,名字叫做囌帕塔的說道:“諸位爲甚麽要哭呢?佛陀涅槃了也好,因爲佛陀在世,對我們諸多束縛限制,這樣不可以、那樣也不可以,大家都不方便,現在佛陀涅槃了,我們也可以不必遵守這些戒律,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了。”

 

大迦葉長老想到佛陀剛涅槃,就有人打算破壞戒律,爲了鞏固佛陀的教言,於是和其他的長老,經過三個月的籌備,於王舍城,在阿差薩度王的主持下,舉行了在佛教史上對佛陀的教言最重要的、經過七個月的時間進行規劃歸類,才完成的首次結集。

 

有資格參加首次結集的為得到阿羅漢聖果的五百位尊者,在會議上,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逐字逐句重複佛陀的教言,於參加結集大會的五百羅漢全都認同後,全體僧侶齊聲反複誦唸,使到能夠統一的記牢,以及作爲日後傳頌的典範。同時,佛陀的弟子們,一致通過對佛陀所留下來的教言,以此次結集為凖,不再添增,也不刪減。

 

對於佛的教言的結集,劃分爲佛法和戒律兩部分。關於佛法的部分,由最接近佛陀的號稱記憶第一的阿難尊者主持,戒律的部分,由被佛陀稱讚為紀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主持,内容則全屬於對出家人身、口、意必須遵行的戒律。

 

經過七個月的反複對證,才完成結集的工作,佛法中包涵了佛陀所有的教言理論、針對各種事物的真相,對衆生慈悲的指導等。

 

戒律的内容範圍比較狹窄,共二萬一千法門,佛法在後來因爲内容的不同,又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記載佛在世時,和當時印度自國王到賤民的對話記錄,以及種種的宗教故事等,有人物、有對話,被稱爲佛經,也有二萬一千法門。

 

另一部分共四萬二千法門,沒有人物、沒有故事,純粹是講解衆生與宇宙的真相,包含了色法和心(名)法,譬如說到五蘊,就直接解釋何謂五蘊,以及五蘊之間的關係;說到十二緣起法,就直接深入的解釋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的前因後果規律,對所謂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八正道等等法門,又有抽絲剝繭的詳細解釋等等,是屬於熏陶智慧的精闢深奧的學術理論,被稱爲論經。

 

佛法怎樣流傳到今天

首次的佛法結集,可以説是最重要的一次結集,因爲當時能夠彙集多少佛陀的教言,日後將不再增加或刪減。佛教徒有責任把所有的教言正確不漏的誦唸流傳,保持佛陀教言的完整。

 

雖然佛經在後來也還有過數次的結集,但是都僅僅是對首次結集的基礎上加以鞏固,不使出現偏差。此外,佛法在流傳中,也被後來研習者依照自己的體會,增添了新的理論或解釋,重新結集的目的,就是以首次完成的佛法結集,作爲後來佛學教義的凖尺,去僞存真以保護原始佛法的純潔完整,而參加結集的高僧,都不得在進行結集的過程中,於經典内加入個人的意見,但假如有必要加入原來陀佛教言以外的文字,都必須另外加以註明。

 

這種在口頭上傳誦的佛經,一直維持到佛涅槃後約四百六十年。集體誦唸佛經的好處是,當十人、二十人、五十人、一百人齊聲唸經,大家的發音必須一致,不會少掉一個音,也不會多出一個音,如果發生走音,可能會使集體誦經無法繼續。佛經的重要性在於佛經是佛陀的教言,如果佛經被歪曲,意味佛教的教義也被歪曲。

 

佛法的流傳到今天,分成兩個階段,初期是在口頭上傳誦,始自佛涅槃後約四百六十年後的第四次結集時,長老們認爲爲了更好的保存佛法,決定把佛經記載在貝葉上。

 

用文字記載佛經,優點是使佛法更好的保存,缺點是在抄錄的過程中,容易出差錯,尤其如果負責抄錄的人,對佛陀的教義不了解,所產生的錯誤會更加的離譜。因此,爲了避免更多錯誤的發生,一些奉行南傳佛教的國家,都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經過嚴格對證檢查的中央佛法經典,作爲研習佛經者的典範。

 

在佛陀的教示由口誦,進化到以文字記載的時期,佛教已經流傳到成爲一些國家的國教,而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都以自己的文字,各自建立了一套巴利音的佛經。有一點必須提到的是,儘管文字記載的佛經,流傳到現在,已經超過千年,但是由於所有佛教國家對佛經的嚴謹和愛護,因此如果把各個佛教國家的巴利語佛經拿來對照,可以發現發音的差別是相當的微小,充分的表達了佛經的準確性。

 

在屆滿佛曆二千五百年,所有奉行上座部佛教的國家,除了在本國舉行盛典慶祝外,在佛曆二四九七年到二四九九年(公元1954-1956),還集合各個南傳佛教國家的經典,在緬甸舉行首次的國際佛教經典大結集,整理出為所有佛教國家都接受的準確完整的巴利音經典,並且增加了以羅馬文發音的佛經,方便各國的佛教徒誦讀。

 

四十五本經典,依照内容,劃分為三大部分,即是戒律(Vinayapitaka)八本,純為約束出家人的修行與行爲的戒律典範。經典(Sutantapitaka)二十五本,内容記載佛在世時在不同場合的説法與對話,以及各種佛教典故等。

 

另一部分為論藏(Abhidhammapitaka),純粹是佛教的精髓學術講義,也可説是佛教的精華所在,論藏共有十二本經典。

 

佛的説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分爲戒律二萬一千個法門,經典二萬一千個法門,以及最深奧的論藏佔了四萬二千個法門。

 

因爲佛法的深奧難以理解,爲了幫助研習者的了解,因此就出現了歷代的高僧,對佛陀教言的講解,也另外編印成冊,成爲‘佛經釋義’,但是在後來,又出現了對佛經釋義的講解,稱作‘註疏’。

 

佛法流傳到今天的二千五百多年,出現了很多對佛法錯誤的解釋,有的人沒有認真研習佛學,甚至把一些外道的雜論邪説,誤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只要認真的把不同講解的理論,拿去和巴利文的原來佛經比較,就能夠分辨真僞是非。

 

研習佛經,可以從較易了解的佛經釋義開始,在有了一定的基礎認識之後,就一定要研讀巴利文經典,因為其所表達的深邃精辟真理,超過時空的意境,有時不是一般膚淺語言文字所能夠表達得出來的;尤其是在各種披著宗教外衣,其實是邪説怪論充斥的今天,很多佛教徒甚至不知道佛陀對我們的教導是甚麽。研讀原文的經典,只有以耐心、毅力、鍥而不捨的研究,才能確保自己是走在正途上。

 

佛教在流傳進入泰國後,成爲泰國的國教,爲了保護佛經的純潔完整,也經過了多次的檢查結集,諸如在自蘭那王朝和一世皇的時代等,一直到今天,泰國還有保留著古老的貝葉經典。

 

在公元一八八八年的節基五世皇時代,首次把佛經用泰文印刷成冊,最初共三十九本,在公元一九二五年的節基七世皇時代,才重新印刷成四十五本完整的經典,一直沿用到今天。

 

泰國的佛教經典,也被所有信奉南傳佛教的國家所一致認同,可以説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原始佛教經典。至於佛教的其他支派,是後來才產生的,雖然還保留着佛教的淨化人心教義,但對佛法的一些解釋,已經不同於原來的巴利經典内容。

 

總結

根據以上所述,佛經的重要性,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 佛經匯集了佛陀的教示,佛陀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公開示諸世人,指導世人依法實踐,如法修持精進,最終都可證得正果。
  • 佛經是代表佛陀對佛教徒的言行道德的熏陶指南,接近佛經、了解佛經,就等於接近佛。
  • 佛經是所有與佛學有關的經典、刊物、宗教活動的根源,後來的佛學研究者,所作的有關見解與學説,必須建立在符合原來佛經教義的基礎上。
  • 在對佛法的教義出現不同的解釋時,巴利語經典將是最高與最後的辨別是非的判斷依據。
  • 所有的佛教學説,必須符合佛法與戒律,即使是佛經中,也不容許有互相矛盾的内容,假如出現令人懷疑的言論,必須對照檢討佛經裏面的廣泛教義。
  • 一些宗教的習俗活動或儀式,是正確或錯誤,也必須以佛經中的佛法或戒律為判斷的準則。

 

因此,佛教徒信仰佛教就必須研習與實踐佛陀的教導,等於維護佛教在世間的延續,因爲只要還有人研習佛法,以及在生活中實踐佛教的精神,佛教就還存在世間;但是假如沒有人研習佛經,即使有宗教儀式,也失去了佛教的意義,最終佛教將會是名存實亡。

 

儘管佛經中貫徹了佛陀淨化人心,指引衆生離苦得樂,以至最終達到最高的無上正等正覺境界的法門,但是佛陀的教言,除了宗教角度的重要性外,佛經還有其他方面的崇高價值,諸如:

  • 記載了古代印度各國的風俗信仰、文化傳統、天文地理、階層權限、人際社會關係等等歷史資料。
  • 佛經中的内容,包羅萬象,範圍涵蓋到各種專門的學術,諸如心理學、法律學、統治管理學、社會經濟學、處世哲學⋯⋯等等。
  • 對於泰國人來説,研讀佛經,有利增加對泰文的了解,因爲經典中的很多名詞,都被引用在目前通用的泰文中。但是,到了今天,運用在泰文中的一些巴利文名詞,其意義已經不同于在經典中原來的意思。

 

因此,研習佛經的重要性,不單是研究佛教,還可獲得歷史、地理、社會、心理學、政治管理、教育、宗教⋯⋯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但是令人奇怪與吃驚的是,現在的人反而不知道甚麽是佛法,而且也不重視戒律,甚至有的人認爲,佛法要怎麽說都可以,很多人也分辨不清,甚麽是佛教的教義,甚麽是個人的見解。因此,要知道佛陀的教導,只有在佛經中才能找到答案,也真正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儘管每個人都有宗教自由信仰的權利,對於佛陀的教示,相信或不相信,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但是爲了公平起見,在對佛陀的教義表示不同意之前,是不是應該對佛的教義先研究了解一番,然後才作出不相信的判論?

 

實際上,佛陀留下來給我們的教義,都是有根有據的絕無虛假,信徒可以從修行中自己體會到、自己印證到。任何人如果說他不必研究佛經,就能夠自己修行的話,他的修行,又怎能稱爲佛教的修行?只能說他是按照他自己的見解所做出的行動,種下錯誤的因,又怎能結出正確的果?

 

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兩種人,第一種人把自己的見解,認作是佛教的精神,認爲不必研讀佛法,也能夠知道佛法是甚麽;第二種人認爲,即使不必研習佛經佛法,僅依照自己的方式修煉,也可以到達涅槃彼岸。相信這兩種見解的人越多,對佛教造成的損害,也就越大。

 

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有責任提高警惕於保護佛教免於周圍有形和無形的傷害,與傳達佛陀教示的正確知識,以維護佛陀教言的純潔。

 

因爲假如佛經還存在,我們還可以從佛經中認識到佛教的正確教義,以及從佛教的正確教義中,反省到自無始以來,就潛伏在自己靈魂深處的愚昧無明,領受到靈光一現、與震撼靈魂的寧淨法喜,感受到佛陀浩瀚無邊際的大慈愛、大淨潔與大般若的佛德。

 

 

取材自泰國佛教大學校長帕坦瑪比洛大師所著作的《佛教徒所應該認識的佛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