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2CD1D5-F40A-45BF-A197-9ED145C93DAD.jpeg

《阿毘達摩講解》21

 

[阿姜舒淨]

 

第二十一章 世界

 

心可以分類為世俗的世間心以及超世俗的出世間心。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世界”(loka)的含義。佛陀在相應部(part IV.I,Ch.XXXV.II.4,S84,Transitory;1972年版)中解釋聖人的世界,我們讀到:

 

然後,尊者阿難來見世尊坐在一旁的尊者阿難對世尊說:

 

世界!世界! 世尊,世界是什麼?

 

阿難,只要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在聖人之律中被稱為世界。

 

阿難,什麼是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眼睛,阿難,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色塵⋯⋯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眼識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觸,任何經由(眼睛根門)接觸而引起的愉悅的感受、不愉悅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

 

其他根門也一樣。因此,阿難,只要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都被稱為是聖人之律中的世界。

 

對於已經開悟的聖人來說,了解轉瞬即逝的實相本質是很自然的,但對於尚未瞭解到實相生滅本質的人來說並非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瞭解出現的只是實相的生滅,那麼他就不可能成為聖人。

 

佛陀對阿難說,所有本質上是轉瞬即逝的就是聖人的世界。世界是所有瞬間生滅的法,如果不是瞬間生滅的法就不是世界;只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它是出世間的法(lokuttara),也就是涅槃。

 

我們可以把心分為世間心和出世間心。世間心(lokiya)不能清楚瞭解涅槃的特徵,它不是以涅槃為對象。道心(magga citta)以涅槃為對象並逐漸依序徹底根除汙染雜質。果心(phala-citta)同樣以涅槃為對象,它在道心之後緊接著生起。這兩種類型的心都是出世間心(lokuttara cittas)

 

應該要發展世間慧(lokiya panna)來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才能開悟成為聖人。世間慧不是指學術上的知識,世間慧在佛法中指的是能夠瞭解名法和色法特徵的智慧。

 

世間慧能夠知道世界的特徵,也就是能夠知道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世間慧可以知道除了涅槃以外的其他實相的特徵。

 

道心有四種,有四個不同開悟階段的出世間善心,道心以涅槃為所緣並根除不同程度的汙染雜質。果心也有四種,有四個不同開悟階段的出世間果報心,也是以涅槃為對象,在道心根除不同程度的汙染雜質之後,果心緊接著生起。除此之外,其他類型的心則都是世間心。

 

因此,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也就是四個出世間善心和四個出世間果報心,它們是:

 

  • 入流道心(Sotapatti magga-citta)
  • 入流果心(Sotapatti phala-citta)
  • 一來道心(Sakadagami magga-citta)
  • 一來果心(Sakadagami phala-citta)
  • 不來道心(Anagami magga-citta)
  • 不來果心(Anagami phala-citta)
  • 阿羅漢道心(Anahatta magga-citta)
  • 阿羅漢果心(Arahatta phala-citta)

 

當須陀洹(初果聖人)的入流道心生起時,它以涅槃為對象,執行消除汙染雜質的功能,然後就馬上消失,緊接著生起的是須陀洹的入流果心。入流果心也是以涅槃為對象,當它生起時,不同程度的汙染雜質已在這個階段被剛滅去的道心根除。入流道心是出世間善心,它是出世間果報心緊接著生起的因緣條件。

 

毫不遲延”(akaliko)一詞在三藏經典中使用時,指的是出世間道心會立即產生果報,不必等到之後或來世才會有結果。但其他的善業或不善業並不會立即在業之後馬上產生業報。

 

發展奢摩它的人,只要是在人間,禪定心不會在那一世得到結果。因為禪定果報心是執行在梵天界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的功能。

 

如果一個人在死亡前禪定的能力沒有衰退,禪定心在死亡心生起之前很短暫的生起,產生執行再出生在梵天界的果報功能。比如,第一階段的色界禪定善心,它是色界果報心執行再出生在第一階段梵天界的條件。更高階段的色界禪定心也是一樣的;它們會產生再出生在更高的色界梵天界的結生心。第一階段的無色界禪定善心,也就是空無邊處的無色界禪定心,它是無色界果報心執行再出生在空無邊處的無色界梵天界的條件。更高階段的無色界禪定善心也是如此,它們在更高的無色界梵天界有相對應的結果。因此,就禪定心而言,業不會在同一世中產生結果。

 

但就欲界善業而言,果報有可能會在同一世產生,但不會是立即的;在造業和產生果報之間有無數的心生滅,果報可能會在這一世之後的生活中出現,或者會在許多世之後出現。

 

但只有出世間善心的情况是不同的。出世間道心滅去之後,出世間果心緊接著生起。出世間果報心不會執行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的功能,也不會執行其他果報心的功能。

 

註釋書(Book I,Part II,Ch. II, The Couplets, SS47-48;1976年版)描述了有關世間心和出世間心:

 

世界現象的描述中,生命的輪迴被稱為世界”(loka),因為它有分解和毀壞(lujjana)的性質。包含在其中並且與世間相關聯的狀態被稱為世俗的。超越世間的是超世俗的,不包含世間在其中,被稱為[出世間法]。

 

心、心所和色法是行法,是需有因緣條件才能生起並會立即滅去的實相。出世間心和心所以涅槃為對象,是生起就立即滅去的實相。然而,由於心被分類為世間心和出世間心,世間心不是以涅槃為對象,出世間心是以涅槃為對象。道心以涅槃為對象並根除汙染雜質,果心也是以涅槃為對象並在道心之後緊接著生起,道心依不同的開悟階段根除不同程度的汙染雜質。

 

我們在相應部(Part IV.I,Ch.XXXV.II.4,S 85,Void;1972年版)裡讀到:

 

然後,尊者阿難來見世尊⋯⋯尊者阿難坐在一旁對世尊說:

 

世界是空!世界是空!世尊,這句話指的是什麼呢?

 

阿難,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所以說世界是空的。阿難,什麼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呢?

 

眼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

色塵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眼識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眼觸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眼觸之後愉悅的感受、不愉悅的感受、中性的感受是空的,沒有人或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

 

其它相關的根門也是一樣。

 

阿難,這就是為什麼說世界是空的。

 

只要還有無明,就沒辦法瞭解。應該要知道空是什麼、什麼是空。要知道沒有人以及沒有屬於任何人的東西的意義,因為這是真相。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經驗到的法,生起之後立即就滅去了,它們都沒有人以及不屬於任何人。

 

有些人相信他們有時會經驗到,沒有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他們想知道為什麼他們以前從沒有這樣的經歷。以前他們相信有我和屬於我的東西。但是因為他們經常聽聞佛法,他們得出結論,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我的,他們不應該再堅持這個錯誤的見解。

 

但這還只是在理智上瞭解的階段,理智上的瞭解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足以消除汙染雜質。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現在僅僅是理智上的瞭解,那麼他可能會錯誤地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的智慧,而且很快就會達到開悟。人們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他們知道了一些他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因此就把這些當成是非凡的成就。

 

汙染雜質是不可能只是通過理智上的思考就可以根除的。如果還沒有瞭解名法的特徵就是能經驗的法,那麼就不可能根除汙染雜質。是名法在看、聽、聞、嚐、碰觸有形物體或思考,而不是有人在經驗這些。當正念還沒有生起覺知到正在出現的實相,智慧就沒有辦法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真實本質,就不可能進一步瞭解它們的生起和滅去。名法和色法出現生滅的那一刻,就是世界生起滅去的那一刻。

 

人們可能會思考名法和色法的特徵,可能可以瞭解它們,但不應錯誤地認為智慧已經發展到可以根除汙染雜質的程度。如果正念沒有生起並覺知和探究到不同實相的特徵,一次只有一個法出現,那麼名法和色法之間的不同就無法被清楚地理解。這是在內觀智慧的第一階段,但只要這一階段還沒有達到,智慧就不能進一步發展到瞭解所有因緣條件生滅的法都只是空的世界,沒有人、沒有東西。

 

我們在小部經典的小義釋(Culla Niddesa of the Khuddaka Nikaya)中讀到佛陀對比丘談論到有關捨離。佛陀說:

 

"比丘們,就像一個人把所有的草、所有的棍子、所有的樹枝和葉子都收集起來,然後在祈園精舍燒掉,你能說這個人正在聚集,燒死我們,對我們做他高興想做的事嗎?

 

當然不是,世尊。

 

為什麼?

 

世尊,因為那些並不是我,也不是屬於我的。

 

即使如此,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的,從中捨離出來,如果你能捨離它,那將是你的利益和福祉。身體不是你的,捨離它。如果你能捨離它,那將是你的利益和福祉。感受、記憶、行蘊、識蘊,捨離它們。如果你捨離它們,那將是你的利益和福祉。人們應該以這樣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是空的⋯⋯"

 

我們接著讀到,當人們真的瞭解世界只是草和棍子時,就不會想要再次出生,他只期望涅槃,也就是苦的停止,輪迴的終點。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世界是空的這個真相。

 

我們習慣把色法和感受當作是我的。當想蘊以錯誤的方式記憶,會認為有人和東西存在,就會執取這個世界所使用的名字。我們習慣把一切需有條件生滅的實相都當作是我的,不管是善法還是不善法。如果人們不能夠瞭解世界就只是像草、棍子、樹枝和葉子一樣,那麼就不可能真的可以捨離五蘊。

 

如果人們不研讀和思考佛陀的教導,如果正念還沒有建立,那麼既使他們已經輪迴無數世了,還是不能真正地瞭解世界的真相。如果不能瞭解這個世界的真實本質,就無法從中解脫。有人可能經歷了許多的幸福,因此認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是愉快的,但事實上幸福愉快是不可能可以持續不變的。愉悅的感受只會出現一瞬間,然後就消失了。如果人們不研讀佛法,就不能夠瞭解實相的特徵,那麼就不會知道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以及有哪些世界。

 

我們都知道外緣會經由眼、耳和其他感官根門出現。例如,當聲音撞擊耳根,耳識生起並經驗聲音時,出現的就是聲音。我們應該要知道,如果沒有能經驗的實相,比如耳識(能經驗聲音),聲音就不能出現。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不同對象證明了有心的存在。因為有不同的對象出現,我們能知道心的特徵就是能經驗所緣。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在每一刻生起,然後就瞬間滅去了。

 

如果我們不能夠真正瞭解實相生滅的特徵,一個接著一個非常地快速,我們會把所出現的當作是一個整體,例如:人或某個東西。那麼就不會知道世界究竟是什麼。人可能從世間的知識,比如地理、歷史或科學的角度研究這個世界,但是所有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知識都不能夠幫助人們從這個世界解脫出來,即使是持續研讀無限長的時間。如果不能夠瞭解這個世界的真實本質,就不可能真正的解脫。

 

世界能成為我們生活的避難所嗎?我們貪愛執取於愉悅的感受,但愉悅的感受生起就滅去,同一個感受將不再回來。如果人們生活在痛苦的折磨中,就會想逃離這個世界,就不會把這個世界當作是避難所。然而,只要還不瞭解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就不可能逃離解脫出來。

 

我們仔細想想,已經準備好要捨棄有我的錯誤見解了嗎?或是還沒有?這是很重要的。此時此刻,真相是沒有我,但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捨離世界了?人們應該要清楚地知道真相是沒有我、沒有別人、沒有東西,這樣才能捨離世界並從中解脫出來。

 

有些人無法接受真相是沒有我在看、在聽或經驗其它感官對象。他們不能接受在究竟真相裡是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財產,沒有什麼實際可以享受的東西。通常人們不會認為他們應該從世界解脫出來。為了摒棄有屬於我的這個錯誤見解的執著,我們應該發展智慧,因為只有智慧可以瞭解出現的實相的本質。那麼就能夠真正瞭解到世界就只是這些法。

 

要真正瞭解世界就只是法並不容易。那些透過佛陀的教導而能瞭解世界真實本質並教導他人的人,應該仔細思考他們所學到的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們應該繼續發展智慧,讓智慧變得更敏銳,就能瞭解世界的真相。

 

我們應該從現在這一刻來瞭解世界,而不是其它時候。就在這一刻,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嚐到、碰觸到有形物體或思考時,我們有機會知道甚麼是世界。我們應該聽聞佛法、研讀佛法,正念才能夠被建立,智慧才能夠瞭解經由根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唯有發展智慧才能夠瞭解世界的真相:現在這一刻只有法的生起和滅去。

 

我們在相應部讀到,當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時,尊者三彌提(Samiddhi)來看他並且說:

 

世界!世界!世尊。什麼是世界呢?

 

三彌提,哪裡有眼睛、色塵、眼識,哪裡有眼識可以認知的(),哪裡就有世界。

 

關於其他的根門,也是如此。

 

世界之所以被知道,是因為世界的顏色經由眼根被看到;世界的聲音經由耳根被聽到;世界的氣味經由鼻根被聞到;世界的味道經由舌根被嚐到;世界的冷、熱、軟、硬、彈性和壓力經由身根被經驗到。如果沒有這些根門,世界會出現嗎?如果沒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或意識,世界就不會出現。我們執著於世界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世界。

 

但事實上,經由眼根、眼識看到的世界只是顏色,其他相應的根門也是一樣的。因此,世界是由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所緣所組成,世界之所以能出現,是因為這些出現的對象經由感官門和意門被經驗。眼根是眼識生起的因緣條件,耳根是耳識生起的因緣條件,其他的根門也是相應的心生起的因緣條件。經由意門,六個根門出現的對象被思考。我們不需要去尋找另一個世界,無論是生活在哪個世界,世界都是透過六個根門之一出現。

 

在相應部同一部經典中,我們讀到佛陀對尊者三彌提(Samiddhi)說:

 

但是如果沒有眼睛、沒有色塵、沒有眼識,沒有法被眼識認知,那麼,三彌提,那裡就沒有世界。

 

關於其他的根門,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不能夠瞭解世界的本質,即使我們想要,也不可能從中解脫出來。我們將在這個世界和其它世界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在過去,人們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而且他們也將在其它世界無止境地生活下去。人們將一次又一次地再出生,在生與死的輪迴中周而復始,經驗快樂與悲傷。

 

有些人相信佛陀雖然已經大般涅槃了,但他仍然是存在著。人們想參拜他、供養他。我們應該仔細思考經典(Phagguna Sutta,Kindred Sayings,Part IV.ICh.XXXV.II.3,S 83)裡的話:

 

然後,尊者波估那來見世尊⋯⋯坐在一旁⋯⋯他問:

 

世尊,過去的諸佛已經徹底根除所有的汙染雜質,已經切斷了貪愛的道路,已經結束了輪迴,已經從一切苦解脫出來,還會有眼睛、眼識嗎?

 

然後他問了同樣的關於耳、鼻、舌、身和意的問題。於是他又問,佛陀在大般涅槃之後是否還會有眼、耳、鼻、舌、身和意。我們讀到佛陀回答說不會再有眼、耳、鼻、舌、身或意了。

 

當佛陀大般涅槃後,他就不再出生,不再有眼、耳、鼻、舌、身和意。他並不是在大般涅槃後去到一個特別的地方,然後可以接受人們的供養。如果仍然有感官和心識的活動,他就沒有從世界中解脫。那麼苦(dukkha)就仍然存在,並沒有從苦中徹底解脫。

 

世界是所有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如果沒有生起能看、聽、聞、嚐、碰觸有形物體或思考的心,世界就不會出現。當正念生起時,可以覺知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世界的特徵。

 

理智上的思考世界,和真正瞭解實相的特徵是沒有人、沒有東西是不同的。如果只是思考世界,那就是在思考關於靈魂、人、我或不同的東西,只是從表面實相(世俗諦sammuti  sacca)來知道世界,而不是真正透過勝義諦(超越世間的道理paramattha sacca)來瞭解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曾經意識到自己是在表面實相(概念)的世界裡,還是在究竟實相(真實)的世界裡?心是經由六個根門經驗對象的法。每一刻都有心在生滅,但法並沒有在每一刻出現。

 

當沒有看、聽、聞、嚐、碰觸或思考的那一刻,世界就不會出現。

 

一期生命中的第一個心是結生心,結生心並沒有經驗到此世界的任何對象。結生心是果報心,是業的結果。結生心緊接著上一世的死亡心生起,與死亡心經歷相同的對象。由於結生心沒有經驗這個世界的任何對象,因此在那一刻,世界還沒有出現。當結生心滅去之後,同一個業緣條件也會使有分心緊接著生起,有分心也和結生心經驗一樣的對象。有分心相繼生起滅去,執行維持生命心識之流的功能,在這個時候,世界的對象還沒有被經驗到。有分心不看、不聽、不聞、不嚐、不碰觸及不思考。因此,只要是這些心在生起和滅去,這個世界就不會出現。

 

當心路過程生起時,世界就出現了。心路過程(vithi-citta)經由六個門認知世界。五個感官門是色法,一個門是名法,它們是:

 

  • 眼淨色(Cakkhuppasada rupa),眼門
  • 耳淨色(Sotappasada rupa),耳門
  • 鼻淨色 (Ghanappasada rupa),鼻門
  • 舌淨色(Jivhappasada rupa),舌門
  • 身淨色(Kayappasada rupa),身門
  • 有分斷心(Bhavangupaccheda-citta),意門(名法)

 

這五個感官,也就是五淨色,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徵,它們都可以接收各自相應的色法的撞擊。因此,每一個淨色都是相應心路過程的心的門,心路過程的心都會經驗撞擊這個淨色的色法。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感官經驗,還有意識思考各種對象。當心經由眼門或其他感官門經驗到對象之後,就不再依賴五淨色,接著的意門心路過程就需要意門;有分斷心是意門,在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citta)之前生起。

 

感官心路過程的心在經驗感官對象後滅去,意門過程的心會接著經驗剛剛滅去的感官對象或想著不同的對象。如果有分斷心(意門)沒有生起,意門轉向心,也就是第一個經由意門經驗對象的心也不會生起。意門與意門轉向心是不同的法。有分斷心是果報心,它不是心路過程的心。意門轉向心是唯作心,是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生起的心,經由意門知道對象。

 

這些都是平常的日常生活。我們應該知道這些門的特徵,才能探究和瞭解法的真實本質是生起就瞬間滅去的,它們不是人,也不是東西。

 

現在我們可能不會特別想到眼淨色(cakkhuppasada rupa),但它是一個實相,是一個生起滅去的色法。

 

眼淨色不能被看到,但它可以被色塵撞擊到。眼淨色也被稱為眼處”(cakkhayatana),眼處這個巴利文是由眼(cakkhu)和處(ayatana)組成。處是相會的地方或出生的地方。因此,眼處是眼識和色塵相會的地方。當眼根被色塵撞擊時,這是眼識生起並經驗色塵的因緣條件。

 

佛陀解釋說,透過眼門生起的心在經驗色塵後馬上滅去,許多有分心緊接著生起滅去。然後,心在意門過程經驗剛才滅去的色塵。既使在眼門過程和意門過程之間有有分心,意門心路過程的心仍然會非常迅速地緊接著眼門心路過程生起。

 

我們應該珍惜佛陀精深細微的教導,他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不要混淆經由眼門經驗色塵的心,和在眼門過程結束後經由意門去經驗的心。其他感官門也是一樣。當心經由感官門經驗的對象滅去之後,會有有分心生滅,緊接著意門心路過程的心經由意門知道同一個對象。

 

名法(心和心所一個接著一個生起滅去,非常地迅速。我們現在似乎是同時看到和聽到,然而事實上,一次只會有一個心經由一個根門生起去經驗一個對象,然後就馬上滅去。心路過程是由好幾個相繼生滅的心組成。由於心的生滅非常的快,人們可能不會知道在眼門心路過程中生起的心的特徵,就只是去經驗那個出現的對象而已。

 

意門心路過程的心緊接著迅速生起,經驗和眼門心路過程一樣的對象。在那之後,意門心路過程的心會去記住(伴隨心的「記憶心所」的功能)出現的對象的形狀和外觀。由於這些心的生滅極快,因此人們會忘記經由眼睛根門出現的其實就只是色塵而已。

 

眼門的過程就好比是一個巨大的海洋,永無止境。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太陽和星星的顏色。雖然它們離我們很遠,但顏色仍然可以撞擊到眼根,然後被眼門心路過程的心經驗。似乎有個宇宙充滿了生物、人和東西。然而事實上,它們只是心想像思考 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形體概念;它們以人、月亮、太陽、星星,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現。當我們觸碰時,只會出現冷、熱、軟、硬、彈性或壓力。如果我們知道法的真實本質,就能夠瞭解世界究竟是什麼。世界就只是法在瞬間生滅,世界是極度短暫的。

 

生起的法都一定會馬上滅去,沒有例外。如果沒有瞭解法的生生滅滅,那麼就僅僅只是知道世間的道理(世俗諦)。意門心路過程的心會記得一個整體,會記得經由眼根出現的對象之後所形成的形體和外觀。它們會記得經由耳根出現的高低聲音的含義。它們也會記得不同的事物。然後,被知道的就只是概念。

 

問題

  • 世界是什麼?
  • 什麼是世間的智慧(lokiya panna)
  • 結生心知道這個世界的對象嗎?請解釋。
  • 有分心知道的對象是什麼?
  • 意門轉向心和意門是一樣的嗎?
  • 意門的本質是什麼?
  • 意門轉向心的本質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