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EC03D4-0D35-43BC-886E-A6CF276FD102.jpeg

佛教史上三次重要的結集

 

佛陀在世的時候,佛的教導並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在佛陀入滅大概五百年之後才開始書寫成文。第一次書寫成文是在斯里蘭卡。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佛陀正法、律,是通過歷代的長老們口口相傳,再經過結集、整理成為文字經典,這些都是在佛陀入滅之後才進行的。結集就是大長老們聚集在一起背誦三藏,現在所有的經典都是經過結集而來的。

 

第一次結集

佛陀入滅那一年是公元前544年,佛歷即是以佛陀入滅那一年開始推算。第一次結集的時間是在佛陀入滅三個月之後,在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Ràjagaha)進行了聖典的結集。當時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Mahàkassapa),一共有五百位經過精選的大阿羅漢參加,他們通達佛陀的教法,具有高深的智慧,對佛陀所教導的法,無論是從辭、從字、從意義上都精通了解。當時,先由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然後再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因為所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比丘都是大長老,都是上座,所以他們的這一次結集結論就稱為Theravàda。即稱為上座部。上座長老們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佛陀沒有制定的戒律,沒有說過的法,不應當添加。

2、佛陀已經制定的戒律,已經說過的法,不應當廢除,不應當隨意竄改、刪改。

3、佛陀的弟子只應當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上座部佛教認為:只有佛陀才有資格制定戒律。因為佛陀具有一切大知智,和大悲智。唯有同時具足一切大知智與大悲智者才有資格制定戒律,但是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任何人擁有這樣高尚純潔的資格。作為佛陀忠誠的弟子,只應遵守佛陀的教導,故此堅持這三項原則的僧團就稱為“上座部”。

 

“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應繼續受持所制定的學處!”這是對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與教法的基本原則,當時得到所有與會的大阿羅漢們一致通過。因此,凡是堅持這些觀點、遵守這種傳統的,就稱為上座部佛教,即上座長老們的觀點。

 

第二次結集

第二次聖典結集是在佛滅一百年,即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約為公元前444年。地點在韋沙離城,發起人是亞薩咖甘嗒咖子(Yasa kàkaõóakaputta),參加者是七百位阿羅漢。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次結集呢?因為當時住在韋沙離城的瓦基族比丘們向在家人要錢,於是亞薩尊者到其他地方,邀請了許多長老、上座一起來到韋沙離城,共同裁決這件事情,當時前來參加裁決的一共有七百位比丘。

 

結果,大長老們一致認為瓦基族比丘所作的十種行為是邪法、邪律,偏離導師的教導。參加集會的長老們平息了此事後,決定再結集法與律,於是花了八個月時間重新結集了三藏。

 

然而,瓦基族的比庫們不肯接受上座僧團的如法決議,他們另外糾集了一萬個出家人,另立僧團,另行編輯自己的三藏。從那時開始,佛教僧團開始有了分歧。瓦基族方面由於人多勢眾,因此稱為“大眾部”(Mahàsaïghika)。

 

佛教僧團到佛滅一百年開始產生分歧。上座部堅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維持佛陀教導的傳統;大眾部則認為佛法可以因時因地作一些修改,在原則上開始產生分歧。

 

第三次結集

佛滅二百多年,阿育王(Asoka)統一了整個印度,當時的版圖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方。阿育王早年是個暴君,但後來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信了佛教。阿育王信仰佛教之後,投入很多財力和精力護持佛法和供養僧團,成為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護法大王。

 

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法、護持佛教,對比丘僧團非常恭敬,每天都供養大量食物給佛教出家人。很多外道也剃了光頭、穿上袈裟,冒充比丘來接受供養。這些外道冒充比丘之後,把原先外道的見解和修行方法也混雜到佛陀的教法中來。他們用自己的觀點、方式來解釋佛法,與仍然修行外道的那一套。

 

因為當時那些外道實在太多了,於是阿育王迎請了當時有名的摩嘎離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大長老前來整頓僧團,在當時的首都巴嗒厘子城主持舉行了第三次聖典結集,這次聖典結集一共有一千位阿羅漢參加。在這一次結集中,完整地誦出了《律藏》、《經藏》和《論藏》三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