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BD45A-028C-4A8A-BBDC-1CCC756A45D1.jpeg

◊◊ 他雖有辯才和樣貌,他嫉妒、吝嗇和虛偽,他不是賢德者 ◊◊

 

262偈】

嫉慳虛偽者,雖以其辯才,

或由相端嚴,不為善良人。

 

【註解】

一個人長相再好看,辯才再好,可是為人嫉妒、慳吝、虛偽,他絕對不是什麼善良之人。

 

 

◊◊ 滅惡根、無垢穢、斷瞋恚,他是智者 ◊◊

 

263偈】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

彼捨瞋智者,名為善良人。

 

【註解】

一個人拔除嫉妒、慳吝、虛偽,捨離瞋恚,棄除斷滅一切惡行,他才是一名真正的善良之人。

 

【善者棄除嫉妒——某些比丘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某些比丘。

  

有一回,某些比丘見到一些年輕的比丘和沙彌在染袈裟和執行其他任務時,他們想道:「我們善於辯才,但不被重視,我們應該去見佛陀,告訴他我們精通經典,讓這些年輕的比丘和沙彌向我們學習,這樣他們才會進步,我們的榮譽才會增長。」

  

於是,他們去謁見佛陀,並對佛陀提出他們的意見。佛陀聽了他們的話後說道:「在宗教的原則裡,這些話完全正確,可是你們卻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佛陀接著說:「我不憑你們善辯就認為你們有成就,那些已拔除一切惡根的阿羅漢,才是真正的有成就者。」

 

【評論】

以佛陀為師。在本篇佛陀譴責那些只靠辯才就想教導眾比丘的出家人,佛陀教導他們,作為一個導師不僅須要辯才,同時還要其他的品德。佛陀的一生都作為修行者的導師,有時也作為世俗人士的指導,處理一些世俗的事物。他不僅弘法,還依自己所宣教的而生活。

 

佛陀本身是賢德導師的代表,他成功的弘法四十五年,把言教付諸於身行,他從未對任何弱點或卑劣的行為而激動,佛陀的道德規範是世界上最完善的。

  

超過二十五世紀,千千萬萬人從他的學說中受惠,他的學說至今仍然領導世界宗教潮流,引導信徒邁步跨向寧靜的涅槃。

  

對佛陀而言,宗教不是合同而是覺悟之道,他不鼓勵盲目的信仰,他要信徒自由的用智慧來辨認。

  

佛陀未曾對任何人不友善,甚至對最卑劣的敵人,他們想殺害佛陀,可是佛陀並不把他們視為敵人。佛陀說過:「我好像在戰場上忍受弓箭的大象,我將容忍他人的辱罵和惡行。」(法句經 320)

  

在歷史上,沒有人像佛陀一樣獻身為群眾服務,從他覺悟到圓寂,他不懈的使人類的道德水平獲得提升,他一天只睡眠兩個小時。這偉大的導師雖然去世已經二十五世紀,可是他那充滿慈悲、智慧和完善的學說,繼續的影響著人類的命運,他的慈悲和博愛照亮了整個世界。

  

涅槃後,佛陀留下不死的信息,至今猶存,在歷史上,我們無時無刻都須要他的信息,尤其在今天,我們面對世界太平的威脅,佛陀的信息更顯得重要。

  

佛陀的降世,驅除了愚癡的黑暗,為世人提供拔病除苦的良方。

  

不朝向正見、正行,無論有多好的辯才都沒有用,那不能引導解脫,這是佛陀弘法的原則。

  

佛陀不關心那些令人混亂,騷擾心智平衡的玄學問題,其答案肯定不能讓人類除病去苦,這就是為何佛陀迴避這些問題的原因。佛陀作為導師的目的是為人類除病去苦,和解答宇宙生命事實的問題,讓人們對他的學說心服,而不是單憑解釋或不解釋來解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