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D9A60-25C2-46D6-93E6-DC69D4630A51.jpeg

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2/5

 

[阿姜巴山]

 

居士4老師好!我3月份開始聽開示。第一個月因為兩個修行方法互相轉換,所以時而會發懵,但偶爾也會觀得非常清晰,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4月底我去了泰國,聽了您的指導,回來之後繼續聽開示、繼續修行。

 

這一段時間我還是每隔幾天就發懵,然後有一天又會觀得非常清楚,跟第一個月的狀態有點類似,我感覺自己的狀態有點螺旋上升的趨勢,雖說發懵的那幾天還是很懵,但是懵的程度比第一個月減輕了。心在第一個月的時候有很嚴重的打壓,這個月也還有,但我感覺打壓的程度也降低了。

 

請老師看一下我修行的方法和方向是否正確。

 

阿姜巴山:你的心有進步。當我們的心變了之後,臉就會變,因為老師幾乎記不起你的臉,努力地想才記起曾經見過你。修行有進步。

 

居士4那就是說我的方法和方向都是對的?

 

阿姜巴山:以你現在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是如果繼續修行下去,以後的「對」會比現在的「對」更對。

 

居士4明白。第二個問題是:老師總在講,心只有一顆,當造作的心生起來,覺知的心就會滅去。

 

我以前禪修時出現過兩個狀態,讓我覺得心有很多顆。有一個狀態是:感覺有一顆覺知的心在觀察那顆造作的心,可能還有一顆心在覺知上面那層心,這讓我感覺心是分層的,大約有兩三層。

 

還有一個狀態:有一次參加禪修,午休的時候,我感覺有一顆覺知的心看到身體躺下休息,休息的時候它會一層一層地進入睡眠,每一層都有界限,大約進去了三四層,醒來的時候也是按順序一層一層地出來的。醒來之後,我感覺自己確實是睡著過的,懶洋洋的,但是那顆覺知的心好像一直都在覺知。

 

所以我想問一下:心究竟是一顆呢,還是很多顆?還是心確實是分層的?

 

阿姜巴山:心生滅的速度極快。你看到有一顆造作的心,有一顆知道造作的心,還有另外一顆知道在知道造作的心,但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片刻。當一顆心生起、滅掉,後面新生起的一顆心知道前面那一顆心,這顆心滅掉之後,後面一顆心又生起,然後知道前面那顆心。

 

居士4明白,就是它變化太快以致於我看不到,實際上是一顆心生起、一顆心滅去,是一顆心。

 

阿姜巴山:心一次只有一顆,它們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們誤以為它是一個。就像電一樣,我們看到燈光一直在那裡,但事實上它是生滅的,而且生滅的速度非常快。

 

你看到睡覺的時候是一層一層入睡的,醒的時候是一層一層醒來的,事實上是它生了就滅、生了就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我們誤以為它是直接生起來的,或是直接下去的。你已經看對了,心是慢慢醒來的,然後到了某一點,它才開始決定是去聽還是去看,我們無法選擇,那是心的事,不是我們的事。

 

居士4我還有個問題:打坐的時候經常會有妄念生起,通常我們被教導一定要專注,那些沒用的妄念,我知道它生起來後,它就會滅去,但有時候生起的妄念是工作、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就很想把它從頭到尾思考一遍,可是又覺得那是妄念,應該把它切斷。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處理?

 

阿姜巴山:如果工作中還遺留著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是無法阻止心不去想的,因為它還沒有放下。一旦心跑去想了,我們及時知道,它就會回來覺知,但很快它就又會去想那些它還沒有放下的事情,然後我們再一次及時地知道。時間一久,我們就會明白心不是我。心放不下,那怎麼辦?

 

居士4我回去再消化消化。

 

阿姜巴山:一定要消化!實話實說,跟大家互動時,老師回答的是十分,我們聽的人能夠領會的只有兩分,但是即使只有兩分,老師也已經很知足了。接下來我們需要好好去消化,有些部分我們要好幾年才能明白。

 

居士4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阿姜巴山:事實上你的修行很好,不用問很多也可以。

 

居士4就一個問題。我聽到有一段開示講到:觀察的所緣可以是不固定的。我生活中有這種狀態:不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所緣,可能在聽錄音的時候,聽著聽著,心跑了知道;工作的時候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然後心跑了知道。這樣修行是否可以?

 

阿姜巴山:當修行非常嫻熟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能覺知。這不是固定形式,但是一整天都能修行。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修行跟生活完全融為一體。

 

居士4謝謝老師。


 

居士5兩位老師好!我的情況是這樣:幾年前我參加了十日禪修,之後也參加過幾次其他禪法的密集禪修。我感覺觀腹部起伏對我比較適用,在那次十日禪修里,我觀察痛點的生滅,也看到了那些生滅,禪坐結束後確實感受到「無我」,然後覺得經文里講的都是對的,所以不由自主地對佛像大拜,以示感恩。

 

儘管有這麼多法喜,但我在日常生活中卻並沒有固定模式的禪修,因為我打坐很容易散亂。在生活中,我觀腹部起伏比較容易把心拉回來,然後去覺察心的狀態,特別是在情緒很強烈的時候,這樣做之後心就比較容易安定下來,然後能去處理事情,但我不認為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聽了課以後,我感覺是自己沒有找到一個臨時的、喜歡的家,雖說觀腹部起伏讓我比較容易把心放在上面,但是我並沒那麼歡喜。

 

「榴蓮」是我喜歡的,然後我就開始念「榴蓮」,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念「榴蓮」沒多長時間之後,就冒出來一個我很害怕的形象——老鼠,然後我就沒法再念下去了。

 

然後我就改念「阿彌陀佛」,但又發現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是緊的,是有壓制的。我懷疑是因為念的內容太長,於是就念「佛陀」,這樣好像稍微好了一點,但還是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

 

這兩天我又恢復到觀腹部起伏上。我的問題是:現在觀腹部起伏的時候,老鼠也會出現,搞得我很困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這導致我現在觀什麼都很緊張,都有抗拒。

 

阿姜巴山:是真的老鼠還是什麼?

 

居士5有一個意象,有一個形象出來。

 

阿姜巴山:那是一種禪相,對嗎?不是真的?

 

居士5不是真的。

 

阿姜巴山:你來這裡之前的訓練屬於奢摩他。你參加禪修回來之後,一碰到比較強烈的情緒就回來觀腹部,那是在做什麼?是直接轉換目標,從情緒轉到腹部上面來,並沒有做到如實觀。

 

我們對法有興趣,就一定要瞭解到法的實質,要知道做什麼是為了什麼,而不是一開始就去觀腹部升降,一開始就去做手部動作,一開始就去經行。

 

一定要先瞭解做什麼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要那麼做?不知道。做了之後會得到什麼?也不知道。做對了會是什麼情況,做錯了會是什麼情況?還是不知道。修錯了也不知道。

 

隆波甘恬長老在圓寂前出過一本書,實際上那是他每天寫的非常短的信札。他講到:動中禪的核心不在於14個手部動作,而在於有覺性。很多人太過於注重14個動作,關注的只是它的外殼而已。

 

我們聽了老師三天的法談,如果真的明白了,就會知道自己修的究竟是奢摩他還是毗鉢捨那。

 

隆波田長老和隆波甘恬長老做手部動作的時候能夠覺知,他們修的屬於身念處里的正知篇,他們修得非常棒!

 

心如果沒有契入中道,就永遠不可能有明白法的那一天。

 

非常多的人想修行、想變好,然後就努力地去尋找更好的方法,希望自己的法可以日新月異地高速提升。在這方面,老師非常理解,也非常同情。他們聽到誰說哪個地方的禪修好,哪個地方的禪法非常殊勝,就會不顧一切地衝過去,但卻從來沒有回過頭來審視自己:那個方法別人修了之後很好,但是它是否符合自己的稟性和根器呢?自己修了之後是否會好呢?

 

因此,大家一定要非常牢固地掌握核心與實質,要清楚地區分什麼是核心,什麼是外殼。如果做手部動作正確,其實就是在修習身念處里的正知篇,這是正確的。

 

居士5謝謝老師!我體會的是:把心從情緒轉移到腹部起伏上面,只是把情緒暫時壓制了,可以先去處理問題,它類似於深呼吸幾次以後,人就可以冷靜下來去處理事情。目前我的問題是:我很難找到一個所緣,因為它總會和老鼠的形象連接起來,我該怎麼辦呢?

 

阿姜巴山:如果我們暫時回避一下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去面對和處理那些情況,這是可以的。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所緣,老師已經回答過第一個學員了,就是用那個原則。

 

居士5明白了,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