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7/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六講:五根的修習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三日在澳洲堪陪拉,我們繼續來研討修行內觀的一些方法。
我們今天繼續講到心清淨,心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昨天講到染污內心的五種障礙,就是五蓋。如果相修行者的心沒有辦法專注在觀察目標,就會生起五蓋。如果心能夠專注,定力越來越深。定力夠深,心就能夠從五蓋當中清淨出來。
呼吸要自然
修內觀所需要的心清淨,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很深,至少十分鐘你能夠持續專注觀所緣的境界,完全沒有分散,這十分鐘就足夠讓你銳利的內觀力透視到身心的真相。如果你還沒有達到相當的定力,心還沒有從五蓋中清淨出來,你就沒辦法親身經驗到身心的真相。當你在觀察腹部上升的時候,必須觀察得很準確很密切,從腹部一開始上升就一直觀察,一直到上升結束。下降也是一樣,從腹部一開始下降就專注觀察,一直觀到下降結束。但是初學者即使努力想要專注觀這一切動作,他還是無法達到。因為一來他還不熟悉、還不熟練;二來他呼吸還不穩定,因為初學者他觀察的定力還不是很熟練,所以他努力想要加深呼吸來讓腹部的上下變得更清楚,所以他的呼吸變得不自然,變得不穩定,這是錯誤的。你必須努力保持呼吸自然、順暢,然後你專注觀察腹部的上下。因為你心專注,漸漸你腹部上下就會越來越清楚。然後你觀察腹部上下。
觀察妄想
也許你還沒有觀五次心跑掉,去胡思亂想了。剛開始你還沒辦法覺察到心跑掉,心胡思亂想,一直要到這個胡思亂想這個妄想結束,你才知道說:「啊,我的心已經胡思亂想了半天。」但是你必須要訓練自己的心,只要你覺察到胡思亂想,覺察到妄想,立刻就觀察並標記「想、想、想」,或者說「妄想、妄想、妄想」。一直到這個胡思亂想,這個妄想停止,你才回來觀腹部上下。如果你能夠很勤勉的來觀妄想,漸漸的你能夠觀察妄想,觀察胡思亂想的心越來越熟練,只要一髮覺心妄想就立刻去觀察,立刻去觀,漸漸乃至心才要起妄想,你馬上就能覺察,這是你熟練的結果。
在《大念住經》上佛陀開示說,當修行者的心分散心生起妄想的時候,必須要立刻了知,必須要去觀照,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能夠了知心的真相。心,它只是一種心理的過程,不是「人、我、眾生」。我們如果能夠照著它自然實在的面貌去接受它,照它原本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去觀它,就怎麼樣去接受它,我們就不會受它的影響。對初學者而言,當他發現心胡思亂想的時候,他會不自覺的把心拉回來觀察腹部,這是不正確的。他必須訓練自己,當發現心胡思亂想的時候,要跟著這個心去觀察這個妄想的心,不能夠就把它拉回來觀察腹部。有時候當他觀妄想的時候,妄想的力量很強,非常的強,他沒辦法克服這個妄想。這時候他觀了幾分鐘之後,如果他還是沒辦法觀妄想,他可以把心拉回來觀腹部上下。但是這種例子非常少,因為只要真的提起正念,很有精神很準確,稍微快的速度來觀妄想,我們的正念一定會越來越強、一定能超越妄想。有時候修行者陶醉在他的妄想裡面,跟著胡思亂想去了,所以他當然沒有辦法超越自己的妄想。而且這樣子持續下去,修行者的心會變得很浮躁不安。
在這種情況下,修行者必須暫停內觀的修習,要轉修慈心禪。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心已經非常不安和浮躁。他修慈心禪能夠讓他的心變的柔軟,充滿慈心,心就漸漸地得到平靜和安寧。等他有足夠的平靜心和定力之後,再把心轉修內觀。可能他必須修行慈心禪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乃至一個小時,一直修到心得到平靜和安寧,才回來繼續修內觀。
因此焦躁不安的情緒,或者壓力或者鬱悶這種種心理,可以借著修行慈心禪來超越。有時候必須修一坐、兩坐、三坐,漸漸的心能平靜下來。這個對修內觀來說是很好的輔助,有很大的幫助。希望能找一天來跟各位解釋慈心禪,修習慈心禪的方法。
不需要任何的分析、思考、推理
此外,當我們的心開始生起分析,或者是任何的批評、思考、推理、反省,任何的判斷,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讓我們的心沒辦法專注觀照所緣的境界,這是所謂掉悔蓋。當我們發現有這些心理狀況產生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立刻觀照它,一直觀它到消失為止。我們觀照心理狀態的心,必須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要很準確,而且要速度稍微快,這樣觀照,讓觀照的正念持續不斷。但是在這裡講的稍微快一點的速度,也不能夠太快,因為如果你觀得太快,比如說像這樣標記的速度:「想、想、想」。這樣太快,你的心會變得不安。根據註解書,如果付出太大的努力會讓心分散,不能安寧。當你觀的速度太快的時候,你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去觀,這樣反而讓心不能安定下來,因為你太想讓心定下來,結果你觀得太快,反而心不能安定。所以在觀的時候必須用正確的方法,要很有正念地,很有精神地,然後稍微快一點,這樣去觀。等到正念強的時候,就能克服這些障礙。我們必須要心能夠克服五蓋這些障礙,才能達到心清淨,有相當深的定力。這時候內觀的力量變得強而銳利,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了知身心的特殊性質和共同性質,這就是達到內觀的智慧,或者說毘婆捨那的智慧。這裡所講的毘婆捨那是包括正念以及內觀,因為如果沒有正念也就不能生起內觀,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正念持續不斷,定力加深,內觀力才產生。
奢摩他和毗婆捨那的差別
然後講到修奢摩他(止觀)和修毘婆捨那(內觀)的差別是,奢摩他修行人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深的禪定,他不是為了要了知身心的真相。所以當他禪定定力深的時候,他不會用來觀照身心現象,因為他的目的並不在這裡,他只是為了達到深的禪定。同時當他達到初禪以上的不動禪定,如果他入在這種不動的禪定當中,他沒辦法觀照身心現象。因為這時候他入在定中的時候,他的心完全吸收,完全專注在所觀的境界,沒辦法出來觀身心的現象,這種情況叫作定力太深。但是這種定力太深的例子很少,至少在我們這一期禪修裡面沒有人有這種困難。
五根
在註解裡面講到說,每個人他有五項心理功能,這五項心理功能是修行者必須努力培養,努力去讓它茁壯有力,讓這五項功能強而有力,就是所謂的五根。
第一個是信根(saddhāindriya),
第二個是精進根(vīriyaindriya),
第三個是念根(sati indriya),
第四個是定根(samādhiindriya),
第五個是慧根(pañña indriya)。
這其中有兩對是必須要保持平衡,我們要讓這五根,這五項功能能夠平衡發展而且能夠茁壯有力,這樣子我們修行才會成功。
去除我見
當我們在觀腹部上下的時候,一開始我們有「人、我」的觀念,我們會想說「我」的腹部在上升,在下降。但是漸漸修行,如果我們能夠專注來觀照,我們付出足夠的精進努力,我們的正念能夠保持強而有力而且持續不斷,定力就越來越深。有相當深度的定力,內觀力銳利,然後就開始了知腹部的上升是一個過程,腹部的下降又是一個過程,觀上升觀下降的心又是另外一個過程。在這時刻我們完全見不到腹部的形狀,也沒有我們身體的形狀,也沒有我們自我的感覺,所感受到的只有上下這種移動的過程,還有觀察的心這個心理過程。這時候修行者完全了知說,完全只有上下移動的這種物質現象,還有觀察的心的這個心理現象這兩種過程,這當中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這是他能夠分別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差別的觀智。這時候他就達到第一項的觀智,能夠去除「有我」的這種執著。要達到這樣的觀智,必須要相當深的定力,心能夠相當專注在觀腹部上下,持續不斷,才能夠透視到這種現象。
五根的修習
我們想要讓定力加深,必須要穩定而持續的正念,正念必須強而有力,而且要持續不斷。要讓我們的定力持續不斷強而有力,就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精進,如果精進力不夠,心懈怠,正念就不能強有力,不能持續不斷。然後,我們想要有足夠的精進力,我們必須具備對三寶,對修行法門堅定強烈的信心。如果我們對三寶,對修行的信心非常堅定,我們就能夠有勇猛的精進力。能勇猛精進,正念就能強有力,持續不斷。然後定力就能夠深入,得到深的定力,能夠專注不散。心從五蓋中清淨出來。心清淨之後,內觀力量變強變銳利,就能透視到身心的真實本質。所以修行者他必須要培養這五項心的功能,這五根,讓它茁壯有力。
所以再復習一下,這五根這五項心的功能是,第一個堅定的信心,第二個是勇猛而持續的精進,第三個是強而有力而且持續不斷的正念,第四個是深度的定力,第五個是銳利的慧觀、內觀力。這五根是互為因果互相增長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堅定的信心,當你具備堅定而強烈的信心,對三寶對修行,你能夠有勇猛而持續不斷的精進。然後你的正念就強而有力而且相續不間斷。然後你發展出深度的定力,心能夠專注觀照所修的目標不分散。然後你內觀的力量、慧觀的力變得強而且銳利,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然後你就達到內觀的智慧,一層接一層,一直進步上去。
這些內觀的智慧,也就是覺悟,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覺悟一直加深,到第十三觀智的時候,第十三層的覺悟的時候,這時候你能夠體驗到身心狀況停止的那種境界,也就是一切苦停止的境界。這些是我們修行者必須要努力追求的。最後願各位修行者能夠平衡增強每個人這五項心的功能,這五根,能夠達到滅除一切苦惱的目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