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2/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一講:三個階段的證悟
昨天講解了修行內觀七種利益當中的第一種:能夠清淨眾生。也介紹了去除煩惱或者說清淨煩惱的三種形式。是哪三種呢?第一是部分去除或者說部分清淨,第二是暫時去除,第三是完全去除。借著證悟四種道智,修行者能夠完全去除煩惱,完全清淨煩惱。這四階段的證悟能夠完全去除煩惱。
第一階段的證悟
第一階段的證悟是初果,須陀洹。須陀洹翻譯為「入流」,這裡的流是指八聖道分,初果的聖人進入八聖道分之流。一旦他進入八聖道分,他就體驗到涅槃。同樣道理,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也都體驗到苦的止息——涅槃。
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他滅除了兩項煩惱,也就是薩迦耶見或者說我見以及懷疑。薩迦耶見就是認為有真實的「人、我、眾生」這種錯誤的見解。修行內觀的過程當中,必須經歷到第十三內觀智慧,觀察一切身心無常、苦、無我越來越深入,然後才進入聖人的果位。意思就是說,成就初果的道智。
觀察疼痛
例如當你觀察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定力越來越深,觀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心。如果你能夠付出足夠的精進,你能夠很清楚地觀察到疼痛只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種苦受。這時候你發現疼痛不在你身體上,疼痛是與你分開的。有時候你甚至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這種感受以及觀察疼痛的心,這時你不會將疼痛認定是「你」,是「我」,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眾生」。事實上那時候你並不感覺到痛,你所知道的只有痛的感覺以及觀察的心,沒有任何「人、我、眾生」。有「人、我、眾生」這種薩迦耶見的錯誤觀念,在你達到初果須陀洹的時候,就被完全滅除掉。
觀察疼痛的境界
當疼痛仍然存在,觀察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觀察疼痛。你發現在疼痛的中心有一些感受,有時候是一波一波的熱或者一波一波的冷,然後疼痛漸漸消失,這時候你會認為疼痛是恆常不變的嗎?不會。疼痛是生滅的,無常的。當你感覺疼痛這種不愉快的感受,你會認定它是一種快樂嗎?不會的。你發現它是苦的感受,但是這種苦的了悟,並不是很深的一種了悟。另一種苦叫作「行苦」,就是受到身心現象剎那剎那生滅變化這種壓迫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行苦是更深的一種了悟,而這也是修行者必須要了悟的。當你觀察到身心現象都是迅速的在生起,消滅;生起,消滅,你發現身心都一直被剎那生滅所壓迫;你觀察到一波的疼痛生起來,然後消失掉;接著下一波的疼痛又再生起來,然後又消失掉;接著又有下一波疼痛生起,消失。有些人所經歷到的疼痛,是一層接著一層生起消失,生起消失,這表示疼痛是無常,是苦。你不會認為疼痛是一個「人」,一個「我」,或者是一個「眾生」,因為它是不斷在生滅當中,是無常的,不是一個真實的「人、我、眾生」,或者靈魂,是無我的。
幾個提問
當你修行內觀,能夠了悟身心的真實本質,你就能去除這種「人、我、眾生」的錯誤觀念。如果你進一步證到了初果,你就能完全去除「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見解。
在這裡,為什麼初果的聖人能夠完全滅除「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觀念呢?因為它能夠了悟到身心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為什麼他能有那樣的了悟呢?因為定力夠深,心從煩惱中清淨出來。是的。為什麼心能從煩惱中清淨出來呢?因為有正念在修行。為什麼正念能夠清淨煩惱呢?哦,因為這就是正念修行法的特質。你在哪裡能夠找到這種修行方法呢?你能夠在《念住經》當中發現這種修行法,或者說在佛陀的教義、教導當中發現,那麼這是正路還是錯路呢?是正路。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使修行者邁向聖道,達到初果乃至四果的證悟。你相信佛陀的教導嗎?相信。相信佛陀他本人嗎?你既然相信佛陀的教導,你應該是相信佛陀本人。你相信佛陀的聖眾弟子嗎?這些遵行佛陀教導而證悟到聖道、聖果、涅槃的弟子,就是僧。證悟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他完全相信佛法僧三寶,因為他已經完全滅除了懷疑,這一種煩惱,初果須陀洹的道智將疑惑滅除掉。
除疑清淨
因為我要講到清淨疑惑這一項煩惱,所以我剛才才故意問大家很多問題,在問題當中相信大家能夠找到答案。因此初果須陀洹破壞了薩迦耶見或者說我見以及疑這兩項煩惱。然後因為你相信佛法僧三寶,而且你回憶到在禪修當中所了悟的經驗,這時候你還有「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觀念嗎?沒有。不過,當你沒有回憶所了悟的經驗時,你可能仍然還有模糊的「人、我、眾生」這種觀念。煩惱之所以生起,是因為有「人、我、眾生」這種觀念生起,當你還有「人、我、眾生」的觀念,這個「人」,這個「我」就有慾望,想當總理,想發財,要當百萬富翁、億萬富翁,這個「我」想要英俊美麗,這些慾望都是因為有「人、我、眾生」的觀念才生起。當你了悟一切身心現象只是不斷生滅的自然過程,你還會有「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觀念嗎?沒有。在了悟的那一個時刻當中是沒有這些錯誤觀念的,但是當你在沒有回憶禪修當中了悟的境界,你可能還有模糊的「人、我、眾生」這些慣用的名詞。名詞對於我們要瞭解目標以及人際之間互相溝通是必要的,但是名詞只是一種概念,不是實質的東西。譬如我們說到佛陀,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證道,說法度眾生,我們稱他為佛陀,佛陀是一個名字,佛陀這個名字是究竟法還是一種概念呢?是一種概念。如果是究竟法,除了涅槃之外,一切究竟法都是生滅變化,都是無常的。
四種究竟法
根據佛教的哲學論藏,我們將實質的東西(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分成四種:
第一種是身體現象或者說物質現象(rūpa)。
第二是單純的心意(識citta)作用。
第三是附屬的心理作用(心所cetasika)。這些附屬的心理作用和心意同時生起,比如說貪愛這是一種附屬的心理作用。當你的心意認知一項可愛的對象,這時候就有一種心理作用認知對象,知道它是可愛的,你感覺到它是可愛的,你就開始執著它,於是貪愛生起來了。因為這些附屬心理作用與心意同時生起,所以將它們叫作附屬心理作用或者說心所。總共有五十二個心所。
第四種究竟法是涅槃(nibbāna)。這四種實質當中,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種都是無常的。物質現象,心意以及心所都是無常,因為它們生起之後就會消失掉。為什麼它們會生起消失呢?因為這是自然法則,因為有原因造成它們生滅,因為它們都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都是依靠條件而生起的,是條件下的產物。
然後說如果它們生起,它們應該永遠存在,但是它們能不能永遠存在呢?不能。為什麼呢?為什麼它們生起之後不能永遠存在呢?很簡單,因為它們有生起所以它們必然會消失,有生必有滅。如果它們不生起,它們就不會消失。好像說如果你不出生,你就不會死亡,因為你出生,所以你必然會死亡。一切生起的事物必然會消失,這是實質的自然現象。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種實質都是無常。
究竟法與概念的差別
然後我們講到名字,名字有生起嗎?譬如說佛陀這個名字,佛陀這個名字有生起嗎?如果世間沒有語言,也就沒有佛陀這個名字。假設說名字有生起,名字會消失嗎?佛陀本身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在世間,說法度眾生之後,佛陀入涅槃。入涅槃之後,佛陀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然而佛陀這個名字會消失嗎?如果佛陀這個名字會消失,現在你就無法說佛陀這個名字。因此名字是不會消失的,即使佛陀本身已經消失,但是佛陀這個名字並不會消失。那麼名字是概念還是實質呢?是概念,只要大家想到佛陀這個名字,它就存在。如果你死了,你的心就沒有佛陀這個名字,只要你還活著,你的心一想到佛陀這個名字,因為你的心造出佛陀這個名字,所以你就有它。因此名字是一種概念,除了涅槃之外,一切的實質都有生起,有消失,而概念則是不會消失的,這是究竟法與概念之間的差別。
聖者不會犯戒
當你回憶到禪修時所了悟的境界,內心沒有「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觀念,你就不會生起煩惱。你在不回憶到禪修當中悟境的時候,你會有模糊的「人、我、眾生」的觀念,然而你已經沒有強烈的煩惱。也許你還會有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但是這些煩惱已經不強烈。在第一階段的證悟初果須陀洹時,並沒有滅除貪愛,所以當你證到初果須陀洹,你仍然有貪愛,但是這種貪愛的力量不強;你還有欲望,但是你的欲望不強。譬如說你有
欲望想得到別人的東西,但是你會因為這個欲望而去偷盜嗎?不會的,因為你的欲望強度弱,還不到能夠使得你去偷竊的程度,也不到使得你去殺人的程度。當一個人欲望很強烈,他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殺害財物的主人。但是證到初果須陀洹的聖人,雖然還有欲望,但是欲望不強,不會為了欲望而去殺害物主。因為你的煩惱力量弱,所以你能夠戒除殺生,戒除偷盜,戒除邪淫,戒除妄語,戒除飲酒等一切毒品。當你能夠戒除這些錯誤的言語及行為,你沒有這些惡業。所以經論上說,證到初果的人,不會墮落到四種惡道,也就是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因為它能夠持守五戒,不造重大的惡業。所以他不會墮落四種惡道,只會生到人道和天堂。
第二階段的證悟
接著講到第二階段的證悟,是二果斯陀含,翻譯為「一來」。二果斯陀含的聖人滅除了粗重的貪愛和瞋怒,雖然粗重的貪瞋煩惱已經滅除,但是還有微細的貪瞋煩惱存在。二果的聖人,貪愛和瞋怒越來越淡薄,但是因為他還沒能完全滅除瞋怒,所以有時候他也會生氣,譬如說遭受他人侮辱或者遭遇不愉快的事情。但是這種生氣的心是很輕微的,有時候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那是生氣,因為二果的聖人已經滅除了粗重的貪瞋煩惱。
第三階段的證悟
第三階段的證悟是三果阿那含,他滅除了一切感官的貪愛以及一切的瞋怒,一點也沒有剩餘。阿那含翻譯為「不來」,他完全沒有感官的貪愛,他不會貪愛好看的東西、好聽的聲音、清香的氣味、可口的滋味,等等。而且他一點也不會生氣,即使他遭遇別人侮辱,他的心一直是平靜、安詳、快樂的。
今天講到這裡,明天繼續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