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1/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講:修行內觀的七種利益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三十日。今天要跟各位介紹修行內觀或者說修行毘婆捨那的七種利益。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開示的《念住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當中,佛陀很仔細地教導一切佛弟子修行毘婆捨那內觀的方法。在其中的一章,佛陀講到修行內觀有七種利益,之後佛陀才開示四念處的修行法。當你來修行內觀,你必須瞭解修行內觀的利益,但是即使你在理論上不瞭解修行內觀有哪些利益,然而你在實際修行當中,就已經能親身體驗到修行內觀的利益,你自然而然能夠繼續精進地修行。你有了這些不尋常的經驗,它們能繼續鼓勵你向前進步。
第一種利益
不過大家如果能夠瞭解佛陀在經上開示到內觀的七種利益,也將對大家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佛陀說修行四念處的人能得到七種利益,第一,是能夠清淨眾生,意思就是說修行內觀的人能夠從煩惱當中清淨出來,但是你在這裡修行內觀的時候還沒有能達到這種清淨,因為你的定力還不夠深。當你能夠從三個方面很精進,很老實地修行內觀——這三方面就是坐禪、行禪和日常生活的觀照——漸漸地你必然能夠達到相當深的定力。譬如說你精進的修行了一個月,你的定力達到相當的深度。定力夠深的時候,能夠讓你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你就達到了心清淨。而在這坐禪、行禪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你都必須付出足夠的勇猛精進和努力修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像坐下,站起來,伸手,屈手,握住物品,拿起物品等等。
威儀正知
佛陀在《念住經》當中針對日常生活的觀照特別開示了一章。佛陀開示說:當你前進的時候,你必須有正念地前進;當你後退的時候,你必須有正念地後退;當你伸手的時候,你必須有正念地伸手;當你屈手的時候,必須有正念地屈手;當你向前直看的時候,必須有正念地向前直看;當你向旁邊顧盼的時候,必須有正念地向旁邊顧盼,等等。這表示說當你向前走的時候,你必須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腳步移動;當你向後走的時候,向後退,你必須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腳步移動;當你伸手的時候,你必須注意你的手伸出去的動作;當你屈手的時候,你必須注意你屈手的動作;當你放手的時候,你必須注意你放手的動作;當你舉手的時候,你必須注意舉手的動作,等等。佛陀又說到,當你手持袈裟的時候,穿著袈裟的時候,脫下袈裟的時候,都必須有正念地做這些動作。
當然,在經上,佛陀是常常稱呼比丘,告訴比丘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做。然而同時也有很多在家弟子在聽講,在家弟子也同樣要這麼樣去做,佛陀只是以比丘作代表。因此如果是在家人,就是手持衣服,穿著衣服,脫下衣服,都必須有正念地來進行。當你穿鞋的時候,脫鞋的時候,必須注意觀察每一個動作。
佛陀慈悲的用意
然後佛陀開示說,當你在廁所當中或者浴室當中,你必須正念觀察在廁所或浴室中的每一個動作,為什麼佛陀要開示我們即使在廁所當中或者浴室當中也必須注意觀察每一個動作呢?因為佛陀對我們非常慈悲,所以他老人家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們正念觀察所做的一切舉動,而且要越做越仔細,如此我們才能保持整天正念不間斷,以及越來越深的定力,能夠引伸越來越銳利的內觀覺悟力,以便透視了悟身心的真相。這是佛陀教導我們要正念觀察一切動作,即使在廁所或浴室也不例外。
大家都瞭解了佛陀的用意嗎?瞭解了。如果大家能夠盡可能觀察一切日常生活,即使在廁所、浴室也不例外,而且要越來越仔細,那麼大家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導在奉行,是依教奉行者,也就是追隨佛陀足跡履踐的人。當你能夠正念觀察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你的正念就能夠相續保持不間斷,於是你的定力必然越來越深,能夠專注觀察每一個修行目標。當你的定力越來越深,你的心就得到清淨。唯有到這一個階段,你才能從一些煩惱當中清淨出來,而不是說你一開始修行就能達到清淨。這就是佛陀之所以開示說,修行內觀的利益其中之一就是清淨眾生,意思是說修行內觀的人,能夠一步一步從煩惱當中清淨出來,到最後一階段的證悟,修行者就能清淨一切的煩惱,滅除一切痛苦,那時候就是完全解脫自在。只要你還不能滅除煩惱,你就仍然不能解脫痛苦。當你來修行佛陀所教導的內觀修行法,漸漸地你的定力一步一步加深,心也就漸漸清淨。這是七種利益當中的第一種。
三種去除煩惱的形式
在此要跟大家講解一下三種去除煩惱的形式。
第一種去除——彼分斷
第一種形式是部分的去除(彼分斷tadaṅga-pahāna),你能夠去除某些煩惱而不是去除全部煩惱,或者說你能夠將煩惱去除到某種程度。譬如你有一百元,有一個小偷進入你的房間偷走了二十元,這是完全去除還是部分去除呢?是部分去除,因為你還剩下八十元。當你的心非常專注在觀察修行目標,內觀覺悟力變得很銳利,這時候你暫時從某些煩惱當中解脫出來。
看花
例如當你看見一朵玫瑰花,你會喜愛它,執著它是嗎?佛陀說,當你看見任何事物,你必須了知它,必須正念觀察它;你必須正念觀察你的看,正念觀察你的聽,正念觀察你的嗅,正念觀察你的嘗,正念觀察你的觸覺,正念觀察你的念頭。所以當你看見了一朵玫瑰花,你該怎麼辦呢?你將它摘下來嗎?不是的。你必須持續地觀察「看,看,看,看,看」,當你如此觀察的時候,好像有向外看的心以及觀察的心同時發生。其實不然,向外看的心生起來,消失掉;然後觀察的心才再生起來。如果你不觀察「看,看,看」,你就會將玫瑰花的種種特性看的很清楚:你可以看到花的顏色、形狀、花蕊等等。當你知道玫瑰花的特性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貪愛它,於是你就會越因它而受苦。例如你對玫瑰花一生起貪愛心,你可能會不加考慮的把它摘下來,結果什麼事情發生?結果你的手指頭被花刺刺傷了,這是你所遭遇到的第一件痛苦。為什麼你會貪愛它呢?因為你將玫瑰花的特性看得越來越仔細,知道得越來越清楚。假如你能夠觀察「看,看,看」,這時向外看的心不能夠很清楚的來分別玫瑰花的特性,因為觀察的心障礙了向外看的心,所以它沒辦法將外境看得很清楚。於是向外看的心就越來越弱,乃至最後消失掉,乃至最後你不知道那是一朵玫瑰花,你所知道的那只是一種視覺的對象而已。當你觀察「看,看,看」,你的心不能將玫瑰花看得很清楚,玫瑰花只是一種被看見的對象,如此而已。你不會對它生起貪愛,為什麼呢?因為你有正念在觀察,你不會生起喜愛或者厭惡的種種情緒。在此時一切煩惱都不會生起,你的心從一切煩惱當中清淨出來。
見可見處
在這個觀點上佛陀講到,當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看到什麼被你看到了,如此而已。當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知道你看到的是什麼,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取捨分別的念頭。對於佛法學者而言,佛的這些話可能他們不容易理解,但是對於修行者而言,他不難瞭解佛陀的意思。當你看見任何事物,你只注意到「看」,沒有任何的判斷,判斷,心不去分別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質,因為你分別判斷外物的心念變得越來越弱。為什麼呢?因為觀察的心生起的作用。如果你能夠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奉行,在看到任何外物的時候,你的心只看到什麼被你看到。你要怎麼做呢?就是要注意觀察,起正念來觀察。在這裡必須說的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很清楚的就能夠觀察到向外看的心,於是我們沒有一切的貪愛、執著、憤怒、傲慢等等的煩惱。如果你懶惰不去觀察它,於是你就看見了玫瑰花,你開始分別它的性質,越看越清楚,你覺得說:「哦,很好,這朵玫瑰花很美,顏色很鮮艷,氣味很清香」,等等,於是你對它生起貪愛,煩惱也就生起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用正念來觀察它,所以煩惱隨著生起來。當你能夠正念觀察它,你不會因為它而生起貪愛、憤怒、愚痴、驕慢等等煩惱。因為正念的作用,你的心就不會去詳細分別玫瑰花的種種性質,你只看到一樣東西,如此而已,沒有其他多餘的念頭。於是在此刻你不會生起任何煩惱,你也就是從可能生起的煩惱當中清淨出來,這表示你的正念破壞了某些部分的貪瞋痴慢疑煩惱。然而在你的心中仍然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煩惱,等待你去滅除。大家可以瞭解嗎?這就是說借著正念的修行法,能夠部分的去除煩惱。
部分去除還是瞬間去除?
對於大多數學佛的人而言,如果他們不實地的來修行,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部分去除煩惱,因此有些學者就將巴利文中的這個詞錯誤的翻譯成「瞬間去除」,這是不對的,應該是「部分」的去除,而不是「瞬間」的去除,這是在經論註解上有爭議的地方。
第二種去除——鎮伏斷
第二種形式的去除是暫時的去除(鎮伏斷vikkhambhana-pahāna)。這個意思是比較容易瞭解的:當你修行當中,你的心專注在觀察修行目標,心很少分散向外跑,偶爾心跑掉打妄想的時候,你很快就能覺察到,提起正念觀察妄想,於是妄想消失了,你的心又回來觀察修行目標。當你的定力還不夠深,內觀覺悟力就還不夠銳利,你仍然無法了悟身心的真相。但是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心很專注在觀察目標,這時候你的心就從煩惱當中暫時清淨出來,沒有任何煩惱能夠生起來,因為你的心完全專注在觀察目標。但是這時候假如有其他修行者開門、關門不小心「梆」一聲碰出聲響,這個聲響就打攪了你的定力。你的定力破散,然後煩惱就來了。這表示當你的心專注在觀察修行目標的時候,你得到暫時的清淨,然後當你專注的定力破散掉,煩惱又起來。因此這只是暫時的去除煩惱,暫時的清淨。
事實上清淨煩惱的形式總共有五種,在這裡我只選出三種來講解,以便大家能夠很容易來瞭解。
第三種去除——正斷斷
第三種形式是完全去除(正斷斷samucchedappahāna),徹底地滅除一切煩惱,得到完全清淨,這是唯有證悟道智的人才能夠完全去除一切煩惱。總共有四種道智,一層比一層高,這裡所說的道智也就是開悟,證悟的意思。在佛法當中有四個階段的證悟,第一個階段是須陀洹道智(sotāpatti-maggañāṇa),第二階段是斯陀含道智(sakadāgāmi-maggañāṇa),第三是阿那含道智(anāgāmi-maggañāṇa),第四是阿羅漢道智(arahatta-maggañāṇa)。須陀洹翻譯為「入流」,這個流意思就是指八聖道分,「入」的意思是說「進入了,達到了」第一階段的證悟;第二斯陀含翻譯為「一來」,意思就是說證到二果斯陀含的聖人在人間過世之後,會生到高層的天界去,生到梵天。然後他會再投生到人間一次,只有一次,在這一次投生欲界之後,他就會證悟到三果乃至四果,完全滅除煩惱。第三個階段阿那含,意思是「不來」。他們證到三果之後,死後就生到高層的梵天,不會再回到欲界人天來,所以叫作「不來」。第四個階段叫阿羅漢,意思是他們完全滅除一切煩惱,所以他值得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一切的煩惱在這第四個階段當中完全去除,換句話說在這第四個階段完全破壞煩惱。然而第一階段的證悟能完全去除某些煩惱,第二階段又完全去除一些煩惱,第三階段又再去除一些煩惱,第四階段完全去除所有的煩惱。
第一階段的初果能去除了薩迦耶見,我見以及疑,在他心中完全沒有「人、我、眾生」的錯誤概念,他對佛法僧三寶也完全沒有疑惑,這種去除叫「完全去除」。
我們說了三種形式的去除煩惱,大家想得到哪一種呢?想得到完全去除,那麼大家必須留下來住一年,繼續精進修行,完全不浪費時間。在緬甸禪修中心的修行者,從早上三點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點才睡覺,中間沒有間斷的精進修行。如果你也能精進修行不浪費時間,你必然能在三個月當中達到完全清淨。假如你不相信自己有這種能力,你就必須來試著精進修行三個月,你會知道結果。
時間到了,最後願大家進自己最大努力精進修行,都能達到完全清淨,滅除一切的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