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81F21D-215F-4043-951B-3CC87FBE4766.jpeg

 

南北傳的菩薩道

 

林崇安教授

(2014.12.03 講於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

 

一、前言

 

佛滅元年,第一結集時結集出四《阿含經》和《律藏》。佛滅百年,第二結集時,上座部另外結集出第五《小部》,共成五部《尼柯 耶》。釋尊過去生中的菩薩行,散說於北傳的《中阿含經》、《長阿含 經》,以及南傳的《中部》、《長部》和《小部》中。這些經律是南北 傳佛法的共同源流。佛滅五百年起,一些大菩薩應運出世,於印度廣 傳大乘經論並教導三乘佛法,這些經論是北傳菩薩道的另一源流,而 其精神與阿含中的菩薩精神是一致的。

 

二、《阿含經》和《尼柯耶》中的菩薩行

 

比對北傳《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南傳《中部》、《長部》中 對應的經典,有許多相同的釋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記載。

 

釋尊的過去生中,於無佛出世的時代,以長者、尊師、轉輪聖王等的身份教化眾生,並修習慈無量心等。如,《中阿含須達哆經》 中,釋尊說:「昔過去時有梵志大長者,名曰隨藍(以在家身份廣行 布施)...;《中阿含阿蘭那經》中,釋尊說:「拘牢婆王有梵志, 名阿蘭那大長者(以尊師的身份教導無量弟子,說梵世法)...;《中 阿含七日經》中,釋尊說:「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 師宗...;《長阿含典尊經》中,梵王告諸天眾說:「大典尊理七國 事,無不成辦。...;《中阿含福經》中,釋尊說:「我往昔時七年 行慈,七反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生晃昱天;世成立時,來下 生空梵宮殿中,於彼梵中,作大梵天。餘處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 六反,作天帝釋。復無量反,作剎利頂生王。...;《中阿含大善見 王經》中,釋尊說:「在昔異時大善見王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卽是我也。」

 

釋尊的過去生中,於有佛出世的時代,或以在家身份供佛,或以出家身份修行,例如,《中阿含鞞娑陵耆經》中,釋尊的前世名為 「童子優多羅」,於迦葉佛前出家學道,積聚資糧。

 

以上這些都同於南傳《中部》、《長部》的記載。

 

三、南傳《小部》的結集和菩薩道

 

第二結集時,上座部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經藏》 中另外結集出第五《小部》,共成五部《尼柯耶》。

 

(1)《小部》中的《本生經》是以釋尊過去的本生為主題,內容包含《因緣譚》和《本生譚》。

1.《因緣譚》的內容:初為記述釋尊 於四阿僧祗又十萬劫的往昔,從燃燈佛處受記起,一直到投生兜率天;中為從兜率天下生到菩提樹下成佛;後為轉法輪到給孤獨長者建立祇 園精舍為止的因緣故事。

2.《本生譚》則是記述佛陀和弟子之間相互 關連的本生故事。

 

(2)《小部》中的《所行藏經》是以釋尊過去生中,修習十波羅蜜中,布施、戒、出離、決意、真諦、慈、捨等七波羅蜜的本生故事。

 

(3)《小部》中的《佛種姓經》,敘述釋尊過去生中和諸佛之間的關係。第一品為寶珠經行處品,是《佛種姓經》的緣起。第二品到 第二十五品,是過去二十四佛的因緣以及對釋尊前生的授記。第二十 六品是釋尊此生的大略記述。第二十七是諸佛品,過去二十四佛對釋 尊的授記,是始自燃燈佛。第二十八品是敘述分配釋尊的舍利和建塔 供養之事。

 

緬甸的明昆三藏法師(1911-1993)依據南傳的《佛種姓經》、《所行藏經》等資料,編有《南傳菩薩道》一書,對菩薩行者的成佛有詳 細的說明。《佛種姓經》等是結集於佛滅百年時,資料古早,長期保 存於南傳佛教中,這是印度早期有關菩薩行者成佛的重要經典。

 

四、佛滅五百年後大乘經的出現

 

佛滅五百年起,在印度地區大乘經典的傳出,可以依據大乘經本身的記載歸納為二大類:

 

第一類是人間菩薩行者從天菩薩和他方佛等聽聞大乘法而傳出。例如:

 

(1)《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文殊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 令得不退轉。」此中的五百仙人,指修行菩薩道的大乘行者。

 

(2)後秦三藏鳩摩羅什所譯的《大寶積經富樓那會》中記述 佛滅後天人傳法給菩薩行者的一個例子:「彌樓揵馱佛所說經名『八百千門』。釋提桓因誦持是經。釋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愛法, 從忉利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又與四多聞本句、七種重 句、十四門句。」此處是過去的彌樓揵馱佛涅槃後,釋提桓因下來將 所聽聞的八百千門經傳給有緣的陀摩尸利比丘。

 

(3)佛滅七八百年後,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聞法,傳出《瑜伽 師地論本地分》,這是在印度的一個實例。

 

第二類是菩薩行者累世修學甚深大乘法,成就念力、陀羅尼力,到了下一世,有的憶持不忘;有的引發宿命智,恢復過去的憶持,因 而大乘法就自然呈現在心。例如:

 

(1)《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說:「法勝苾芻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

 

(2)《大寶積經富樓那會》說:「得念比丘臨命終時,還復願 生此閻浮提,隨願得生大長者家,名為耶舍,以本願故得識宿命,於 彌樓揵馱佛第四百歲,始年七歲出家為道,得諸陀羅尼,陀羅尼力故, 能為人說所未聞經。」

 

(3)依據達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的記述‥在迦濕彌羅結集 後不久,有五百名阿闍黎出世,經由文殊、彌勒、觀自在菩薩等教導, 而傳出大乘教法。西方的相馬王 興建五百伽藍,迎請這五百位大乘 行者傳法並大量抄寫經典,使大乘佛法弘揚開來。

 

總結起來,大菩薩們長期累積波羅蜜,在佛滅後且佛法未滅時,自然會乘著悲願來到人間傳授三乘的佛法,特別是大乘經。

 

五、南北傳菩薩道的比較

 

()南傳菩薩道

(1)十波羅蜜:南傳菩薩道的精神是以大悲心廣修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是:

1.布施波羅蜜 

2.戒波羅蜜 

3.出離波羅蜜 

4.般若波羅蜜 

5. 精進波羅蜜 

6.忍波羅蜜 

7.真諦波羅蜜 

8.決意波羅蜜 

9.慈波羅蜜 

10. 波羅蜜。

 

這些波羅蜜有三個層次,即一般波羅蜜、近波羅蜜和勝義波羅蜜。 這三個層次的波羅蜜都必須圓滿才能成佛。

 

(2a)菩薩被授記的條件:

菩薩於佛前初次授記時的條件有八項:

一、是人。

二、是男人。

三、波羅蜜已經圓滿到他在那一生足以證得 阿羅漢果。

四、遇到一位佛陀(給與授記)

五、是一位相信業力的 隱士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具備四禪八定與五神通。

七、有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修波羅蜜的非凡精進力。

八、善欲足夠強大到令他發願成佛。

 

(2b)被授記的菩薩分為三種根器:

利根的慧者菩薩

中根 的信者菩薩

鈍根的精進者菩薩。

 

這三種菩薩的能力分別是:

如果「慧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阿羅漢,他有能力在佛陀還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法、義、詞、辯)

如果「信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阿羅漢,他有能力在佛陀還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如果「精進者菩薩」有意在他被授記的那一世證得阿羅漢,他有能力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3a)成佛所需的時間:依據菩薩的根性分三類:

慧者菩薩被授記後,只須再修習四阿僧祗又十萬劫即可成佛。

信者菩薩被授記 後,須再修習八阿僧祗又十萬劫方能成佛。

精進者菩薩被授記後, 須再修習十六阿僧祗又十萬劫方能成佛。

 

(3b)釋尊於過去生中,所遇到的對他授記的佛有 24 位:從今四阿僧祗又十萬劫前,遇到 1 燃燈佛。從今阿僧祗劫前,遇到 2 孔達 尼耶佛〜那羅陀佛。從今十萬劫前,遇到 10 跋陀無陀羅佛。從今 三萬劫前,遇到 11 善慧佛與 12 善生佛。從今八千劫前,遇到 13  見佛、14 義見佛、15 法見佛。從今九十四劫前,遇到 16 義成佛。從 今九十二劫前,遇到 17 提沙佛、18 普沙佛。從今九十一劫前,遇到 19 毘婆尸佛。從今三十一劫前,遇到 20 尸棄與 21 毘舍浮佛。於此賢劫,遇到 22 拘留孫佛、23 拘那含牟尼佛及 24 迦葉佛。

 

(4)修行的階段有十六觀智:

十六觀智是 

名色分別智;

緣攝受智;

思惟智;

生滅智;

壞滅智;

怖畏智;

過患智;

 離智;

欲解脫智;

10 審察智;

11 行捨智;

12 隨順智;

13 種姓智;

14 道智;

15 果智;

16 省察智。 

 

修行者修行到行捨智時,有二個進路,一是以阿羅漢果為目標,繼續觀修,生起道智和果智,證得聲聞初果,最後證得聲聞阿羅漢果;一是具有想要成佛的強烈意願,以悲心利益眾生,他的觀智將一直停在行捨智,不去取證聲聞果位,當累積足夠的波羅蜜時,於佛陀面前 受記,接著長期累積十波羅蜜,一直到成熟時才成佛。一位已經得到授記的菩薩,除了在波羅蜜成熟到即將成佛的最後那一世之外,不能證得任何道果,還是凡夫。

 

()北傳菩薩道

 

1】阿含經論的看法

 

(1)四波羅蜜:菩薩在成就佛果之前,要廣修布施、持戒、精進和般若四波羅蜜。

(2)菩薩被授記的條件()

(3)成佛所需的時間:依《大毘婆沙論》所述,菩薩在成就佛果之前,第一階段是「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菩提資糧,第二階段是「百劫」修習相好異熟之業。修三十二相之業,是以百福莊嚴一相,完成三十二相歷時百劫,而釋尊由於精進只需九十一劫。

 

《大毘婆沙論》 說:

「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五千佛,最初名釋迦牟尼,最後名寶髻。 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六千佛,最初即寶髻,最後名然燈。第 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七千佛,最初即然燈,最後名勝觀。於修 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勝觀,最後名迦葉波。 當知此依釋迦菩薩說,若餘菩薩不定。如是釋迦菩薩於迦葉波佛 時,四波羅蜜多先隨分滿,相異熟業今善圓滿,從此贍部洲歿, 生睹史多天,受天趣最後異熟。」

 

釋尊從最開始值遇「古釋迦牟尼佛」而發心,一直到值遇寶髻佛, 這一段歷程,就是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劫阿僧劫的最後,銜接到第三 阿僧祇劫的開始時值遇燃燈佛。從燃燈佛開始一阿僧祇劫後又九十一 劫時值遇迦葉佛。迦葉佛是釋尊所逢事的最後一佛,此後釋尊就上昇 兜率天,準備下生成佛。由上可知,釋尊成佛所需的三阿僧祇劫又九十一劫,是從初次發心開始算起。釋尊從燃燈佛受記到成佛需時一阿 僧祇劫又九十一劫。

 

值得注意的是,菩薩於每一阿僧祇劫逢事了七萬多位佛,經常聽聞三乘教法。菩薩於受記時,大乘佛法必熟記於心。這些大菩薩於佛滅後而法未滅時自然乘願出世,經由念力、陀羅尼力傳出所憶持的大乘經。從這角度來看,大乘必是佛說。

 

(4)修行的階段: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諸菩薩先以三大阿僧祇劫圓滿資糧道上品(含上品)的福慧資糧,接著以百劫修成相好之因,而後在最後一生,坐菩提樹下,於初夜降天子魔;於中夜入等引,現證加行、見、修三道,於後夜現證無學道(加行道煖位至無學道之間,於一坐中成佛)

 

所以,菩薩在初夜降魔以前還是凡夫。

 

2】大乘經論的看法

 

(1a)十波羅蜜:北傳菩薩道的精神是以大悲心廣修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是:

布施波羅蜜

淨戒波羅蜜

安忍波羅蜜

精進波 羅蜜

靜慮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10 智波羅蜜

 

分別配上菩薩的十地:

第一極喜地

第二 離垢地

第三發光地

第四焰慧地

第五難勝地

第六現前地

第七遠行地

第八不動地

第九善慧地

第十法雲地。

 

這十波羅蜜都必須圓滿才能成佛。

 

(1b)波羅蜜分波羅蜜、近波羅蜜、大波羅蜜三類。

 

《解深密經》 說: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

 

此處指出,七地菩薩修『近波羅蜜多』,八地菩薩以上修『大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相當於『勝義波羅蜜』。

 

從菩薩十地來看,前六地是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六波羅蜜, 後四地(第七到第十)是修習「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四波羅蜜。 菩薩被授記時是第七地的菩薩,要繼續圓滿第八、第九、第十等三清淨地的波羅蜜,而後才成佛。

 

(2)菩薩被授記的條件:菩薩行者發心後,經過漫長的修行, 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後,才「堪得受記」,

《大般若經 ̇ 第四分》說:

「佛告善現:『汝所不見、所不得法所有實相,即是菩薩無生法忍。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生法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堪得受記。』」

 

《大般若經 ̇初分》卷376說:

「云何名為無生法忍?謂令煩惱畢竟不生,及觀諸法畢竟不起,微妙智慧,常無間斷,是故名為無生法忍。」

 

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是第七地以上的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說:

「菩薩住七地,過貪欲等諸煩惱垢,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不名無煩惱。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起故,不名有煩惱。貪求如來智慧,未滿願故,不名無煩惱。菩薩住七地,成就深淨身口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隨煩惱者,悉已捨離。所有善業常修習行。...... 菩薩住遠行地,於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如是具足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 便善清淨故,深得大悲力故,名為過聲聞、辟支佛地,趣佛智地。 是菩薩住是地,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意業無相行。是菩薩 清淨行故,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

 

此經指出第七地的菩薩:

一切煩惱不起現行

已捨離不善業、 隨煩惱

常修善業

能入百萬三昧

得無生法忍。

 

七地菩薩所具的這幾項功德便是菩薩受記的起碼條件。第七地菩薩已經圓滿前六 度,此後進入一不同的階段,以熟練的方便善巧,來作利他的事業。 

 

(3)成佛所需的時間:《大般若經 ̇初分》說:

「爾時,會中有一天女名殑伽天......。佛告阿難:『今此天女於未來世當得作佛,劫名星喻,佛號金花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阿難當知!今此天女即是最後所受女身,捨此身已便受男身,盡未來際不復作女。......』」

 

此處釋尊對會中一位名為「殑伽天」的天女給予授記:將於未來(此後六十一劫)的星喻劫中作佛。在這一個案中:授記當時可以 是女身,其後各世以男身來修習波羅蜜一直到成佛。《大般若經》中的許多實例,菩薩行者從受記到成佛的時間有所不同。

 

依據《現觀莊嚴論》,從受記到成佛的時間有所不同,因為菩薩行者分成利根、中根和鈍根三種根性:

利根的菩薩行者,從加行道 「暖位」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

中根的菩薩行者,從獲得菩薩正性離生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

鈍根的菩薩行者,從獲得無生法忍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

 

(4a)修行的階段:菩薩行者開始發心成佛,依次進入資糧道、 加行道、見道、修道,於無學道時成佛。於見道、修道中,分成菩薩 十地。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是聖者,不是凡夫。

 

(4b)第七地的菩薩行者獲得無生法忍後,想成佛就要去佛前受記。這些被授記的菩薩,就是名符其實的「未來佛」,他們將以漫長 的時間來累積資糧並和眾生結緣,有時生在人間,有時生在欲界天中, 有時生在「五淨居天」中,以不同的身份不斷利益眾生。眾生對這些 煩惱不再現行的「未來佛」,給與不同的稱呼,或者假名為「佛」,或 者假名為阿羅漢再來等等。例如,第十地的大菩薩雖然不是佛,但《大 般若經第二分》將之假名為「如來」「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 住第十地已,與諸如來應言無別。」

 

只要釐清這些是假名安立,就可以免除眾生的許多誤解。

 

這些被授記的菩薩,(a)若生於佛已入滅但仍有佛法之處,將以三乘教法來引導眾生;(b)若生於無佛之處,有時以轉輪王的身份來教導眾生,使之奉行十善;有時以外道師尊的身份來教導眾生實踐三福業事(施類、戒類、修類),在釋尊的本生中就有許多這些實例。

 

六、結語

 

1.南傳和北傳的菩薩道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眾生,經過阿僧祗劫以上的長時間來累積波羅蜜。

 

2.這些菩薩行者於佛前受記後,依據利根、中根和下根菩薩的不同,成佛時間的長短雖有不同,但是從無窮的時間來看,都是「有限有量」的。

 

3.佛滅五百年以後,印度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大菩薩應運出世。接著漢地、藏地、日韓等北傳國家也有眾多菩薩出世,包含 禪宗祖師,都奉行菩薩道,延續大乘佛法至今。南傳佛教的國家雖以 聲聞道為主,但是間有菩薩出世弘法,利益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