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C1B0E4-0EE7-4DDB-A97D-5297FAFBDED6.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十二、不斷的修習

 

要達到此智慧,需要充分地修習。沒有人能保證你在一次的坐禪中, 就可以獲得這種智慧。或許百萬分之一的人可以。佛陀在世時,有人 聽完一四句偈後,即證得「道」(magga)與「果」(phala),但在今日,你不可能預期這種事發生。那時候是佛陀親自教導,他很清楚聽眾們的根性(傾向)。那些聽者們,也是具足波羅密的人們;即他們在過去多生多世,已累積修行資糧。

 

今日的弘法者只是一個凡人,他教導其所學到的一點點而已。他不懂聽者們的根性,而且很難確知這些聽者們是具足波羅密的男人或女人。如果他們已具足波羅密,那他們應該在佛陀時代已獲得解脫。所以我們無法保證你在一次坐禪中,便獲得特別的智慧(證悟解脫) 我們只能告訴你,如果你足夠努力修習,就有可能。

 

我們要修習多久?了解無常、苦、無我始於「思惟智」(sammasana ñāṇa第三觀智)。但它不會一下出現。在這之前,需要獲得「心清淨」(cittavisuddhi)、「見清淨」(diṭṭhivisuddhi)、「度疑清 淨」(kaṅkhāvitaraṇavisuddhi)。以今時的禪修者的程度而言,特別具資質的人可在兩、三天內獲得這智慧。大多數需五、六或七天, 但他們必須精勤奮力地修習。那些懈怠於修行的人,即使過了十五或 二十天,也無法獲得。所以在開始時,我會講一下有關真誠地用功的問題。

 

內觀禪修是要不間斷地工作──每當看、聽、嗅、嚐、觸或想,都必須觀照,不可遺漏任何現象。但對於初學者,要標記每一個現象是不可能的。開始時先從幾個現象下手。觀照腹部起伏的移動是容易的, 這我們已談過。不停地標記「起、伏、起、伏」。當你的正念與定力增強時,加上「坐」和「觸」,並標記「起、伏、坐、觸」。當你持續標記,想法可能生起,也要標記它們:「思惟、計劃、知道」。它們是障礙(),除非你去除它們,不然你不會證得心清淨,也不能清楚的了知名色現象。所以別讓它們侵入,標記它們、去除它們。

 

如果身上出現無法忍受的感受,如疲倦、熱、痛或癢,在它們生起時 專注它們並標記:「疲倦、疲倦」,「熱、熱」。如伸展或彎曲四肢的意欲生起,也要標記它:「想彎」、「想伸」。當你彎曲或伸展, 每個動作應予以標記:「彎、彎」,「伸、伸」。同樣地,當起身時, 標記每個動作。當行走時,標記每一步。當坐下時,標記它。如果你躺下,也應標記它。

 

每做一個身體動作,每生起一個想法,每出現一個感受,全部都必須標記。如果沒有特別可以標記的對象,就標記「起、伏、坐、觸」。 吃飯或洗浴時,你必須標記。如你特別看到或聽到什麼,也要標記它 們。除了睡覺的四、五或六個小時外,其它時間你應持續標記現象。 你必須嘗試最少每秒標記一個現象。

 

如果你持續這樣用心地標記,在兩、三天內,你就會發現正念與定力相當強。如不是兩、三天,那就在五、六天內。那時候,妄念極少生起。即使它們生起,你能夠在它們生起的剎那標記它們。而且,就在 你發現它們的剎那便立即消失。所標記的對象如「起、伏」與標記的心,好像在時間上同步一般,你輕鬆地標記。這些都是你的正念和定力變強的徵兆。也就是說,你已成就「心清淨」了。

 

十三、事物的分解

 

從此開始,每次你標記,所標記的對象和標記的心,看起來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你發覺到物質現象(色法)如起伏是一件事,而標記它的心所法(心理活動,cetasika)為另一件事。一般來說,物質現象和了知的心不像是分開的,它們好像是一體和同一個東西。你的書本知識告訴你,它們是分開的,但你個人感受它們是一體。搖動你的食指, 你看到那想要搖的心嗎?你能分辨心與搖嗎?如你誠實回答,答案將是「不能」。但對正念與定力已很好地培養了的行者,所觀照的對象和覺知的心是分開的,正如牆和拋向它的石頭一樣。

 

佛陀用珠寶和線當譬喻(《長部》)。就如同你看著一串青金石,你知道:寶石由線穿過,這是寶石,這是穿過寶石的線。禪修者亦如是知道:這是物質現象,這是覺知它的心識,它依賴於物質現象,並與其相關連。註釋書說此心識為內觀的心識──內觀智,觀察那色法的心識。青金石是物質現象,而線是觀察的心識。那線穿在寶石中,就 如內觀智穿透物質現象。

 

當你標記「起」時,「起」是一件事,那個「覺知」是一件事──只有這兩者存在。當你標記「伏」時,「伏」為一件事,那個「覺知」 是一件事,只有這兩者。這種智慧自動清楚顯現。當你提起一隻腳走 路時,「提起」是一件事,那「覺知」是另一件事,只有這兩者存在;當你推它向前,(只有)那「推前」和「覺知」;當你將它放下,(只有)「放下」和「覺知」。物質和覺知(色法和名法),只有這兩者, 沒有其它。

 

當你的定力進一步增強,你了解到那些你一直標記的物質與心理現象,各自不斷地消失。當你標記「起」,「起」的色法逐漸出現並消 失;當你標記「伏」,「伏」的色法逐漸出現並消失。你也會發現, 「起」以及「覺知」的消失、「伏」和「覺知」的消失。每一次觀照, 你發現只有生起和滅去。當標記「彎曲」,這一個彎曲和下一個彎曲不相混淆。彎曲、消失,彎曲、消失──如此,那要彎曲的意欲、彎曲的色法、以及那覺知,各自依其時、處,生起與消失。當你標記疲倦、熱、痛,這些在你標記它們時消失。你越來越清楚:它們生起然後消失,所以它們是無常的。

 

禪修者自己明白到註釋書所說:「它們是無常的,在生起後轉向滅去之故。」這種智慧並非從書本或老師獲得,他是自己了悟的,這是真實的智慧。相信他人所說的是信仰。因信仰而記住的是學問,這不是智慧。你必須以自己的經驗了知,這才重要。內觀是通過「隨觀」 (anupassanā)使自己了悟。你觀照,親自看見及明白──這就是內觀。

 

有關「隨觀無常」(aniccanupassanā),註釋是這樣說的:

 

......那無常的應被了知」

aniccaṃ veditabbaṃ

 

......無常性應被了知。」

Aniccatā veditabbā

 

......隨觀無常性應被了知。」

Aniccānupassanā veditabbā

 

(《清淨道論》)

 

 這簡單的陳述後面,接著有一個說明:「在這裡,『那無常的』是指五蘊。」(Tattha aniccanti pañcakkhandhā)你必須知道五蘊是無常。 雖然你可能無法以自己的知識理解它,但你應知道這些。不僅如此, 你應知道它們全部是苦、全部是無我。如你知道這些,你可以修習內 觀。《中部 37/愛盡小經》(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裡提及透過 學習而得到的瞭解:

 

「天王,當比丘聽到『一切法都不值得執持』時,他證知一切法。」 

Evañcetaṃ, devānaminda, bhikkhuno sutaṃ hoti– ‘sabbe dhammā nālaṃ abhinivesāyā’ti. So sabbaṃ dhammaṃ abhijānāti;

 

「證知」(abhijānāti)是指觀照名與色,並保持對其覺知。這是基本的內觀智:「名色分別智」和「緣攝受智」。如果你已經明白名與色,全部均為無常、苦、無我,你可從「分辨名色」開始禪修。接著, 你便能夠趨進更高的觀智,如「思惟智」。

 

「證知一切法,他遍知一切。」

sabbaṃ dhammaṃ abhiññāya sabbaṃ dhammaṃ parijānāti

 

所以內觀禪法的初學者,所需的最低資格是他必須曾聽聞或學習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性。對於緬甸的佛教徒,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東西。

 

我們說名色法是無常,因為它們出現,然後消失。如一件事從沒生起, 我們不能說它是無常。什麼事物從來沒有生起?那是概念。

 

概念從來沒有生起,不曾真正存在過。就如一個人的名字,它在小孩取名那一天開始被使用。這好像顯示它曾存在過,但實際上人們只是在呼喚他時使用它。它不曾出現,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如果你認為它存在,那找它出來。

 

當一個小孩出世時,父母替他取名,假設一個男孩被取了名字叫 Master Red(紅少爺)。在取名之前,根本沒有人知道Master Red 但從小孩取名那天開始,人們開始叫他 Master Red。但我們不能說自此那名字就存在了。Master Red 這名字事實不存在,讓我們找它看看。

 

Master Red 這名字在他身內嗎?在他頭上?在他身旁?在他臉上?

 

 沒有,不在任何地方。人們同意叫他 Master Red,僅此而已。如果他死了,名字會和他一起死嗎?不會。只要人們沒有忘記,那名字將繼續流傳。所以說:「名字或姓氏從不會被破壞。」只有當人們忘記 它,Master Red 這名字才會消失,但它不是被破壞。若有人再使用 它,它將再度出現。

 

試想一下在《本生經》裡,菩薩的名字:須大拿(Vessantara)、大藥(Mahosadha)、摩訶旃納卡(Mahajanaka)、毘樓(Vidhura)多彌亞(Temiya) 尼密(Nemi)......這些名字在故事發生的時代都為人所知,但之後消失了幾百萬年,直到佛陀恢復使用它們。在四大阿僧祇劫(asankheyyas後加 140 個零的年數)又十萬劫前, 燃燈佛(Dipankara)和隱士善慧(Sumedha)非常出名。這些名字在後代遺失了。但我們的佛陀又再重現它們,使我們知道這些名字。 只要佛法住世,它們將繼續為人知悉。一旦佛教從這世界消失,這些名字也將被遺忘。但如果一位未來佛再次談起他們,他們將再被知悉。所以,概念、名字只是世俗施設,它們從未真實存在。它們不曾存在且將不會存在。它們不曾生起,所以我們不能說它們「消失」。 我們也不可以說它們無常,每個概念都是如此──不存在、不成為、 不消逝,所以不是無常。

 

涅槃,雖然是真實法,但不能說是無常,因它不曾生起或消失。它被視為永恆,因它表示永恆的安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