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04第四集41-50經(5/23)
蕭式球 譯
四十一.定
“比丘們,有四種定的修習。什麼是四種定的修習呢?
“比丘們,有些勤修定的人帶來當下安住在樂之中,有些勤修定的人帶來知見,有些勤修定的人帶來念和覺知,有些勤修定的人帶來漏盡。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當下安住在樂之中的定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帶來當下安住在樂之中的定了。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知見的定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他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帶來知見的定了。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念和覺知的定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帶來念和覺知的定了。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漏盡的定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帶來漏盡的定了。
“比丘們,有這四種定的修習。這就是我在《彼岸道品.般那迦問》1所說的那樣:
“ ‘計量世間利弊後,
不受眾事所搖擺;
寂靜無欲不動搖,
我說此人越生死。’ ”
四十二.問題
“比丘們,有四種解說問題的方式。什麼是四種解說問題的方式呢?
“比丘們,有些問題應以單一的形式來解說,有些問題應以分析的形式來解說,有些問題應以反問的形式來解說,有些問題應不作解說。
“比丘們,有這四種解說問題的方式。
“只說是或否,
或作分析說,
第三反問說,
第四不置答;
比丘知四說,
於諸問題中,
能如法作答,
此稱善答者。
亦復能善知,
有義與無義;
所說難批駁,
深入難攻破。
無義則遠離,
有義則受持;
達義心堅定,
此稱為智者。”
四十三.忿怒之一
“比丘們,世上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呢?
“重忿怒而不重正法的人、重怨恨而不重正法的人、重得著而不重正法的人、重聲望而不重正法的人。
“比丘們,世上有這四種人。
“比丘們,世上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呢?
“重正法而不重忿怒的人、重正法而不重怨恨的人、重正法而不重得著的人、重正法而不重聲望的人。
“比丘們,世上有這四種人。
“忿怒與怨恨,
得著與聲望,
比丘重於此,
於法無增長。
比丘重正法,
不惱害而住,
等正覺說法,
於中能增長。”
四十四.忿怒之二
“比丘們,有四種不如法的人,是哪四種呢?
“重忿怒而不重正法的人、重怨恨而不重正法的人、重得著而不重正法的人、重聲望而不重正法的人。
“比丘們,有這四種不如法的人。
“比丘們,有四種如法的人,是哪四種呢?
“重正法而不重忿怒的人、重正法而不重怨恨的人、重正法而不重得著的人、重正法而不重聲望的人。
“比丘們,有這四種如法的人。
“忿怒與怨恨,
得著與聲望,
比丘重於此,
於法無增長;
如雖有良田,
但下腐壞種。
比丘重正法,
不惱害而住,
於法能增長;
如樹得滋潤。”
四十五.盧希陀娑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有明亮外表的盧希陀娑天子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用走動的方式能否知道、看見、抵達一個沒有生、老、死、死後再次投生的世間盡頭呢?”
“賢友,我不說,用走動的方式能夠知道、看見、抵達一個沒有生、老、死、死後再次投生的世間盡頭。”
“大德,真罕見,真少有!大德,世尊真的是善說!大德,從前,我曾是一個名叫盧希陀娑.頗闍子的仙人,那時我具有神通,能在空中行走。大德,我的速度快得就正如強壯、箭術好的弓箭手,毫無困難地以輕箭射越棕櫚樹的影子那樣,我一步便能由海洋的東邊走到西邊。
“大德,那時我具有這樣的速度,步伐這樣大,於是一個意欲在我心中生起: ‘我要用走動的方式抵達世間的盡頭。’ 於是,我在一百年的壽元、一百年的生命之中除了飲食、大小二便、睡眠之外一直跑,到了命終也不能抵達世間的盡頭。
“大德,真罕見,真少有!大德,世尊真的是善說!”
“賢友,我不說,用走動的方式能夠知道、看見、抵達一個沒有生、老、死、死後再次投生的世間盡頭;我也不說,不走到世間盡頭,苦便不能盡除。賢友,然而,在這個帶有想、帶有意、約一丈長的身軀之中,我宣說,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之道。
“不論行走有多久,
終不能達世間邊,
若然不達世間邊,
不能解脫於眾苦。
是故明解之智者,
以梵行達世間邊,
知其邊後心平息,
於餘世間不戀慕。”
四十六.盧希陀娑之二
世尊在天明時把盧希陀娑天子前來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內容除了改作由佛陀轉述之外,經文連偈頌跟上一經相同)
四十七.遙遠
“比丘們,有四種相距遙遠的東西。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天和地是第一種相距遙遠的東西。
“比丘們,海洋這邊岸和對岸是第二種相距遙遠的東西。
“比丘們,太陽上昇和落下的地方是第三種相距遙遠的東西。
“比丘們,正法與非正法是第四種相距遙遠的東西。
“天上地下相距遙;
人說海洋兩岸遠;
太陽上昇與落下,
相距遙遠亦如是;
人說更為遙遠者,
正法與及非正法。
近正法者得安樂,
如此安樂能持續,
近非正法速招損,
故此二法相距遙。”
四十八.毗舍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毗舍迦.槃闍利子尊者在大堂為比丘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的說話有禮、清楚、清晰、有意義、明確、使人進入正法、使人不依賴事物。
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這個說話的人是誰呢?”
“大德,毗舍迦尊者在大堂為比丘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的說話有禮、清楚、清晰、有意義、明確、使人進入正法、使人不依賴事物。”
於是,世尊對毗舍迦尊者說: “毗舍迦,十分好,十分好!你能很好地為比丘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你的說話有禮、清楚、清晰、有意義、明確、使人進入正法、使人不依賴事物。
“不語時不知,
是智還是愚,
說話時方知,
能說甘露義。
正法如仙幢,
說淨法之人,
善說仙幢義,
能昇大仙幢。”
四十九.顛倒
“比丘們,有四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無常的事物視為常,這是一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苦的事物視為不苦,這是一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無我的事物視為實我,這是一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不淨的事物視為淨,這是一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
“比丘們,有這四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
“比丘們,有四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無常的事物視為無常,這是一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苦的事物視為苦,這是一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無我的事物視為無我,這是一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不淨的事物視為不淨,這是一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
“比丘們,有這四種不顛倒的想、不顛倒的心、不顛倒的見。
“邪見之眾生,
錯心與亂想:
無常作常想,
於苦作樂想,
無我作我想,
不淨作淨想。
彼受魔掌控,
不能得安穩,
輪迴中行走,
生死各趣中。
佛陀出於世,
帶來大光明,
為眾說法義,
令苦得平息。
眾人聞法後,
內心得智慧:
無常視無常,
於苦視為苦,
無我視無我,
不淨視不淨。
以此之正見,
超越所有苦。”
五十.遮蔽
“比丘們,有四種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它們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雲是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霧是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煙塵是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羅睺阿修羅王是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他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有這四種遮蔽日月的東西,日月受它們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同樣地,有四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們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是哪四種呢?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飲酒,不遠離飲酒,這是第一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作淫欲法,不遠離淫欲法,這是第二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許可使用金銀錢財,不遠離拿取金銀錢財,這是第三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以不正當的方式來謀生活命,不遠離邪命,這是第四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比丘們,有這四種遮蔽沙門婆羅門的東西,沙門婆羅門受它們遮蔽,便會沒有明亮、沒有光芒、沒有光輝。
“沙門婆羅門,
貪瞋所遮蔽,
及受無明蓋,
愛喜於享樂。
愚人嗜飲酒;
行於淫欲法;
接受與使用,
諸金銀錢財;
邪命以自活。
日族佛陀說,
此稱受遮蔽,
沙門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
若然受遮蔽,
不淨帶垢染,
無光無明亮;
受黑暗籠罩,
受渴愛牽引,
後有長不息,
常遭棄荒塚。”
第五盧希陀娑品完
----------------------------------------
1 《彼岸道品.般那迦問》收錄在《小部》第五冊《經集》之中。這首偈頌的編號是第一零四八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