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森博一 攝
文/詹鼎正 台灣新生報
(本文作者現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兼 任助理 教授)
(1)
2011/04/05
八十六歲的方爺爺幾年前發現有攝護腺癌而且已經轉移到脊椎。雖然他每個月定期接受荷爾蒙注射治療,可是家人都很努力地不讓他知道他得到癌症這件事,怕他「心理承受不起」。最近幾次攝護腺癌的指數都控制在正常值以下。
但是這一陣子他一直覺得排便排不乾淨,肚子很漲。在家用了軟便劑及灌腸還是沒有改善。家人送他到了台大醫院的急診,腹部x-光感覺到有糞便堆積,也有腸阻塞的現象。所以住進了老年醫學的病房治療。但很奇怪的,雖然用了很重的瀉藥,都己經拉水了,老人家還是覺得症狀沒有改善。總醫師掃了一下腹部超音波,意外地發現了不少的腹水。放了2000cc的水,肚子沒有那麼漲了。排了個腹部的電腦斷層一看,沒有看到明顯的腫瘤,但是腹膜長滿了淋巴結。老年醫學團隊第一個想法是他的攝護腺癌轉到了腹腔內。但是泌尿科醫師認為指數控制這麼好的情況下,不應該有這樣的表現,可能要考慮腸胃道的問題。排了一個大腸鏡,果然在橫結腸的部分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腫瘤,幾乎把整個腸子都塞住了,難怪老人家這麼不舒服。
與家人開了幾次會,我們的團隊強調還是應該誠實以對,尤其是接下來要請外科及「腫瘤科」醫師來會診,可能要切除腫瘤及化療,總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騙下去吧?最後方奶奶鼓起勇氣對爺爺說他大腸裏有個腫瘤,可能要開刀,爺爺並沒有想像中的訝異,事實上每次醫師把家屬們都叫去開會,他早就心裏有數了。由於老人家同時有兩個癌症,其中一個已經是相當後期,所以外科醫師也不建議大開刀,只是做個造口解除腸子阻塞的問題,然後進行大腸癌的化療。
前言
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兩名已有許多年。隨著國人的平均壽命的增長,癌症的盛行率也直線上升。再加上近年來癌症治療的進步,存活率一再提升,癌症已經從傳統的「絕症」演變成「預後較差的慢性病」。超過50%的癌症是發生在銀髮族群,因癌症致死的個案中,超過6成是老年人。老年科的醫師,雖然沒有直接治療病人的癌症,但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許多癌症的患者。連筆者的母親也在2002年得到了乳癌。幸運的,經由手術、電療及化療,近十年來沒有復發的跡象。
談起對癌症的治療,筆者是不可能比腫瘤科或專門治療癌症的內、外科或放射科醫師厲害的,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提供一些老年癌症的基礎概念。不會很深入地介紹每一個癌症,及每一種治療。
下面的四個問題,將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1)為什麼老年人比年輕人容易得到癌症?
(2)同一種癌症在病人身上的表現,會因年紀而有不同嗎?
(3)治療老年人的癌症與治療年輕人會有不同嗎?
(4)到底是該與老人家直接討論癌症的問題,還是以家屬為中心?
下面幾回將分別與各位讀者討論上述的主題。
(2)老化與癌症(Geriatric Oncology)
上一回提到銀髮長者的癌症診斷與治療過程中,要回答4個重要的問題,這一回討論其中的前兩個。
為什麼老年人比年輕人容易得到癌症?
所有的學者都同意,癌症的產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首先,正常的細胞要經過許多次的基因突變才能變成癌細胞。而每次突變都需要時間,所以加起來的總時間可能需要好幾十年。在這一段時間內,人也漸漸老化,所以癌症的產生可能與很多慢性病類似,活得愈久,機會愈大。另外呢,每次細胞產生突變,有一部分可以利用體內的修補機轉來挽回,但是隨著年紀增長,修補的功能也漸漸變差,所以老年人得癌症的機會上升。還有呢,體內的免疫系統,如果發現癌細胞,可以發動所謂的殺手細胞來清空不良分子,而免疫功能也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同樣的也造成老年人癌症機會上升。
癌症在病友身上的表現,會因年紀而有不同嗎?
以乳癌為例,70歲以後才得到的乳癌似乎比50歲以前得到的乳癌「良性」許多,比較不容易轉移,也有較久的存活率。以淋巴癌為例,30多歲是得到淋巴癌的一個高峰,而另一個高峰在80多歲,銀髮長者得到的淋巴癌,與年輕人的淋巴癌不僅種類不同,預後也不一樣。這一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的癌症與年紀的相關性可以差別很大。
但不管是那一種癌症,老人家要得到正確的診斷似乎比成年人困難一些。癌症的臨床症狀常常沒有特異性,例如大腸癌的表現可能是大便帶血。但是大便帶血這個症狀也可能是痔瘡、息肉、潰瘍等良性疾病造成的。而老人家得到這些良性疾病的機會,常比惡性腫瘤的機會高,甚至良性與惡性的疾病也可以同時存在。不管是長者或是醫師,如果找到一個疾病可以解釋臨床的症狀,可能就不會進一步檢查下去。再加上老人家常常很怕一些侵入性的檢查,如大腸鏡。林林總總的情況都會延誤癌症的診斷。但筆者也不是說老人家每個症狀都要懷疑是癌症,然後要進行十分詳細的檢查,很多時候是需要與長者及家人商量,看看怎樣的個人化處置最符合所有人的想法。
同樣是大便帶血,筆者最近的一位80歲病患作了大腸鏡後發現了癌症,經切除後一切平安。而另一位年紀相當的奶奶,因為有服用阿斯匹靈,她一直認為大便出血是藥物的副作用,又加上她同時有心臟病、腎衰竭,又怕大腸鏡,她也說就算有大腸癌也不要治療,所以到現在還是沒有進一步檢查。筆者只好在病歷寫下她的想法,也得到家屬同意依照老人家的要求持續追蹤糞便出血的狀況。下一回討論老年人癌症治療與成年人的異同。
(3)老年人癌症治療原則
2011/05/17
上一回討論了老化與癌症的關系,這一回要談的是老年人癌症治療原則。
治療老年人的癌症與治療年輕人會有不同嗎?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同樣一個癌症,老年人接受治療的積極度常比年輕人低。
首先,許多臨床治療的研究常排除老年人,為什麼呢?為了確認某種治療對某種癌症的效果,最理想的個案是身上除了這個癌症之外沒有其它疾病的病友。這樣一來治療的效果不會受到病友身上其它疾病的影響。例如某一個藥物可能有心臟毒性,如果接受實驗的病友本來心臟就不太好,那病友發生心衰竭時,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原有的疾病惡化就沒有辦法判定。然而老年人常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所以常常不符合收案的條件。但問題又來了,如果某種治療在研究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老年個案,這樣的治療不一定適用在銀髮長者身上。可是在沒有很好的老年人研究數據時,大部分的醫師還是會使用成年人的研究成果外推於銀髮長者身上。
另外,不管是病友、 家屬或 醫師,常常會有老人家年紀大了,會承受不起積極治療的迷思,而建議保守治療。老年科的醫師常強調,年紀不應該是病友接受任何治療的決定因素。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周全性老年評估」有助於決定老年人接受癌症治療的積極度。也就是說,癌症發現後,老年科或老年腫瘤科的醫師,詳細的評估病友生理(各種疾病)、心理(有無憂鬱、失智等)、社會(有無良好的家庭支持),及生活功能(各項日常生活活動是否可以自理),然後依照評估的結果,將老人家分為3大類。
第一類是相對健康的長者,這些人治療的建議是與成年人相同,目標是根除腫瘤。該做的手術、化療、電療都要有足夠的強調。第二類是「衰弱」長者,治療的建議是支持性療法,也就是與癌症和平共存,治療的同時要兼顧最佳的生活品質。如病例中的方爺爺。第三類是「易受傷害」(vulnerable)但又沒有那麼衰弱的老人家,也就是健康狀態介於第一類與第二類之間的長者。這些人有些是因為慢性疾病沒有處理好,暫時無法接受積極的治療。例如筆者之間有一位80歲的病友,患有冠心症、心衰竭、糖尿病、慢性腎病。她因為糞便有潛血,做大腸鏡發現了腫瘤。但在作檢查的過程中,又有胸痛的情況。相關的檢查認為心肌有可逆性的缺氧,不適合馬上接受手術切除腫瘤。醫師建議加了一個藥物,強化心臟的功能,幾個星期後,她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生活功能不好,體能不佳,也暫時無法接受積極治療,如果復健一陣子之調控,可能變成第一類相對健康長者,接受完整的治療。如果調整後,還是相對不健康,治療方式就會偏向保守。
(4)老年人癌症告知
2011-05-31 台灣新生報
這一回要進入最棘手的癌症告知原則。
到底是該與老人家直接討論癌症的問題,還是以家屬為中心?西方的醫學教育,非常強調如果病友的意識清楚,具有決策能力,只有本人才有權利決定對每一個疾病要接受怎樣的治療。而任何病友的醫療資訊,除非本人同意,醫師不可對其他人說明。所以如果一個病友得到的癌症,通常是告知本人,本人同意時,才會與家屬討論治療方針。
但長久以來,國人一直有一種觀念,老人家如果知道自己得到了癌症,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所以家屬常拚命隱瞞。就像病例中的方爺爺一樣,患有攝護腺癌的事實一直沒有人告訴他。可是當他又有了大腸癌,如果要治療,怎麼樣都瞞不住得到癌症的事實,家人告訴他後,很像也沒有當初擔心的憂鬱、喪志的情況·老人家很順利地完成了大腸造口手術。
或許是因為筆者的臨床醫學訓練是在美國完成,個人還是偏向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如果發現了癌症,儘可能的誠實以告。以個人的經驗,大部分老人家如果是懷疑惡性疾病來住院檢查,其實多半心中有數。有時候家屬會對醫療團隊使眼色,要求出去外面談,如果每天都這樣做,老人家常常會起疑,主動詢問到底自己得到了什麼病。這時候真的有點麻煩,因為醫師是不可以欺騙病友的,所以只要病友問起,筆者一定會把情況告知。
所以每次家屬要求筆者「不主動」告知病情時,筆者會先花時間與家屬溝通,希望他們能同意告知病情。而筆者的理由如下:
1. 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很多癌症已可以治癒,或是得到長期的控制,反而像是慢性病,不再是絕症。如同其他的慢性病一樣,要得到很好的控制,一定需要病友的配合,隱瞞病友,把病友置於醫療決策之外,絕對不是病友之福,無法讓病友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
2. 現今的銀髮長者,尤其是75歲以下相對年輕的族群,對自我健康的要求很高,很難接受 家人與 醫師「聯合」起來隱瞞病情。家人的好意,反而會變成病友與家屬的爭執點,還不如回歸正常的醫病關係,由醫師與病友及家屬一起來討論制定治療計畫。
3. 不告知長者,常常是擔心老人家心理承受不起。不過就像是一個有名的故事說的,兩個人看到魚兒水中游,一個人說:「你看魚兒游得多快樂啊」,另一個人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很快樂?」,第一個人又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很快樂?」。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家屬雖然是好意,可是家屬的猜測不一定就是病友的想法,所以家屬「自動」幫病友作決定,是蠻危險的。
4. 隱瞞病情,對病友及家屬都是很大的心理負擔。家屬要時時提防不小心洩露,病友常常感覺家人有什麼事瞞著自己。尤其是如果治療過程中,常有許多副作用,或是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病友情況有明顯變化,這時病友會懷疑到底醫療團隊與家屬有沒有盡心盡力為自己治療,也會破懷醫病關係。如果最後在病友的強力要求下,還是要誠實面對,這時病友更無法接受,也會怪罪家屬及醫療團隊,受到的打擊更大。
大部分的時候,經過筆者的分析,家屬會同意與醫師一同告知病友得到癌症的消息。如果真的無法溝通,筆者的底線是可以不主動提起,但是如果病友詢問,筆者還是會把真實情況說明,這一點堅持,筆者會在病歷載明。當然這些只是個人的作法,不是一個準則,而 國家的 醫師法也沒有很明確的規定,如第12-1條「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似乎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對病友講,上面提到的是向病友或其家屬告知。但個人相信大部分的醫學倫理專家或法律專家都會同意,對病友告知才是王道,告知家屬應該是病友無法理解或下決定時的變通辦法。
結語
銀髮長者是癌症的好發族群,如何正確的面對癌症,是醫師、家人與病友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大部分的癌症已不是絕症,但需要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的充分合作,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療。年紀本身不是接受積極治療的障礙,治療的計畫要通盤考慮長者生理、心理、社會、及生活功能因素,來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隱瞞長者,將長者排除在治療計畫的制定過程是一種過時的方法,病友是接受治療的人,應有參與及決策的權力。
------------------------------------------------------------------------------------------------------------
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cisc.twbbs.or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