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鼎正 台灣新生報


(本文作者現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兼 任助理 教授)



 


糖尿病藥物治療


上一回提到,銀髮族糖尿病照護第三原則-「控制血糖及糖尿病自我照護」中的「運動與體重控制」。今天要介紹這一個原則中的「糖尿病藥物治療」。
 糖尿病藥物治療
 一般來說,醫師會先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如果用了一段時間,血糖控制還是達不到理想,可能會加上胰島素,或是用胰島素來取代口服的藥物。藥物的選擇與調整,是相當複雜的學問,在此不做太深入的介紹。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血壓藥物有四大類,這些藥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併使用。
  Secretogen類的藥物,作用是剌激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體內的血糖。其最大的副作用是血糖降得太低。這些藥物常是肝或腎代謝,所以肝腎有問題的病人,藥物常需要減量。另外,如果常常發生低血糖的病人,使用短效 (一天吃三次 )的藥物,可能比長效 (一天吃 1-2 )的藥物相對安全。這類的藥物常會讓病人產生飢餓感,食量增加而變胖。
  Metformin 這個藥物,可以讓肝臟不要製造那麼多的糖分,減少腸胃道糖分的吸收,及改善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太會有低血糖的副用,有時反而會讓病人減重。是個人的第一線用藥。然而,專家建議,如果男性病人肌酸酣 (腎功能指數 )>1.5毫克 /100cc,女性病人>1.4毫克 /100cc則不建議使用。避免產生致命的「乳酸酸血症」。同時,專家也不建議 80歲以上的老年人使用這個藥物。但是臨床上,如果病人已經長期使用了 metformin而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不太需要因為年紀一到 80歲就停用。前一陣子,筆者好心的幫一個 80歲的奶奶把這個藥物換掉,結果兩個星期後她就回來找我,血糖居高不下,新的藥又讓她水腫不舒服,把藥用回去後,一切又重歸原樣。阿媽很高興,筆者也學到了一課。臨床指引畢竟是參考用,病人的治療真的是要個人化。另外,這個藥物在一開始使用的時候,常會有腸胃不適的副作用,大部分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會習慣或改善,個人不建議因此停用這個藥物。當然,如果副作用嚴重到影響了生活品質,只能換其他藥物看看了。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這類藥物,會減少病人腸胃道醣類的吸收,但是這些沒有吸收的醣類,常常會讓病人拉肚子,統計上使用這個藥物腹瀉的比例可以高達 25%
  Thiazolidinediones 這一類的藥物,可以減少病人組織對胰島素的抗性,增加體內糖類的利用程度。這樣的藥物,幾乎時不可能產生低血糖的副作用。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是水腫與體重增加,另外,非常少數病人的肝功能會受到影響。還有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不建議使用在有心衰竭的病人身上。其中,有一種叫做 rosiglitazone的藥物,在今年的 11月分,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提出了一個新的警告,表示這一個藥物可能會增加心肌缺氧的機會,使用上可能要更加小心。
 胰島素
 通常,如果用了三種以上的口服降血糖藥物,還是不能控制血糖到理想的目標,很多醫師可能會開始使用胰島素。最近的研究發現,早一點開始打針,不要等到胰臟工作到完全被搾乾的地步,其實是對身體比較好的。但所有的專家都為了如何讓病人接受打針而傷透腦筋。大部分的病人,相當抗拒打胰島素這件事。很多長輩覺得,只要開始打了胰島素,就一輩子要打針,心理無法接受。另一方面,對許多長者來說,學習打針的技能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視力不好的長輩,很難精準地抽藥到一定的劑量。所以,門診中與長者溝通打胰島素,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時候,如果長輩真的無法學會打針,只好請家屬來學習。只是有時候,子女也要上班,不一定能配合打針的時間。大多的長者也不希望去麻煩家人。為了讓病人及家屬有一段適應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筆者會先建議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晚上加打一次中效或長效的胰島素。很多病人加了這麼一次針劑,就會有明顯的改善。如果還無法達到目標,可能會需要各種不同長、中、短效胰島素的組合加上某些口服藥物,不在此一一介紹。最近美國通過了從鼻子吸入而不用打針的胰島素,筆者還沒有使用過的經驗,台灣也還沒有上市。如果證明好用、有效,可能是怕打針的病人的一大福音。
 新的降血糖藥物
 人體內血糖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胰島素是最主要的代謝酵素,除此之外,許多像是昇糖素 (glucagon),腸泌降糖素 (incretin),澱粉素 (amylin)也是有關的。新一代的藥物,針對這一些酵素來作用,目前已有三種新藥, sitagliptin,exenatide,pramlintide在美國上市。其中 sitagliptin 是口服的藥物,台灣也已開放使用,其他兩種藥物,國內還買不到。筆者個人沒有使用過 sitagliptin的經驗,這個藥物的好處是不會有低血糖的副作用,也不會增加體重,但在腎功能不好的病人身上,需要減少劑量。 
 終於完成了糖尿病臨床處置的第三原則介紹,下一回會討論最後的第四、第五原則。


 







個人化治療計畫之實行步驟




 這幾個月來,筆者用了許多篇幅來介紹銀髮族的糖尿病,在最後這一篇文章,希望藉著病例中 75歲多重疾患,心情憂鬱,生活功能不良,又有多種高齡症候群的糖尿病患林奶奶,為各位讀者將所有的觀念做一個整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的 Durso教授參照了美國老年醫學會 2003年「老年糖尿病患照護改善指引」提出了個人化治療計畫的實行步驟,在這些步驟中,同時也包含了篩檢並治療高齡症候群的觀念。在此用林奶奶的例子為各位讀者分析臨床上如何利用 Durso教授設計的流程:
 從銀髮糖尿病患的整體健康狀態及現今年齡來預估老年人的平均餘命。醫師預估通常不會很準,但如果只要分為「比同年齡的普通程度健康人」好,不好及差不多 3個等級,大部分醫師是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從下圖發現,同樣是 75歲,很健康的女性平均可以再活 17年,中等程度健康的人約 12年,而較不健康的人只有 7年左右的平均餘命。如果已經是 90歲的阿媽,很健康的人平均可以多活 5年,中等健康約 3年,而不健康的虛弱老人只有一年左右。病例中的林奶奶,有那麼多的臨床問題及生活功能不良,相信讀者都會同意她一定是屬於比一般人不健康的等級,從下表來看,她的平均餘命應該是小於 7年。
 了解病人的健康照護目的及治療的 ?好。故事中的林奶奶,希望不要拖累家人,生活獨立自主,不認為身上的慢性病一定要控制到完美的地步,也希望不要吃那麼多的藥。
 在合乎病人目的下,評估與治療病人的高齡症候群,並探討這些症候群對病人其他慢性疾的影響。林奶奶有嚴重的憂鬱症,如果不治療,很可能會讓老人家自我放棄,不再有好好控制慢性疾病的意願,進而影響了奶奶的整體健康狀態。所以,老年醫學的醫師,強烈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經過一番溝通,奶奶也同意了。另外,奶奶最近的跌倒與功能性尿失禁,都與視力不佳有關。除了建議控制血糖,看看眼科醫師,不讓視力繼續惡化之外,我們也建議家屬買個便盆椅,放在床邊,讓奶奶在夜間不用摸黑走到廁所,減少跌倒與尿失禁的機會。另外,奶奶應力型尿失禁的部分,我們建議奶奶學習「凱格爾運動」,看看能不能減少失禁的頻率。至於失智的部分,奶奶最近看起來相當穩定,我們也就不再有新的建議。最後是多重用藥的問題,雖然奶奶用了 8種藥物,經過評估後,這些藥都有使用的必要,暫時無法減少。而為了治療憂鬱症,會加上第九種藥物。醫師必順定期回顧這些藥物的療效、副作用、與交互作用,讓奶奶得其利而免受其害。
 從全人醫療的立場出發,考慮病人所有的疾病與高齡症候群,及病人的治療 ?好,想想糖尿病在病人所有的病痛中占有的比重以及治療可能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如藥物的副作用、低血糖、多重用藥、就診不便等等 )。幫助病人設計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甲、一個有患有糖尿病,而很少其他疾病,且生活功能良好的銀髮長者 (也就是上述比一般人健康的老年人 ),努力地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並使用阿斯匹靈,可以在 2-3年內,明顯地見到治療的成效。
 乙、一個平均餘命超過 8年,而治療時不太會產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血糖的控制可以嚴格一些 (通常建議糖化血色素<=7)。這樣嚴格的控制,對已有腎、神經、視網膜等小血管病變的老年人,更容易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
 丙、一個多重共病、虛弱、平均餘命不常、生活功能不佳、常常因治療而產生副作用的銀髮族糖尿病患,如故事中的林奶奶,治療的目標可以放在症狀的處理與生活品質的改善。血糖的控制不必太強求 (建議糖化血色素<=8)
 最後,針對林奶奶的病況,筆者提出以下的建議:
  1.先治療憂鬱症,建議使用 SSRI SNRI類抗憂鬱藥物。
  2.請家屬買個便盆椅讓奶奶夜間使用,以減少跌倒與功能性尿失禁的機會。
  3.請家屬帶奶奶去看眼科,看看有沒有改善視力的方法。
  4.教導家屬與奶奶「凱格爾運動」並鼓勵勤加練習,以減少應力性尿失禁。
  5.雖說血糖、膽固醇與血壓控制的都不完美,但考慮奶奶的治療 ? (不想吃太多藥,不認為慢性病要嚴格控制 ),暫時可能不再加藥了。但要努力的鼓勵奶奶做好飲食控制與勤運動,就算離開家不方便,在家中多走動也是好的。
 結語
 糖尿病是銀髮長者相當常見的疾病。而糖尿病的患者,也常合併有其他的慢性疾病,生活功能退化與高齡症候群。治療銀髮糖尿病人,需要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同時考慮病人的平均餘命,整體健康,生活功能、治療 ?好,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大血管與小血管合併症及相關的高齡症候群。絕不單單只有把血糖控制到目標而已。更要強調的,病人與家屬的積極參與,努力從事運動,飲食控制,及糖尿病自我照護,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才能做好糖尿病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