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2973731.jpg

阿含經故事選 莊春江 編著
 

051.勇猛銳利的隨死念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教導了比丘們隨死念的修行。
  佛陀說:
  「如果能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後,就會有很好的成效。怎麼修呢?應當以隨死念分別配合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猗覺分、喜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把握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實踐來修。」


   ※        ※        ※


  在另一次的集會中,佛陀勉勵比丘們說:
  「比丘們!多修習念死,可以使大家獲得許多成果,成就許多功德,就像沈浸在甘露中,而且是究竟的甘露之中。所以,比丘們!大家應當多修習念死。」


  聽到佛陀這麼說後,在座的一位比丘,就起來報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常常修習、思惟念死。」
  「比丘!你是怎麼修的呢?」佛陀進一步問。
  「世尊!當修念死時,我作這樣的思惟觀想:我只剩一天一夜可活了,我要充分地把握這一天一夜的時間,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修學世尊所教導的,趕快得到佛法的利益,讓死後沒有遺憾。世尊!我就是這樣修的。」


  另一位比丘接著說:
  「世尊!我是這樣修的:觀想自己只有一個白天可活了,激勵自己要好好把握這個白天的時間,盡我所能地專注於修學世尊所教導的,這樣,死後就不會遺憾了。」


  就這樣,繼續有比丘起來作報告。報告的內容都相同,所差別的,是觀想還可以活命時間的長短不同:有觀想只剩下半天的,有觀想只剩下吃一頓飯時間的,有觀想吃半頓飯的,有觀想吃四、五口飯的,有觀想吃一口飯的,有觀想只剩下一呼一吸的一口氣的。


  最後,佛陀對以上幾位比丘的報告,作了這樣的評論:
  「比丘們!有比丘觀想只剩下一天一夜的時間可以活命,有觀想一天的,有觀想半天的,有觀想只剩下吃一頓飯時間的,有觀想吃半頓飯的,有觀想吃四、五口飯的,像這樣的修習念死,都算是放逸。因為,以這樣來修習念死,對於助成斷盡所有煩惱的修學,其效果是緩慢的。


  而觀想只有吞一口飯、只剩下一口氣可活的隨死念,是不放逸的,以這樣來修習念死,對於助成斷盡所有煩惱的修學,其效果是猛利的。


  比丘們!因此,我們應當學習不放逸,以不放逸的觀法來修習念死,勇猛銳利地助成所有煩惱的斷盡。」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七四二經》、《相應部第四六相應第六八經》,後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經》、《增壹阿含第四0品第八經》。


  二、假如只剩下一天可活,我應當如何好好利用這寶貴的二十四小時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思!雖然,對勇猛精進的出家比丘來說,這是放逸不可取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說,能夠這樣警覺,似乎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起步了,因為,如果比起還迷失於名利追逐之中的人,那是要幸福得太多了。


  三、人命確實是僅存於一呼一吸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情況,實在常有所聞,不知什麼時候下一口氣上不來。有了這樣的觀想,平常除了養成愛惜時間與生命,激發勇猛銳利的精進力以外,如果夠熟練,也許還可以有臨危不亂的能力呢。反之,如果正見不足,對生命與死亡沒有正當的認識,因而造成焦慮不安,甚至轉為病態,那就很苦了。


  四、同樣是觀想死亡,故事第二八〈文荼王的喪妻之痛〉,是告訴我們應當觀想至親好友的死亡,而本則故事則是教我們,應當觀想自己的死亡。這樣,對死亡作自他的觀想,或可以降低死亡對我們的衝擊力道。


  五、經文中,《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經》作「念死」,《增壹阿含第四0品第八經》作「死想」,《雜阿含第七四二經》作「隨死念」。如果以佛陀讚歎以吞一口飯、一呼一吸間的觀想為不放逸來看,譯成「隨死念」應該是更貼切而傳神的。


  六、「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猗覺分、喜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合稱為「七覺支」。依《雜阿含第二八一經》所說的修行成就次第,為六根律儀→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解脫,可見,「七覺支」是契入解脫的重要法門。


  七、甘露,《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經》菩提比丘英譯為「不死」。「不死」即「不生」,不生不死即是生死輪迴的止息,也就是解脫涅槃。


  八、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佛法修學上的一個重要內涵。「依遠離」是身離繁囂的寧靜,「依無欲」是心遠離欲貪的清涼,「依滅」是斷除惡法的不犯,「向於捨」英譯本作「成就於捨」,是成就超越的自在,看來這「三依一向」也是種修學的次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