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43.JPG

獻給有情

隆波田

第四章 當下可見(下)

當你達到這個境界,法喜(pīti,法喜)會再次生起。當我在練習中達到這個境界後,我就去休息。醒來以後,我開始來回經行。來回經行是因,智慧再次生起是果。我來回地經行,一直保持覺知。那時,一隻蜈蚣正在橫穿我經行的道路。蜈蚣是因,我看到蜈蚣是果。我點亮了蠟燭,想找到蜈蚣,卻沒有找到。我放回蠟燭,又開始經行。經行是因,知道戒、戒蘊、定蘊、慧蘊(sīla, sīlakkhandha- samādhikkhandha  paññākkhandha)是果。智慧生起,我明白意味著容器,可以容納『覺、定、慧』,可以打敗『貪、嗔、癡』。你可以打敗任何煩惱。這有點像一個完好的容器,你可以用它盛水來喝。但是,如果容器破損,用它盛水喝就不行了。

 

經典中稱之為增上戒學(adhisīlasikkhā)、增上定學(adhicittasikkhā)、增上慧學(adhipaññāsikkhā)。我們可以拿經典與體驗相互印證。這稱為戒的生起,因此戒是斷除粗重煩惱的工具。戒本來就已存在我們之中。所以這種戒與持戒無關,它只與覺性的增長有關。只要我們以這種練習方式來培養覺性,成果便會依此方式呈現。當我們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會明白戒真的可以斷除粗重的煩惱。粗重的煩惱斷除後,戒就會出現。就好像我們種果樹,香蕉、椰子或棕櫚,芽已長出,但要想見到果實,我們必須等它們長大。當我們看到它們,那就是成果。

 

請精進用功,專心致志地培養覺性。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們都不要在意它。即使做了功德並大量佈施,你也永遠不會明白這種體驗。即使你研讀了許多經典,同樣也不會知道。做功德、佈施、研讀經典與此無關。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地離苦。只要能滅苦,無論我們在哪裡都會感到自在。無論我們是父母、教師、子女、員警、士兵、比丘、沙彌,不管是什麼人,我們都會感到自在,因為貪、嗔、癡消失了,執著消失了。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複習這個目標【注:苦滅】,以免忘記。但是當你真正看到,就永遠不會忘記。我已經看見了,我從來沒有忘記過。

 

接下來我們要知道奢摩它(samatha,止禪,專注的寧靜,)。寧靜有兩種,奢摩它(止禪)的寧靜是一種沒有覺性的寧靜,只是一種讓心保持寧靜的手段而已。毗婆舍那(vipassana,觀禪)則是清楚地看見、真正地知道。它也是一種寧靜,但卻是另一種不同的寧靜。只要培養覺性,寧靜就會自然生起,因為它本已存在。這樣生起的寧靜沒有執著、沒有貪、瞋、癡。

 

當別人對我們說話時,覺性會立即出現。這就像兩個人搶坐一把椅子。覺性生起就能坐在這把椅子上:因為覺、定、慧已經把那兒佔據了,貪、嗔、癡就無法出現了。它【注:椅子】已經被『覺、定、慧』完全佔據了,圓滿的覺性已經在那兒。空性同時也已經在那兒。好像一個空的玻璃杯,裡面充滿了空氣但我們看不見空氣。當我們將水倒進這個杯子時,水就取代了空氣,取代了所有的空氣。覺性也是如此。我真的可以向你們保證。假如有人對我們口出惡言,覺性就會生起,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它。父母曾經教導我們,如果有人罵我們或者說我們壞話,我們應該忍耐,不要生氣。但是我們卻無法平靜,因為我們沒有看清它。當沒有人對我們說難聽話的時候,我們是舒適自在的,因為舒適自在本已存在。作為身體的主人,是否練習並使覺性生起取決於我們。如果我們練習,我們就會清楚地知道及真正地看明白。我能向大家保證。如果一個人不培養覺性,覺性就不會生起,他就不會有覺性,雖然它本已存在。因此,我們應該互相尊重。

 

知道戒之後,我們會知道貪欲(kāma)。貪欲是指那些導致寧靜的事物。貪欲就是執著。這稱之為貪欲所緣(kāma-ārammaṇa,肉欲享樂的對象)。欲漏kāmāsava),受貪欲的控制;有漏(bhavāsava),受bhava)或苦的控制,這就是jāti);無明漏avijjāsava──無明是不知道。現在我們漸漸知道了貪欲,它是指天神、富人、當權者。他們執著于名聲、金錢、榮譽,這些人都有貪欲,我並不是批評任何人,我只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練不練習取決於你們自己。當我們知道了貪欲,我們就明白貪欲是苦,欲漏是苦,有漏是苦,無明漏是苦,這些全都是因為不知道。我們也會知道奢摩它禪修(samatha人們可能會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描述它,但我們知道真正的寧靜是怎樣的。我們知道它的所有階段,因為它已在我們心中。我們把倒扣著的碗翻正過來,把遮蓋著的東西掀開來,就是教大家這個練習──手臂移動的方法,手掌翻動的方法。

 

這是一種密集的練習方式。我並沒有根據經典教這種方法。它可能與經典矛盾,也可能與經典一致,但我要以這種方式教它,因為這樣做你們將會明白這條道路。如果你們只是研讀經典,當被問及有關真理的事時,你們是不懂的。我的許多老師也不知道。手部動作是因,智慧的生起是果。有因就會有果。

 

知道這些後,我們就知道善(puñña)與惡(pāpa)。對於任何身惡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pāpa-kamma),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口惡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意惡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身、口、意交織的惡業,我們知道它們是怎樣的惡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

 

對於任何身善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善業(puñña-kamma),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於任何口善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於任何意善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於任何身、口、意交織的善業,我們知道它們是怎樣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

 

覺性的萌芽已存在於每個人中。培養覺性的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如果你不相信,只需要試一試。我可以保證,不超過三年,你將會真正知道。如果正確地練習,就像在地裡種下飽滿而高產的穀粒;如果練習錯誤的話,就像種下空穀殼。就像挖井取水,如果在錯誤的地方挖掘就挖不到水;如果在正確的地方挖掘,你一定會挖到水。這樣一種方法,如果你正確地練習,一定會得到結果;如果你錯誤地練習,將不會有收穫。

 

事情發生【注:根塵接觸】時,我們會知道地、水、火、風四大一併生起。當我們知道這點,事情就會發生。我們知道苦的止息。苦的止息就在當下,它將摧毀所有的『貪、嗔、癡』。在這件事情上,我不必去相信別人。當我們到達終點時,我們就會生起智慧。

 

戒是斷除粗重煩惱的工具。當粗重的煩惱被拔除時,戒就出現了。定是斷除中等煩惱的工具。當我們知道中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定。慧是斷除細微煩惱的工具。當細微的煩惱被拔除的時候,智慧就會生起。所生起的慧稱為觀智ñāṇa-paññā)。因為智慧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我們能夠體證它。如果智慧不在我們『身心』之中,我們就不會體證它。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每個人──人、女人、任何宗教的信仰者──都毫無例外地可以體證它。當我練習這種方法的時候,我還不是個比丘。我有時穿短褲,有時穿長褲。覺性圓滿以後,我用三年時間把它教給我的父母、兄弟、姑嬸和叔舅。他們知道了,雖然知道得不多,但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出家人,知道了什麼是世俗的出家人,知道了世俗諦、究竟法、八正道、四聖諦。他們的心已從凡夫轉變為聖者。

 

他們說涅槃(nibbāna)是超越二元對立而離執(tadaṅgapahāna),是鎮伏煩惱而離執(vikkhambhanapahāna),是摧毀煩惱而離執(samucchedapahāna)。超越二元對立就是完全徹底地認識自己。有四個層次的智慧生起。首先,我們保持覺知直至苦的止息,但只是覺知了一小會兒,持續時間不長;其次,我們覺知的時間長一些,像一盞大一點的燈的光;再次,我們覺知得更久了,像一盞更大的燈的光;最後,當我們證悟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苦的止息,並且從那以後,這個境界一直存在,它就像一盞充分燃燒的燈,或者像太陽,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智慧有四種。我們必須真正領悟。這就是學習與練習。學習意味著移動手臂,練習意味著向上或向下翻動手掌。經過學習和練習這種方法之後,成果將會出現,我們將不再有疑惑,因為我們完全領悟了。我們也知道了苦的止息。

 

緣起法只是一個名詞(文字)。如果我們想在練習中領悟它,我們必須從處下手──那就是練習動作,直至智慧生起。當智慧生起時再談論緣起法,我們立即明白。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我們練習培養覺性,我們會達到看到念頭的階段,我們會看到心。我們要像拳擊手一樣練習:一旦上場,馬上出手。我們一步一步地、經常地練習。就像足球場上的足球一樣,如果人們不停地踢它,它必然會不停滾動;如果人們停止踢它,它就會自己停下來:對念頭既不要糾纏,也不要逃避。我們將從念頭中跳出來,從洞穴中走出來,我們會生活在光明中。我們時時刻刻看清自己的心。心一開始思考,我們就知道它,觀智立即出現,像柵欄隔離了所有的危害。儘管別人的世界是混亂躁熱的,我們的世界卻是一片祥和安寧。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