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佛像
獻給有情
隆波田
第六章 練習的次第
開始良好
中間優秀
結果奇妙:
通過肢體的運動
來達到培養覺性的目標
第一階段:身心所緣
我們必須知道身─心(roop-nahm),知道身動─心動,知道身病─心病。病分為兩種:身病和心病。對於身體的病,如頭疼、胃疼、受傷,我們需要到醫院去看醫生。心病是指貪、嗔、癡,我們需要用培養覺性的方法來治療。
接著我們必須知道苦—無常—我(即:不能忍受—不穩定—無法掌控)。
接著我們必須知道假名,完全知道世上所有的假名。
然後我們必須知道宗教,必須知道佛教。毫無例外地,宗教是每個人。佛教是指覺悟者之教導。佛陀是指知道的、覺醒的、見法的人,法就是覺、定、慧。所以我們要培養智慧。
然後我們必須知道惡(pāpa),必須知道善(puñña)。惡意味著黑暗、愚癡,意味著不知道實相。善意味著智慧和覺悟,意味著知道所有事情。無論是誰,只要他沒有領悟,他就還不是善。第一階段結尾,因為我們執著于修觀而生起的知識,將會生起一種障礙──觀障。這時我們會無休止地想知道身外的事情。我們必須從中抽身,不要捲入到這些念頭之中。
第二階段:勝義所緣
用覺性去看念頭。當念頭生起時,知道它,看見它,明白它,並且觸及它。念頭一生起,立刻切斷它,就像貓一看見老鼠立即跳起來撲向它一樣,或者像拳擊手一爬上拳台,就要馬上出拳一樣。拳擊手不需要再向老師行禮。無論勝負,拳擊手必須出拳。我們不能等待任何人。就像挖井一樣,挖到見水的時候,我們的責任就是將泥巴挖出來,將髒水舀出來,直到將它們清理乾淨。髒水舀走了,水就會出現。我們必須攪動井沿『擴大井口』,清理井沿,清理泥巴,清理泥漿。不斷地這樣做,水自然會變清。當水變清了以後,任何東西掉進井裡,我們就會立即知道、看見、明白。切斷念頭也一樣,越快切斷它越好。
接下來我們就會知道什麼是所依處(vatthu,事物),知道什麼是究竟法(paramattha,心可觸及到的實際存在),知道什麼是無常(ākāra)。Vatthu(所依處)是指存在於世間的一切,存在於人類和所有生靈的心中的一切。Paramattha(究竟法)是指真實存在的事物,我們正看到的、擁有的、存在的、在我們眼前的,可用心觸及到的。Ākāra(無常)意味著變化。假設我們有滿滿一罐的染料,原來有百分之百的染著力。如果我們用它染布料,它會百分之百地染上。當我們有覺性時,就能看見『實相』,心就能觸及到『實相』。同樣是這罐染料,它的顏色減弱了。再用它染布,它就不再附著於衣料上。這點我們必須真正地看見,真正地知道。
然後看見貪—嗔—癡
接下來我們看見受、想、行、識,看見它們,知道它們,觸及它們,真正的瞭解它們。我們不再有疑惑。
接著會生起一些喜悅(pīti,法喜)。然而,在練習到達較高的層次時,法喜也是一種障礙。我們不能對法喜感興趣,我們得繼續看念頭。這就是培養覺性、擁有智慧的勝義階段的開始。
繼續看念頭,將會有智慧(ñāṇa)或者觀智(ñāṇa-paññā)生起。
看見、知道並明白煩惱、渴愛、執取、業之後,執著就失去它的滋味,失去它的吸引力並逐漸減弱,就像品質不佳的染料無法讓布料著色一樣。
接著會再次生起法喜。我們不可以對它感興趣。要把滿意和不滿意都連根拔去。
繼續看念頭,看正在思考的心。智慧將會生起,我們會看見、知道、明白戒(sīla,平常心)戒蘊、定蘊、慧蘊或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蘊(Khandha)的意思是容納『覺定慧』或戰勝『貪嗔癡』。學(Sikkhā,學處)的意思是『將煩惱』碾壓成粉或粉碎至盡。
戒(sila)是去除粗重煩惱的工具。粗重的煩惱就是貪、瞋、癡、煩惱、渴愛、執取、業。當這些粗重的煩惱失去其滋味並逐漸減弱後,戒就會產生。
定(samādhi)是去除中等煩惱的工具。中等程度的煩惱是指平靜。定就是看見、知道,明白欲漏、有漏、無明漏(被感覺所控制,仍是無明)。這些是中等的煩惱,它們使心變得平靜。
這是培養覺性的目標之一。當我們如此知道並看見時,我們將會全面地知道佈施、持戒和禪修的含義。
接著心中會生起觀智。
對於身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個層次。
對於口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個層次。
對於意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個層次。
對於身口意綜合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個層次。
對於身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去哪個層次。
對於口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去哪個層次。
對於意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去哪個層次。
對於任何身語意綜合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去哪個層次。
培養覺性的終極目標。它將是最壯觀的、最美妙的展現。它毫無例外地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麼臨終前呼吸快要終了時候,我們大部分人將會知道。一個由於培養覺性而擁有智慧的人,『在臨終前』可以有智慧地知道這一點;但沒有培養覺性與智慧的人,雖然臨終前呼吸快要終了時面臨同樣的情況,但他們不會知道這一點,因為他們沒有智慧。要清楚地知道並真正地看見,不是用記憶或辨別『去知道』,真正用培養覺性生起的智慧知道,這樣你自己就會確信無疑。也就是說,到達終點時,智慧會生起。要當心可能會出現的異常情況。覺知你自己。不要執著於快樂或任何生起的東西。苦也不要,樂也不要,只是不斷地覺知所緣,從身心所緣到勝義所緣,一層一層地、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知道這些所緣。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正確地培養覺性,最長不超過三年,中等時間是一年,最快是一天至九十天。我們不必談論修行的成果。真的可以沒有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