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有情
隆波田
第五章 透過覺知來體驗
通過覺知來體驗
親身體驗:
如何培養覺性
佛陀教導我們要明瞭自己的職責。人的職責是實踐正法。人的職責是教育人使之成為人。
因此,我們首先要先看自己,要先從自己做起,要先教導自己。生命浪費了,有錢都無處再買到。活在苦中,同樣是在荒廢生命。佛陀只教導滅苦,別無他法。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就會在自身以外尋找苦的止息。但那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導師的教導就像森林裡的葉子,但其中能夠用作藥物的葉子是很少的。不要連根帶莖一起吃掉。當涉及到禪修練習或者毗婆舍那(vipassanā,內觀)的時候,我們應該只選擇那些可以避免苦的生起,可以在苦的源頭將其滅除,可以消除無明的方法。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核心。我教的方法的核心是要有覺性,要有智慧,要看念頭。無論何時,念頭生起,看見它,知道它,明白它。無論念頭以什麼方式出現,都知道它,並且知道如何避免受它欺騙。
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要堅持練習。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練習。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走路;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停下來了。坐下、吃喝、睡覺,也是如此,只是簡單地知道。如果我們持戒或者佈施,我們可以帶著覺性去做;那些從來沒有做過這些善事的人,也可以培養覺性。幫助人是好事,但它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好事。然而,練習培養覺—定—慧,從各種意義上說都是好事。因此,在你教導別人之前,你應該先訓練自己,直到你清楚地、真正地看見、知道、明白。當你真正地看見『自己』,真正地知道『自己』,並真正地成為『自己』,你就可以輕鬆地教導他人。
因此,我們必須親自練習,必須教導自己,必須看見自己,必須知道自己,必須明白自己。我們必須自己做這些。因此,你不必對別的感興趣,只需要多多練習這些動作。以平常心來做,不要著急,不要懷疑,不要猜測,不要期待結果。只是簡單地移動,一次一個動作,一次一次地知道。
當你不知道的時候,隨它去;當你知道的時候,也隨它去。有時候你知道,有時候你不知道,事情就是這樣的,只要知道就行了。身動的時候,知道它;心動的時候,知道它。這個練習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練習,所以練習時要自然、放鬆。安下心來真正地練習,並且舒適地練習。
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乘車或乘船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地方坐下,我們可以翻起手掌、放下手掌,可以移動手臂、伸展手臂,可以拇指在指尖上摩擦,可以眨眼、呼吸、吞咽口水等等,覺知這些動作。這就是喚醒我們的覺性的方法。當念頭生起時,知道它,不跟隨它。
在家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我們可以雙腿聚攏側彎在一起坐下,或者盤著腿,或者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兩腿向外伸展坐下。我們也可以站著或躺下來練習規律動作。我們可以經行(caṅkama,來回行走的禪修方式;8 到 12 步距離的長度就夠了)。經行時不要晃動手臂:可以將手臂環抱胸前或將手交叉握於背後。坐姿時的練習方法(插圖所示的固定動作)如下:
1.雙手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
2.右手掌外翻成側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3.提起右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4.放下右手,置於腹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5.左手掌外翻成側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6.提起左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7.放下左手,置於右手上,覺知,然後停,覺知;
8.右手向上滑動至胸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9.右手掌外移,覺知,然後停,覺知;
10.右手掌放至大腿,覺知,然後停,覺知;
11.翻右掌成掌心向下,覺知,然後停,覺知;
12.左手向上滑動至胸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13.左手掌外移,覺知,然後停,覺知;
14.左手掌放至大腿,覺知,然後停,覺知;
15.翻左掌成掌心向下,覺知,然後停,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