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18.JPG

第十二講 色界心
一、色界心的定義
接下來我們講超越欲界的心。
首先是色界心(råpàvacara-citta)。råpa 是色,色法的色,
avacara 是界,citta 是心。色界心包括一切「活動於」或屬
於色界的心。
生命界可以分為三界: 欲界(kàmàvacara) 、色界
(råpàvacara)和無色界(aråpàvacara)。欲界是我們所處的這個
世間。欲界眾生可分為五大類:地獄、餓鬼、畜生、人和天,
若再加上阿蘇羅則為六類。其中,地獄、鬼、畜生稱為惡趣,
若加上阿蘇羅則成為四惡道;人與天屬於欲界善趣。這些眾
生生活在欲界(kàmàvacara bhåmi),他們經常生起的心即是
欲界心。
若有人證得了色界禪那而投生到色界天,即成為色界梵
天人(brahma),他們的生存界稱為色界。欲界的色法是粗劣
的,而色界的色法則是微細的。即使欲界天人的色身很漂
亮,但遇到色界梵天人時也相形見拙。《長部·人中公牛經》
(Janavasabha suttaü)中提到:有一次常童子梵天(Brahmà
Sanaïkumàro)參加三十三天眾的聚會,先須變成粗劣之身呈
現,如果以原來的梵天身出現的話,三十三天人將無法看
見。即使以欲界天的粗劣身顯現,也比其他欲界天人更加光
明輝耀。(D.18)
儘管色界梵天人的色身極光輝、晃耀、微細,但仍屬於
色法。投生色界必須證得禪那,禪那是通過修定而達到的。
梵天人經常生起禪那心,欲界有情也可以通過修定而生起這
些心。例如禪修者通過專注入出息而證得禪那,在進入禪那
時,所生起的心即屬於色界善心。
色界善心可被凡夫和有學聖者所體驗。當然,在欲界地
唯有人和天人才有可能證得禪那,地獄眾生、鬼和畜生都不
能證得禪那,因為只有三因結生者才能證得禪那。當一個人
證得禪那並且維持至臨終不退失,他的下一生將能隨其所願
而投生到與其所證禪那相應的梵天界。假如你有能力證得第
四禪,而且希望下一生投生到第四禪天,如此保持此禪那至
臨終時都不退失,死後即能投生到第四禪的廣果天。
色界心依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分為三類,共有十五
心。其中,色界善心依五種禪那而分為五種,人、天人、梵
天人入禪時生起之心即是「色界善心」。
當人或天人投生到梵天界時,其結生心即是色界果報
心,因為這是由修習禪那的善業所帶來的果報,使他投生為
清淨、光明、晃耀、寧靜與壽命極長的梵天人。
佛陀及阿拉漢聖者在生命期間入禪時生起之心屬於唯
作心。漏盡聖者與凡夫和有學聖者入禪的性質不同,凡夫與
有學聖者入禪時生起的是善心,而佛陀與阿拉漢聖者入禪時
生起的只是唯作心。因為阿拉漢聖者已斷盡色愛,斷盡了任
何能導致投生的煩惱,所以不會再因入禪而造 業和投生到
色界天。


二、如何證得色界禪那
為什麼稱為色界禪那呢?因為這類禪那必須通過專注
基於色法產生的概念而證得,故屬於色界。
禪那,巴利語jhàna 的音譯,梵文是dhyàna。《清淨道
論》這樣解釋:
1. ârammaõ'åpanijjhànato jhànaü.
「專注所緣故為禪那。」
àramma 是所緣、對象;upanijjhàna 是注視、專注。專
注所緣,稱為jhàna。
2. Paccanãkajhàpanato jhànaü.
「燒盡敵對法故為禪那。」(Vm.75)
paccanãka 是敵對,即禪那的敵對法。和禪那敵對的是
「五蓋」:欲貪(kàmacchanda)、瞋恚(vyàpàda)、昏沉睡眠
(thãna-middha) 、掉舉追悔(uddhacca-kukkucca) 及疑
(vicikicchà)。「蓋」即障礙。只要具有五蓋的其中之一,心
就無法平靜,不能專注目標。因為這些蓋能障礙培育定力、
培育智慧,故稱為「蓋」。又由於這些煩惱與心的平靜、專
注對立,故稱為「敵對法」——paccanãka。jhàpana 是燒,
其動詞形式是jhàpeti。以燒盡敵對法,故稱為jhàna。
因此,禪那有兩種意思:一、專注所緣,二、燒盡敵對
法。如果不通過專注所緣則不可能證得禪那;如果不去除五
蓋,也不可能證得禪那。一種依獲得法來解釋,另外一種依
排除法來解釋,這兩種都解釋得很好。
如果想證得色界禪那,假如通過專注心念或其他究竟法
都無法達成的,唯有專注基於色法所產生的概念才能證得。
以修習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為例子,這種禪修業處須通
過專注呼吸本身,當呼吸變成禪相後,由專注禪相而證得禪
那,禪相是概念法而非究竟法。因此,專注呼吸時,不應該
注意呼吸的輕柔、細滑、流動、暖、涼等,因為這些屬於地、
水、火、風四界;也不應該注意皮膚的觸覺,而只應注意呼
吸本身,呼吸的本身即是概念法。雖然呼吸屬於我們身體裡
風界最明顯的部分,但卻不應該注意風;如果注意風,將會
注意到它的推動,那就成了修四界差別,而非修入出息念。
同時,也不要把心投入到呼吸裡去觀察究竟法或注意其生
滅。因此,《清淨道論》教導不應注意入出息的自性相與共
相。自性相包括柔軟、輕盈等,這些屬於地界的特相,流動、
黏結屬於水界,冷、暖屬於火界,推動、支持屬於風界,我
們不應該專注這些自性相。共相即「無常、苦、無我」,也
不應注意。應把呼吸當成一個整體,只是專注這個概念。當
心很專注時,呼吸會變得愈來愈細。當心更專注、定力提升
時,會發現呼吸變成光,此時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
當心持續地專注取相,它會愈來愈明亮、愈來愈晃耀,此時
稱為「似相」(pañibhàga nimitta)。把心投入似相,即可證得
入出息念的禪那。
專注呼吸時,呼吸是概念,當呼吸變成禪相,禪相也是
概念。因為禪相由心想而生,唯有專注這種概念法才能證得
禪那。假如一會兒專注呼吸,一會兒觀心念,則無法證得禪
那。為什麼修入出息念能證得禪那,而修四界差別無法證得
禪那呢?因為修四界所取的對象是自性法(究竟法),所以
只能達到欲界近行定。
又如修不淨,通過專注自身的三十二身分也可以證得禪
那,因為身體的部分(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
都是概念法。專注kesà(頭髮), lomà(身毛), nakhà(指
甲), dantà(牙齒), taco(皮膚), maüsaü(肉)等概念
法可以證得初禪。因為身體屬於色法,專注基於身體三十二
個部分所產生的概念,即可以證得初禪。
通過專注外在的屍體來修不淨也可以證得初禪。
如果取一切眾生為對象,向他們散播慈愛:「願一切眾
生遠離一切危難;願一切眾生遠離精神的痛苦;願一切眾生
遠離身體的痛苦;願一切眾生快樂安穩!」因為四無量心的
對象是一切眾生、一切有情,這些都是概念法,因此修慈心
可以證到第三禪,修悲心、喜心同樣可以證到第三禪,修捨
心則直接證得第四禪。
如果以究竟法為目標,例如觀照色法,分析至只見到
地、水、火、風等究竟法時,則沒有所謂的人、男人、女人
等這些概念。又例如觀照心念,一時觀照善心,一時觀照不
善心,也不能夠證得禪那。為什麼呢?因為心極快速地生
滅。如果專注快速生滅的對象,心將不能持續地專注,因為
目標不停地變化。猶如看著一隻猴子跳來跳去,眼睛也會追
隨著它。如此,專注的對象一直在變化,心也將無法持續專
注。所以說專注共相也無法證得禪那。
因為色界禪那必須通過專注基於色法產生的概念而證
得,所以這些定力也屬於色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