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20CB-C96C-4397-8642-AF02371C2643.jpeg

隆禪法基本知識
The Sunlun Way of Meditation The Basics of the Method
緬甸文作者:勃生禪師

英譯者:欽貌溫博士(Dr. Khin Maung Win)

中譯者:梁國雄居士 v1.1__2015-5-8


【中譯者前言】:原作者是一位來自緬甸勃生縣(Pathein)的禪師,簡稱勃生禪師,法名不詳。英譯本是英譯者的女兒(Junior Win)在2014年5月11日於她的網站發佈的,據她說, 英譯本於2009年完成後,她的父親便印了許多小冊子,免費與大眾結緣。為了方便閱讀, 本人把小冊子改為A4紙大小的形式,讀者若有任何疑問,請參考上述網站的英譯本。此文甚為精簡,內容與維那耶大師等著的《宣隆內觀禪修法》基本一致,除了宣隆禪法的同修 可用作補充資料外,其他禪修者,也頗有參考價值。此外,圓括號()內的文字是本人加入的。修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時間,可用二個倒數計時器預設。
【版權聲明】中譯本版權屬中譯者所有,只要不作任何修改、也不作賺錢的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
接觸 – 覺察 – 專注   宣隆禪修法
****************************************************************
目錄
1. 願文(禪修前唸誦)
2. 宣隆禪法基本知識
3. 修習的第一部分:呼吸
4. 修習的第二部分:覺知感覺 5. 超越感覺
6. 結語 【中譯者簡註】
 ****************************************************************

1. 願文[1](禪修前唸誦)
敬禮至尊的導師,遠離塵垢,完滿正覺的大阿羅漢 (三遍) 敬禮佛陀世尊,在這節禪修當中,為了達致涅槃,我願獻出身心五蘊,如法修持。 我願與三界眾生共享此禪修功德,請唸「善哉」來分享我的禪修功德。 我願能分享三界眾生所作諸善功德 ── 善哉!善哉!善哉!


2. 宣隆禪法基本知識
接觸 – 覺察 – 專注 這三個字是整個宣隆禪修法的精髓。 要念念不忘地,專注著當下的接觸與覺察(觸覺)。 有接觸便會有覺察,只管專注著那個觸覺。


3. 修習的第一部分:呼吸
選擇一個適當的地點坐下來,上身(脊骨)保持正直, 閉上眼睛、嘴巴和耳朵,不視、不言和不聽, 讓心固定於鼻孔末端,只管留意覺察著空氣在那處進出時的接觸。 做法不過如此而已。 身是六根門之一,鼻孔是身根門中能導致覺悟的一個門徑, 因此,宣隆禪修法是建基於: 留意覺察空氣在鼻孔末端進出時的觸覺(對接觸的覺察)。 呼吸越強,接觸就會越強,隨之而起的觸覺也會越強。 而觸覺越強,它就會更易被專注到。 因此,不可休息、不可停止、不可變換姿勢, 有痕癢時,不可搔抓。 一心一意地,只專注著觸覺,直至禪修時間結束為止。


4. 修習的第二部分:覺知感覺
當導師叫禪修者停止呼吸時, 禪修者便應在最後一次入息時蔽氣,驟然停止(呼吸) ── 靜坐不動, 然後覺知著整個身體內的感覺,讓心安住在那些感覺上, 這是重要的部分。
說易行難,因此,
無論有多困難,無論看似有多不可能, 只管念念不忘地,專注著那些感覺, 身體保持靜止,不可移動分毫,不可讓心意遊蕩,

當前的關鍵字眼是:
如實(AS IT IS)── 如它的實況, 「它」是指任何當下生起的感覺, 如它是疼痛,那就是疼痛的感覺,而不是那個名字, 總之,不論它是抽筋(痙攣)、疼痛、麻木、灼熱或是寒冷, 都要當即知道它是如此的事實, 即知道它是如此的感覺,而不是那個名字。 無論什麼(感覺)出現都要知道, 在它生起的當下,就在它生起的赤裸裸的事實中, 知道它只是如此的事實, 意思是:不可有「我」或「我的」想法介入、干涉。 甚至不可有自己身體的想法,不可有感覺的名字, 不可胡思亂想,不可思前想後,只是如實地去知道感覺, 直至只有知道和感覺, 沒有身體,沒有自我,沒有思考,沒有任何形式之概念, 只有知道和感覺。

5. 超越感覺
禪修者留意覺察著感覺,
只如實地去知道它,
直至只有感覺和知道;
到了某個時候,
當感覺完全消失時,
就只覺知到純粹意識(pure consciousness)本身, 沒有貪、沒有瞋、也沒有癡,那是當心已變得清淨, 當中沒有自我、沒有污染,而是穩定和適用。 能隨意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 能隨意讓心離開任何地方,
這叫「奢摩他之道」,
它的基礎是色(Rupa),
而「知道」是名(Nama),
能瞭解一切是「正見之道」,
它的結果是能導致覺悟之十觀智[2],
那是涅槃 ── 殊勝的快樂、安寧和自在。
那不是個小成就,
於此,我們可以打個比喻: 就如適當地種一粒芒果種子於土地上,
就會長出一棵芒果樹來; 如我們努力在可能的最佳條件下、種最好的種子在最好的土地上,

其結果 ── 覺悟將會自行成就, 因為那是必然的結果。


6. 結語
為了達致涅槃,願眾生能成就五力:
 信(Saddha, resolution)
 精進(Viriya, effort)
 念(Sati, mindfulness)
 定(Samadhi, concentration)
 慧(Panna, knowledge) 願眾生能有效地修習!


【中譯者簡註】
1 願文:原來的版本較為簡略,可採用下面較為完整的版本: 敬禮至尊的導師,遠離塵垢,圓滿正覺的大阿羅漢!(三遍) 若我曾對佛法僧、父母師長與及眾生,作過任何不善的身口意業, 無論大小,我願為此稽首悔過。 敬禮佛陀世尊!在這節禪修當中,為了達致涅槃,我願獻出身心五蘊。 敬禮宣隆大師!在這節禪修當中,為了達致涅槃,我願獻出身心五蘊。 願三界中所有眾生身心自在!(三遍) 我願與三界眾生共享此禪修功德。請唸「善哉」來分享我的禪修功德! 我願能分享三界眾生所作諸善功德 —— 善哉、善哉、善哉!
2 十觀智:十個階段的內觀智(ten stages of Insight or Ñāṇa),即「十六觀智」中之第三 階至第十二階之內觀智。它們分別是:
(1) 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ṇa);
(2)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Ñāṇa);
(3) 壞隨觀智(Bhaṅga Ñāṇa);
(4) 怖畏智或怖畏現起智(Baya Ñāṇa or Bhayatupatthāna Ñāṇa);
(5) 過患隨觀智(Ādīnava Ñāṇa);
(6) 厭離隨觀智(Nibbida Ñāṇa);
(7) 欲解脫智(Muccitukamyatā Ñāṇa);
(8) 審察智或審察隨觀智(Paṭisankhā Ñāṇa or Paṭisankhā-nupassanā Ñāṇa);
(9) 行捨智(Saṅkhārupekkhā Ñāṇa);
(10) 隨順智或順就聖道智(Anuloma Ñāṇa)。
修習內觀禪的人,一般要經歷上述十觀智,才可獲得「道智(Magga Ñāṇa)」。詳細解 釋,可參考華那大師(Sayadaw U Wara)所著之

《宣隆內觀禪修法(二)》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2022566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