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113.JPG

第十五講 五門心路
一、五種定律
我們現在準備學習新的內容——心路。
在學習心路之前,先來講一下定律,即一般所說的規
律、法則。根據上座部佛教, 有五種定律。niyàma 原意是
決定,又作規律、定律、定則,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本來如此發生的。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花開花落等等。


第一、時節定律:utu 直譯作時節或氣候。
地、水、火、風四界中的火界也稱為utu;niyàma 是規律。
時節定律是指自然規律,例如: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地
球公轉產生四季變化,寒暑涼熱,更替有時;水受熱能汽化,
遇冷可成冰;在正常的自然條件下,春桃、夏荷、秋菊、冬
梅,各種花卉各自在相應的季節中盛開,花開花謝,這些都
是時節定律。


第二、種子定律:龍眼的種子會長出龍眼,
西瓜的種子會長出西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假
如我們把種子剖開,卻找不到裡面有根、有枝、有葉,可是
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土壤、水份和陽光等條件下,它就能發
芽。當種子發芽生長後,會開花、結果,而且開的花、結的
果也和上代一樣,這是種子定律。
種子定律廣泛適用於動植物界。現代科學中的遺傳學、
基因科學也屬於研究種子定律的範疇。根據科學,物種繁衍
的重要表現是基因的遺傳性,遺傳得以保證生命世代延續,
並使世代相似。人的後代仍然是人,並保持人的各種特徵;
牛的後代仍然是牛,並保持牛的各種特徵;貓的後代仍然是
貓,並保持貓的各種特徵,基本不會混亂。同時,基因的遺
傳性也使生物保持了父代和母代的許多特徵。例如:天鵝的
羽毛是白色的,其子女的羽毛往往也是白色的。這些規律是
種子定律。當然,動物(包括人類)的遺傳因素比植物要複
雜得多,通常還和他們所造作的業有關係,這涉及到業的定
律。


第三、業的定律(kammaniyàma):又作業果法則。造不
善業不可能帶來好的結果,造善業也不可能帶來不好的結
果。同樣地,如果造的是殊勝的三因善業,能帶來三因的結
果;造了低劣的三因善業,能夠帶來二因的結果;造了二因
的善業,能夠帶來二因或無因的果報。
業的定律和種子定律有許多相似之處:種子定律是「種
瓜得瓜,種豆得豆」,是自然界的、物質的規律;而業的定
律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主要作用於生命有情,唯有
生命才能夠造業。時節定律和種子定律是自然界和物質現象
的規律,業的定律則涉及生命現象的規律。


第四、心的定律(cittaniyàma):心的運作規則、定律。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對象,首先生起的是五門轉向心,然
後是眼識,接著生起領受、推度、確定,然後是速行,之後
彼所緣或生起或不生起。心的運作規律必定是這樣的,這是
定法,不會紊亂。體驗到可愛所緣,生起的果報心是善果報;
體驗到不可愛所緣,生起的果報心則是不善果報,這也是心
的定法。心必然是不斷生滅的,一個心不可能延續到下一個
心識剎那,即使有分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但是每一個有分心
只能維持一個心識剎那,然後滅去,接著另一個心再生再
滅,這是心的定律。


第五、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例如:一個人發願
想要成就無上佛果,他必須得到活著的佛陀的親自授記,才
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菩薩必定要經過至少四個不可數
(asaïkheyya,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來圓滿十種巴
拉密,一種巴拉密都不可或缺,也不會提前成熟。菩薩圓滿
種種巴拉密之後,他的最後第二生必定投生到喜足天
(Tusita)。當他觀察到時節、父母、眾生等因緣已經成熟之
後,就會投生到人間。一切諸佛必定在人間出現,而不會在
天界成佛。每一位菩薩在入胎、出生、證悟正自覺、初轉法
輪、捨棄壽行以及般涅槃的時候,大地都會發生震動,這是
定法。(Dhs.A.498)


依照法的定律,一個世界在同一時期不可能有兩位佛陀
同時出現。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苟答馬(Gotama)佛陀的時
期,那麼,在苟答馬佛的教法時期,我們所學、所修的法都
是依照苟答馬佛的教導,我們都稱為佛陀的弟子。正如佛陀
說:
「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一個世界有兩位
阿拉漢、正自覺者不先不後地出現,無有此事!諸比庫,
乃有此事,若一個世界只有一位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
乃有此事!」(A.1.277)
這些是關於佛陀的法的定律。法的定律還有很多,例
如:道心生起,果心必定隨之生起;道心一生起,相應的煩
惱必定被斷除;當禪修者證得初道初果之後,他未來的輪迴
必定不會超過七生;當禪修者斷盡欲貪,他必定不會再投生
到欲界,只會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梵天;阿拉漢聖者已經
斷盡一切煩惱,他們必定不會再繼續輪迴,也不需要再發願
成佛。這些都是定法,是不可違逆的!


這五種定律包含很多世間學科。物理學、化學、天文、
氣象等自然科學研究的是時節定律。萬有引力、離心力、相
對論等都屬於時節定律,即自然法則或物質規律。
現代生物學,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基因科學等,研究
的是種子定律。


對於業的定律,現代科學幾乎沒有涉及,但是古印度的
宗教已經對業果定律有所瞭解,只不過它們的解釋沒有佛教
那麼完善。古印度有很多苦行僧、婆羅門相信輪迴,也瞭解
到某種程度的業果法則,只是他們認為在輪迴當中有個我、
有靈魂而已。業的定律已涉及生命的範疇。


對於心的定律,似乎還沒有看到其他外學有相關的論
述。現代心理學和心的定律還相差很遠,我們講心、心所、
心的定律、心路,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發現。佛教對心的
研究是精細入微的,並非只停留在表相上。法的定律唯有在
佛陀的教法中才有。


這五種定律的前面兩種屬於色法或物質的定律,即使科
學再發達,也不過是在研究與掌握這兩種規律,並利用它來
發展科技、發展生產。業的定律、心的定律和法的定律涉及
到生命領域,如果我們想要解脫生死、超越輪迴,必須掌握
這三種定律。即使沒有佛陀出世,前面四種定律依然存在。
例如:業的定律——造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得惡報,這並非
只有佛陀出世之後才如此運作的,在佛陀出世之前,業的定
律一直都是這樣運作。這些定律與佛陀是否出現世間並沒有
關係,只不過佛陀清楚地發現它們,並把它們清晰地闡述出
來而已。


對於心的定律,有些外道也能知道心的某些運作,但除
非他們依照佛陀的教法,否則沒辦法分析得那麼精細。為什
麼呢?因為涉及究竟法的範疇。為什麼佛陀在剛成佛時不想
說法呢?因為這些法太深奧了!即使是獨覺佛,雖然他們擁
有無師自覺的智慧,但是也沒有能力為別人說法,因為這些
法太深奧了!佛陀因為知道法很深奧,所以一開始並不想說
法,後來經過大梵天薩漢巴帝(Sahampatti)的三次請求,佛
陀才答應說法。我們學習過心所,知道什麼是尋,什麼是伺,
這些都很微細。這些不是弟子的範疇,而是佛陀的範疇。是
佛陀覺悟、發現它們之後準確地表述出來,我們作為弟子的
只是照本宣科,依照佛陀的教導把它們轉述出來而已。心是
極其微細難見的,弟子們沒有這麼高深的智慧能無師自通這
麼細微的法。
對於法的定律,一般是指菩薩降生、成佛、佛陀涅槃或
聖者證得聖道聖果、斷除煩惱的規律。
我們掌握這五種定律,就不容易被世間五花八門的事物
和現象弄糊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